一次形式主义与自然主义完美结合的诗歌写作——读雷平阳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12 21:10:15 / 个人分类:评论
查看( 276 ) /
评论( 9 )
一次形式主义与自然主义完美结合的诗歌写作——今天:S
d\,`h"}b[
读雷平阳的诗《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今天xQ0h Y8g0x*E
今天0G,v.zm4i~%I-F
江涛今天'?#v7ttT#r(k O
eq f!?%y M0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简明的、类似给《国家地理杂志》撰文的笔调,客观地铺陈了“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的名称及地理走向。全诗无一字涉及抒情,也无一词用于除各支流名称外的地理环境的描述。然而,在此诗中,正是这种把诗歌生产带到它的非文化临界点,即“诗歌性的明显的零度”把这首诗推向了最大的抒情。这是一首形式主义与自然主义完美结合的诗歌作品。今天8QH,rB$X C%q
*|U)w Tu:d0什克洛夫斯基说:“文学作品是纯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的对比关系。正如任何比一样,它也是零纬度比。因此作品的规模,作品的分子与分母的算术意义是无关紧要的”。今天P;lD4cy6I
H;K6[-_$HNx0俄国形式主义(Formalism)的观点认为整部作品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作品的外形、结构、情节、思想、作品的风格、词语,甚至它的每一字每一句,以及透过这些东西存在的一些东西。而所谓“存在的一些东西”,就是指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精神原型——类似于荣格的“原型”精神。它并不是可见的,只是等待着受众去感悟,去和它取得一种心灵上的相通。
'l$S0O}cH0今天RG-`#^Y5Em(QZ
对于自然主义的阐述,在19世纪50年代初期,福楼拜在给乔治桑的信中,主张在文艺作品中淡化作者的地位,认为“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中露面”。龚古尔兄弟也提出小说家应以治史的严谨态度,以写生一般精确的观察描写方法,来从事小说创作,真实描绘社会风俗。今天rP"Y|!e
id_&V,l9S0自然主义(Naturaliam)的写作主张作品的零度情感,非倾向性。自然主义者们强调客观真实,主张文学面对现实应当保持绝对中立和客观,作家不能像政治家或哲学家那样抒发己见,而应去做个科学家,成为单纯的事实记录员。作者在创作中应该隐藏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观点,客观、冷静地对现实生活作普遍性而非典型化的观察,然后用类似医生解剖的手法,如实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今天tyX[email protected]:g
今天yE%_G W
从形式主义的观察角度,《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描述的是一条河;从自然主义的考证材料看,《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记录的也是一条河。形式主义写作与自然主义写作在这条河上已融为一体,共长共生成诗人雷平阳笔下的“真实的诗”与“诗的真实”:《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以下从两个方面去论述:今天#GK(VJn
[email protected]y'rZR!Ou0首先,从“外在形式”的角度看:
.N4|6o J9b0今天(c'`6BPd5cu
1.此诗的内容写的是一条“河流”,“河流”在“河床”流动——这首诗的外观本身就像一条细长的“河流”的形象。“向南流,东纳……向南流,西纳……”这本身也是个图形,——主流加支流的如树干加分枝的叉分、参差的形状,蕴涵着江纳百川奔流到海的普遍意蕴。
$}%N1|In.i#q0今天A @x!X@%yV
2.在首句“澜沧江由维西县向南流入兰坪县北甸乡 ”后,从第二行起至第三十二行,作者都以“又南流”起句,从上到下,排列整齐,恰好应合了地理方位“上北下南”的河流的流向。而排列有序的重叠,又给人一种语气上的紧迫气势,这恰好又与河流自然的奔腾跌宕之势相吻合,同时也能带给读者一种绵延不绝、顽强不息的与生命力有关的意指的联想。
[l(`S*rV_F9h[0今天f}"hw.oGj:r
3.作为一首汉语诗歌,象形文字的匠心运用,也能带给诗歌无限的趣味和联想。如从第二句到第三十二句,这首诗每行中间的“公里”两字,是从上至下对齐的,“公里”后的逗点,也是是从上至下对齐的——这种排列整齐,正显示了事物的一种意指“永恒”的状态——揭示其“简单、朴素、不变”的性质,而这种不变恰好是置于事物(这里是河流)的中心点(中轴线)。接着,更奇妙的是,在“不变的中心点”左右,是两组不断变化的显示距离的阿拉伯数字和显示地点的名称罗列,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视觉和幻觉上动静态的交替变更感,进而揭示了自然界山川自显的哲理。
v&l5l3iv \\8P0
4j;E9Y#D N"kK jws#N N'P04.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本诗所罗列的并不断变化的那些支流的名称充满了地域特色,由此给读者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文字直观感受——充满异域情调、神秘刺激的感性体验,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当地内蕴深沉、奇异吊诡的人文风俗,甚至色彩斑斓的亚热带植被和少数民族服饰……其文字的平面组合本身就已充满了诗意的视觉冲击,并且给读者带来联想——那里仿若浮沉、闪回着一个个古老却常新的故事,因如此大量的集中的词语铺陈而使其内在意蕴欲盖弥彰,从而使诗意达到了阅读张力的极限——最终不仅是形式展现了诗,也是这种语意,即文字的内涵、联想义,即其自行产生的新的所指、能指的强化、交叠、自我更新,同时也改造了这条本身也很美、很神秘、很诗意的“澜沧江”。今天@`t,Y-B g[
今天[&]+u,L0j+?!j4r0f!c#n(`
其次,就“内在形式”而言:今天F0f6X+{a G
今天 oI:T)M%h
1.我们知道,哪怕最极端自然主义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全部由名词组成,尽管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已成为了经典之句,但不要忽略,这首诗还有最后一句的主谓宾结构:“断肠人在天涯”。也就是说,这整首诗中还是有一个指点主题意蕴旨归的动词“在”,因此恰能构成了宾语“天涯”与主语“断肠人”(诗人)目前所见景物的“远”与“近”的内心空间距离的对立张力。也就是说,当品读一首貌似自然主义的抒情诗的时候,读者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诗中能适时显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动词”。而在《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中,隐蔽地执行着作者抒情意图的“动词”,恰恰同时也是那些既能描述河流自然流向,也能起拟人动作的动词“南流”、“东纳”、“西纳。凭以上匠心独运的形式布局,心智冷静的作者,实现了他仿若“单纯的事实记录员”的自然主义写作的职责使命。今天5CUX;]YtQ nY
%FBnW$|._'F;{02.在状似“河流“的诗行中间,在公里数的逗点后,那缓缓而下的——动词——东纳、西纳、东纳、东纳、西纳、西纳、西纳、东纳……读者仿佛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仿佛听到了诗神正走来的脚步声……他(她)缓缓走来,前后、左右摆动着长长的衣袖——东纳、西纳、东纳、东纳、西纳、西纳、西纳、东纳……他(她)是把什么拥进、容入了自己的胸怀了吗?他(她)一路不急不慢、步态坚定地行进着,不规则地西纳、西纳、西纳、西纳、西纳、东纳、西纳、东纳……在这重复、前行、递进的他(她)的形体下,他(她)的内在本质同时也在充实、膨胀、延展……“诗意”的感觉越来越真实,又越来越恍惚……他(她)东纳、西纳进入的词语——通甸河、 德庆河 、克卓河 、中排河 、木瓜邑河 、三角河 、拉竹河 、大竹菁河 、老王河 、黄柏河 、罗松场河 、布维河 、弥罗岭河 、玉龙河 、铺肚河 、连城河 、清河 、宝塔河 、金满河 、松柏河 、拉古甸河 、黄龙场河 、南香炉河,花坪河 、木瓜河 、干别河 、腊铺河,丰甸河 、白寨子河 、兔娥河 、松澄河 、瓦窑河、核桃坪河 ——这些奇妙的词语,不断地给人带来各种诗意的幻觉和联想,让思绪也进入了仿若河流滔滔流动、绵绵不绝的波动起伏状态。
读雷平阳的诗《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今天xQ0h Y8g0x*E
今天0G,v.zm4i~%I-F
江涛今天'?#v7ttT#r(k O
eq f!?%y M0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简明的、类似给《国家地理杂志》撰文的笔调,客观地铺陈了“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的名称及地理走向。全诗无一字涉及抒情,也无一词用于除各支流名称外的地理环境的描述。然而,在此诗中,正是这种把诗歌生产带到它的非文化临界点,即“诗歌性的明显的零度”把这首诗推向了最大的抒情。这是一首形式主义与自然主义完美结合的诗歌作品。今天8QH,rB$X C%q
*|U)w Tu:d0什克洛夫斯基说:“文学作品是纯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的对比关系。正如任何比一样,它也是零纬度比。因此作品的规模,作品的分子与分母的算术意义是无关紧要的”。今天P;lD4cy6I
H;K6[-_$HNx0俄国形式主义(Formalism)的观点认为整部作品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作品的外形、结构、情节、思想、作品的风格、词语,甚至它的每一字每一句,以及透过这些东西存在的一些东西。而所谓“存在的一些东西”,就是指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精神原型——类似于荣格的“原型”精神。它并不是可见的,只是等待着受众去感悟,去和它取得一种心灵上的相通。
'l$S0O}cH0今天RG-`#^Y5Em(QZ
对于自然主义的阐述,在19世纪50年代初期,福楼拜在给乔治桑的信中,主张在文艺作品中淡化作者的地位,认为“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中露面”。龚古尔兄弟也提出小说家应以治史的严谨态度,以写生一般精确的观察描写方法,来从事小说创作,真实描绘社会风俗。今天rP"Y|!e
id_&V,l9S0自然主义(Naturaliam)的写作主张作品的零度情感,非倾向性。自然主义者们强调客观真实,主张文学面对现实应当保持绝对中立和客观,作家不能像政治家或哲学家那样抒发己见,而应去做个科学家,成为单纯的事实记录员。作者在创作中应该隐藏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观点,客观、冷静地对现实生活作普遍性而非典型化的观察,然后用类似医生解剖的手法,如实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今天tyX[email protected]:g
今天yE%_G W
从形式主义的观察角度,《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描述的是一条河;从自然主义的考证材料看,《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记录的也是一条河。形式主义写作与自然主义写作在这条河上已融为一体,共长共生成诗人雷平阳笔下的“真实的诗”与“诗的真实”:《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以下从两个方面去论述:今天#GK(VJn
[email protected]y'rZR!Ou0首先,从“外在形式”的角度看:
.N4|6o J9b0今天(c'`6BPd5cu
1.此诗的内容写的是一条“河流”,“河流”在“河床”流动——这首诗的外观本身就像一条细长的“河流”的形象。“向南流,东纳……向南流,西纳……”这本身也是个图形,——主流加支流的如树干加分枝的叉分、参差的形状,蕴涵着江纳百川奔流到海的普遍意蕴。
$}%N1|In.i#q0今天A @x!X@%yV
2.在首句“澜沧江由维西县向南流入兰坪县北甸乡 ”后,从第二行起至第三十二行,作者都以“又南流”起句,从上到下,排列整齐,恰好应合了地理方位“上北下南”的河流的流向。而排列有序的重叠,又给人一种语气上的紧迫气势,这恰好又与河流自然的奔腾跌宕之势相吻合,同时也能带给读者一种绵延不绝、顽强不息的与生命力有关的意指的联想。
[l(`S*rV_F9h[0今天f}"hw.oGj:r
3.作为一首汉语诗歌,象形文字的匠心运用,也能带给诗歌无限的趣味和联想。如从第二句到第三十二句,这首诗每行中间的“公里”两字,是从上至下对齐的,“公里”后的逗点,也是是从上至下对齐的——这种排列整齐,正显示了事物的一种意指“永恒”的状态——揭示其“简单、朴素、不变”的性质,而这种不变恰好是置于事物(这里是河流)的中心点(中轴线)。接着,更奇妙的是,在“不变的中心点”左右,是两组不断变化的显示距离的阿拉伯数字和显示地点的名称罗列,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视觉和幻觉上动静态的交替变更感,进而揭示了自然界山川自显的哲理。
v&l5l3iv \\8P0
4j;E9Y#D N"kK jws#N N'P04.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本诗所罗列的并不断变化的那些支流的名称充满了地域特色,由此给读者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文字直观感受——充满异域情调、神秘刺激的感性体验,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当地内蕴深沉、奇异吊诡的人文风俗,甚至色彩斑斓的亚热带植被和少数民族服饰……其文字的平面组合本身就已充满了诗意的视觉冲击,并且给读者带来联想——那里仿若浮沉、闪回着一个个古老却常新的故事,因如此大量的集中的词语铺陈而使其内在意蕴欲盖弥彰,从而使诗意达到了阅读张力的极限——最终不仅是形式展现了诗,也是这种语意,即文字的内涵、联想义,即其自行产生的新的所指、能指的强化、交叠、自我更新,同时也改造了这条本身也很美、很神秘、很诗意的“澜沧江”。今天@`t,Y-B g[
今天[&]+u,L0j+?!j4r0f!c#n(`
其次,就“内在形式”而言:今天F0f6X+{a G
今天 oI:T)M%h
1.我们知道,哪怕最极端自然主义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全部由名词组成,尽管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已成为了经典之句,但不要忽略,这首诗还有最后一句的主谓宾结构:“断肠人在天涯”。也就是说,这整首诗中还是有一个指点主题意蕴旨归的动词“在”,因此恰能构成了宾语“天涯”与主语“断肠人”(诗人)目前所见景物的“远”与“近”的内心空间距离的对立张力。也就是说,当品读一首貌似自然主义的抒情诗的时候,读者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诗中能适时显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动词”。而在《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中,隐蔽地执行着作者抒情意图的“动词”,恰恰同时也是那些既能描述河流自然流向,也能起拟人动作的动词“南流”、“东纳”、“西纳。凭以上匠心独运的形式布局,心智冷静的作者,实现了他仿若“单纯的事实记录员”的自然主义写作的职责使命。今天5CUX;]YtQ nY
%FBnW$|._'F;{02.在状似“河流“的诗行中间,在公里数的逗点后,那缓缓而下的——动词——东纳、西纳、东纳、东纳、西纳、西纳、西纳、东纳……读者仿佛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仿佛听到了诗神正走来的脚步声……他(她)缓缓走来,前后、左右摆动着长长的衣袖——东纳、西纳、东纳、东纳、西纳、西纳、西纳、东纳……他(她)是把什么拥进、容入了自己的胸怀了吗?他(她)一路不急不慢、步态坚定地行进着,不规则地西纳、西纳、西纳、西纳、西纳、东纳、西纳、东纳……在这重复、前行、递进的他(她)的形体下,他(她)的内在本质同时也在充实、膨胀、延展……“诗意”的感觉越来越真实,又越来越恍惚……他(她)东纳、西纳进入的词语——通甸河、 德庆河 、克卓河 、中排河 、木瓜邑河 、三角河 、拉竹河 、大竹菁河 、老王河 、黄柏河 、罗松场河 、布维河 、弥罗岭河 、玉龙河 、铺肚河 、连城河 、清河 、宝塔河 、金满河 、松柏河 、拉古甸河 、黄龙场河 、南香炉河,花坪河 、木瓜河 、干别河 、腊铺河,丰甸河 、白寨子河 、兔娥河 、松澄河 、瓦窑河、核桃坪河 ——这些奇妙的词语,不断地给人带来各种诗意的幻觉和联想,让思绪也进入了仿若河流滔滔流动、绵绵不绝的波动起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