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知不知斋 » 日志

关于艾略特的《四部四重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5-04 12:56:47 / 个人分类:评论

查看( 178 ) / 评论( 6 )
在与赵迁网友的讨论中,涉及到了艾略特的《四部四重奏》的背景和主旨的问题。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形成了一些粗略的图像。以下是根据我的研究和对这部诗的解读,所做的一个粗略的介绍和分析。欢迎其他网友补充。

艾略特的《四部四重奏》断断续续写了6年,约完成于二战结束前夕。这实际是一部组诗,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都和前面一首相接而形成环环相扣的结构,而以第四首对前面的三首作总结性陈述。前三首各有主题,第一首《焚毁的诺顿》讨论时间与永恒,第二首《东科克》主要讨论诗和语言的问题,第三首则象它的标题(旱海营救(Dry Salvage)》所暗示的,讨论对精神荒芜的现代人的精神救赎。"dry"隐喻精神的荒芜。

这部组诗有点随笔的性质,很多段落都基于艾略特自己的《荒原》中的一些段落,有不少句子则直接取自他的一部诗剧,而且它还直接讨论很多抽象的问题如时间,永恒,语言等等,因而诗中出现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句子,打破了传统上诗须倚赖意象的原则(艾略特自己以前也遵守这个原则,提出了客观关联物的理论),虽然诗中也用了很多很美的意象,但总的说来,这和以往的诗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对这一点,评论家褒贬不一,有的持批评态度,有的则认为艾略特开辟了诗歌写作的新边疆。艾略特自己对它的评论则是:“这些段落本身是平淡的,散文式的,和缺乏表现力的。”不过,这首诗至少向我们演示了,诗也可以写成散文随笔,哲学笔记的形式。

为什么要用《四部四重奏》来命名这部组诗?按照艾略特自己的说法,是想借用音乐作品常用的把几个主题交织起来的手法。而据我初略的分析,至少第一部四重奏《焚毁的诺顿》的第一乐章,采用了通常的四重奏第一乐章的结构模式,即奏鸣曲式(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呈示部中又有两个主题)。艾略特是深谙音乐的,将音乐的曲式结构应用于诗歌写作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另外提一句,以往大家都把这部组诗译作《四个四重奏》,但音乐作品一般称“部”而不称“个”,如“一部交响乐”,“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没人会说“一个交响曲”,“一个小提琴协奏曲”等。由此推知,这样翻译的人大概是个乐盲。(待续)

[ 本帖最后由 知不知斋主 于 2012-3-24 23:10 编辑 ]

TAG:

知不知斋 知不知斋主 发布于2012-03-25 12:43:26
回复 1# 的帖子
由于讨论涉及的主要是第二部四重奏《东科克》第二乐章,我这里就只解析这部四重奏至第二乐章的部分。要想完整解析《四部四重奏》,至少得花上半年的时间甚至更长,而且,写出来够得上一篇博士论文的份量了。在论坛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时间成本太高)。

第二部四重奏(也就是第二首诗,以下都称四重奏,以和诗的标题相称)的标题“东科克”,取自艾略特祖先移民到美国时定居的一个村庄名,艾略特把它视为自己所自来的地方,因而,本四重奏以“in my beginning”开篇就不奇怪了。首行“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我的终点孕育于我的起点”,或“起点孕育了终点”。这句的意义紧承第一部四重奏《焚毁的诺顿》的第五乐章的一行: “but that which is only living //Can only die. (那仅有生命的,必唯有一死。)”,也就是说,生命从诞生伊始就埋下了死亡的种子,因而,对于艾略特来说,也就意味着“我的终点孕育于我的起点”。同时,“in my beginning”看似说的是“我的”起点,其实,它化用了《圣经 创世纪》中的“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heaven and earth(太初,神创天地)”,因而,这一句也是对所有人--我们而言的。最后,对开篇这一行最完美的注解还是来自艾略特本人:他死后的骨灰按他的意愿,就安葬在东科克的一个教堂里。

第一个诗节中接下来的几行:

Houses rise and fall, crumble, are extended,
Are removed, destroyed, restored, or in their place
Old stone to new building, old timber to new fires,
Old fires to ashes, and ashes to the earth.

楼房盖起又坍塌、崩坏,又被扩展,
被拆除,摧毁,重建,或在原地
旧石又垒新楼,旧木又生新火,
旧火又化成灰烬,灰烬又化作土。

这几行讲述了一个创造和毁灭的循环,这都是囿于时间的事物的特点,既是对“起点孕育终点”这一命题的展开,又呼应了第一部四重奏《焚毁的诺顿》中对于时间的讨论。其中又引用了圣经"Dust thou art, and unto dust thou shalt return(你是尘土,必归于尘土)",以及"I will bring thee to ashes upon the earth in the sight of all them that behold thee(我要让你在观者的眼前化成炉灰)" 。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知不知斋主 于 2012-3-27 11:51 编辑 ]
知不知斋 知不知斋主 发布于2012-03-25 22:15:16
回复 2# 的帖子
注意上面这几行的行文:用了很多动词来描述楼房命运的各种可能性,这些动词除了fall和crumble外,都是平淡,不生动,没有表现力的。它反映的是一种周全的哲学思辨,而不是诗歌的形象思维。而这种行文方式被用于《四部四重奏》的大多数段落。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艾略特对这首诗的自评:“平淡的,散文式的,缺乏表现力的”。

在第三段,艾略特将我们从第二段末尾的“房车”,“电热器”等的现代场景,一下带到了17世纪他祖先生活的一幕场景,这是一个古老的婚礼仪式,仪式上新人们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舞。这个场景有火,有舞蹈,这是贯穿于整部组诗的两个意象。而婚姻又是孕育生命的象征。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代表着生命,热情与死亡。注意这一段中这几行使用的语言:


In daunsinge, signifying matrimonie�
A dignified and commodious sacrament.
Two and two, necessarye coniunction,
Holding eche other by the hand or the arm
Whiche betokeneth concorde. Round and round the fire


这一段的语言,不是现代英语,而是17世纪时期艾略特的祖先使用的方言,很多词的拼法,如:“daunsinge”,“matrimonie”,“necessarye”,以及“betokeneth”都不是现代拼法。这便从诗行的视觉上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古老的仪式,那是艾略特的"beginning"。而古老的巫术仪式,不也是全人类文化的起源么?我本打算用楚辞的风格来译这一段,但是,里面很多古词汇查不到,因而无法译出。

第一乐章的末尾:

      Dawn points, and another day
Prepares for heat and silence. Out at sea the dawn wind
Wrinkles and slides. I am here
Or there, or elsewhere. In my beginning.

微曦一点,新的一天
又在酝酿热气与宁静。远处的大海
晓风滑过吹皱水面。我在此
在彼,在他地。在我的起始。

紧接上一段通宵的篝火舞会,黎明从天外舞出来(此处point是芭蕾舞的一种舞步),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这又是一种时序的循环。而“我在此,在彼。在我的起始”,“in my beginning”,乐章结束时,又回到了开篇,就象一个圆,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这也是音乐通常的终止方式,终止时总回到开始时的主题,调式,或主音。

[ 本帖最后由 知不知斋主 于 2012-3-27 11:52 编辑 ]
知不知斋 知不知斋主 发布于2012-03-27 11:45:50
回复 3# 的帖子
进入《东科克》的第二乐章,首先相遇的是一段诗情浓郁的文字:

What is the late November doing
With the disturbance of the spring
And creatures of the summer heat,
And snowdrops writhing under feet
And hollyhocks that aim too high
Red into grey and tumble down
Late roses filled with early snow?
Thunder rolled by the rolling stars
Simulates triumphal cars
Deployed in constellated wars
Scorpion fights against the Sun
Until the Sun and Moon go down
Comets weep and Leonids fly
Hunt the heavens and the plains
Whirled in a vortex that shall bring
The world to that destructive fire
Which burns before the ice-cap reigns.

这十一月月杪在做什么
用春天的骚动
炎夏的众生
和绕于足下的雪花莲
以及那壮志未酬
红颜已灰偃伏于
披着初雪的晚薇
之上的锦葵?
那滚滚星辰滚过来的雷声
模仿着星座大战中
那些凯旋的战车
天蝎座大战太阳和月亮
直到将他们击落
彗星抽泣天狮腾飞
狩猎穿过在漩涡中急旋的苍穹和平原
这漩涡将把世界带入一场毁灭的大火
大火之后,冰山君临。

这开篇的一段,与《四部四重奏》的绝大多数段落在写作风格上迥然不同。它是诗意的抒情的宏伟的壮丽的气势磅礴的,与上一乐章平淡的散文式的开篇绝不相类。前四行以四音步抑扬格为基调,两行一押韵,这就是传说中的英雄体偶句(heroic couplet),英语文学中众多不朽的诗人如莎士比亚,多恩,蒲伯等等都用它写过不朽的诗篇。第一段余下的诗行,也仍然以四音步抑扬格为基调,虽然并没有两行一押韵,但韵脚也很密集,如“stars”,“cars”;“sun”,“down”;“plains”,“bring”,等等,这是一种回归到传统的书写方式。这样陡然变化的写作风格,肯定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它的目的是什么?等我们看了第二段就会明白。

第二段又回到了整部《四部四重奏》的常态书写方式:散漫的,思辨的,随笔的方式。艾略特似乎在一边思考一边书写,记录下思考的过程:

That was a way of putting it - not very satisfactory:
A periphrastic study in a worn-out poetical fashion,
Leaving one still with the intolerable wrestle
With words and meanings. The poetry does not matter.
It was not (to start again) what one had expected.
What was to be the value of the long looked forward to,
Long hoped for calm, the autumnal serenity
And the wisdom of age? Had they deceived us,
Or deceived themselves, the quiet-voiced elders,
Bequeathing us merely a receipt for deceit?
The serenity only a deliberate hebetude,
The wisdom only the knowledge of dead secrets
Useless in the darkness into which they peered
Or from which they turned their eyes. There is, it seems to us,
At best, only a limited value
In the knowledge derived from experience.
The knowledge inposes a pattern, and falsifies,
For the pattern is new in every moment
And every moment is a new and shocking
Valuation of all we have been. We are only undeceived
Of that which, deceiving, could no longer harm.

那曾经是一种表达方式--不太令人满意:
用一种陈旧的诗的方式所作的兜着圈子的研究,
留下我们继续同词和意义
进行难以忍受的搏斗。诗意并不重要。
它不曾是(也不曾重建)人们曾经期望的。
人们曾长期期待、长期希望的镇定,中年的宁静
以及老年的智慧,这些东西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他们,那些说话安详的长者,
欺骗了我们,还是欺骗了自己?
他们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张欺骗的收据?
宁静仅仅是刻意的迟钝,
智慧不过是对于不可知的秘密的知识
在黑暗中毫无用处,这黑暗他们的目光曾窥入或回避。对我们来说,
来自经验的知识,似乎最多也只有有限的价值。
知识强加了一个模式,并且撒谎,
因为模式每一刻都是新的
而每一刻都是对现在的我们所做的新的、令人不安的评价。那欺骗的,
只有当其不再有害时,我们才不会受骗。

劈头一句的时态,过去时,告诉我们,艾略特开始检讨以往的诗观,人们心目中的诗歌和诗人的角色。句中的“that”指的是上一段有着诗的形式的诗节,那个“it”则指那段诗要表达的东西。那些诗行有格律,有韵,有一系列很美的意象,其中有着17、8世纪英雄体偶句全盛时期诗人,以至惠特曼,叶芝,佛罗斯特等众多大诗人的影子,但它们究竟“表达”了什么呢?天知道!这正是艾略特想要达到的效果。所以他说“那曾经是一种表达方式--不太令人满意”,它只不过是用诗的方式对词及其意义如何表达诗人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诗人的幻觉世界,所做的“兜着圈子”的,进入不了核心的,没有成效的研究。因而,留给一代一代诗人的,仍然是继续那场同“词和意义”进行的痛苦的,难以忍受的搏斗。

接下来一句:“诗意并不重要。”又回到了现在时态,有如说,现在看来,“诗意并不重要”。似乎是一种插入语。又似乎思路在前后跳跃。我不知道这里艾略特是在说诗本身并不重要,还是只是说诗意并不重要。根据我的理解,我取后者。因为他接着说,“它不曾是人们曾经期望的”。什么样的期望呢?就是对诗要表达的意应该是什么的期望。这也就是对诗的作用,诗人的角色所做的定位。而艾略特认为,这样的期望本身就是虚幻不实的,是自欺欺人人的;以往人们认为,诗要表现出“宁静的智慧”,这也是虚幻的。接下来艾略特开始质疑宁静和智慧:“宁静仅仅是有意的迟钝”;“智慧不过是对于不可知的秘密的知识”。而那些说话总那么安详的好像很有智慧的长者,则可能即“欺骗了我们”,也“欺骗了自己”。而我们自己呢,“那欺骗的,只有当其不再有害时,我们才不会受骗。”陷于欲望之中的我们,经不起诱惑,因而那诱惑我们的,亦即对我们有害的,总能成功欺骗我们,而只有那些对我们无害的,对我们没有诱惑的,才难以得逞。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知不知斋主 于 2012-3-29 12:41 编辑 ]
知不知斋 知不知斋主 发布于2012-03-28 13:03:58
回复 4# 的帖子
下面这些诗行将对智慧的怀疑推向顶点:

Do not let me hear
Of the wisdom of old men, but rahter of their folly,
Their fear of fear and frenzy, their fear of possession,
Of belonging to another, or to others, or to God.
The only wisdom we can hope to acquire
Is the wisdom of humility: humility is endless.

不要说给我听
老人们的智慧,而要说他们的荒唐,
他们对恐惧和狂暴的恐惧,他们对占有的恐惧,
对从属他人或从属上帝的恐惧。
我们唯一有希望获得的智慧,
是谦卑的智慧:永不休止的谦卑。

那被历代诗人,包括莎士比亚,华兹华斯,佛罗斯特等等,所看重的诗中的智慧,在现代艾略特看来,都是虚诞的,人类一直处在黑暗的无知之中。因而,“我们唯一有希望获得的智慧,是谦卑的智慧。”,也就是说,人类唯一可能的智慧,就是谦卑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且这种承认将永无休止。

这里,艾略特对智慧的怀疑,归根结底,还是对语言的怀疑,这是现代性的特点。到第四部四重奏《小吉丁》那里,会有更多的段落,它们更精彩地表述了现代诗人对于语言的焦虑和怀疑。

最后的两行:

The houses are all gone under the sea.

The dancers are all gone under the hill.


所有的房屋都沉于海底。

所有的舞者都埋于山下。

这里,房屋可能隐喻了语言大厦,舞者在这里则有可能隐喻诗。语言大厦已经轰然沉于海底,那诗也就只能长眠山下归于沉寂了。

这两行既回到第一段结尾描述的世界毁灭的情景,又遥遥呼应了上一乐章的房屋和篝火舞会的意象。我们从《东科克》的这两个乐章,已经能完全体会到《四部四重奏》环环相扣,彼此呼应的章法结构。

(暂时到此,欢迎网友批评,指正,补充。)
赵迁的个人空间 赵迁 发布于2012-03-29 10:54:10
斋主提供了一个理解的框架,不错。如果能有个人的对诗歌本身的独特体验就更好了。
知不知斋 知不知斋主 发布于2012-03-29 11:34:26
回复 6# 的帖子
呵呵。我上面做的工作,就是文本分析,文本细读的工作。这是理解诗歌的基本技术。你可以看到我分析了艾略特的语言,修辞,用典,行文、风格变化(自由诗突然插入格律诗),诗的结构等等,以及这些东西后面的意义和目的。从这些分析入手,才能构建一个合乎逻辑的,站得住脚的理解和阐释。那种天马行空,凌虚蹈空的所谓个人独特感受,对准确理解一首诗毫无用处,我是不感兴趣的。

也许这也是我和汤永宽那样的“翻译”本质的不同吧。翻译,要建立在分析和理解上。一个翻译有没有真正理解原文,从他的译文的晓畅程度就大致看得出来。把我上面的译文和汤永宽相应的译文比一比就知道了。

[ 本帖最后由 知不知斋主 于 2012-3-29 12:05 编辑 ]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816
  • 日志数: 19
  • 建立时间: 2012-04-22
  • 更新时间: 2012-09-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