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论城市绿地建设中的路的设计

发雷 发表于: 2010-5-27 17:07 来源: 今天

一、现象与问题

       这是一个十字路口,城市管理者在四个“象限”里面种上绿草、鲜花,使这交通繁忙的路口变得情趣盎然。自驾车者、骑自行车者、步行的人们莫不觉得好。然而,一类现象却令人忍不住琢磨、反思:
       一条泥泞的、素朴的、为双脚所踩踏出来的小径从一片绿地的对角线穿过。在完全为人工所修饰过的“美丽的”绿地里面,它显得那么难看。不过,小径就是那么倔犟地长久横亘在那里。过路者行色匆匆地从上面踏过,不以为意。
       这一片绿地是附属于几座顶级写字楼的。有许多水泥小径四通八达地贯穿其间,不过,在其连接到车站的一小片区域却是不容人踩踏的方形草地,行人通常只能先向西走,然后再向南走,或者先向南走再向西走,到达目的地。无疑地,行人多费了一些脚力和时间。从我的观察来看,即便是那些最守规矩的人(我便是),因为多走了一些弯路,心里面也忍不住会不痛快而有所埋怨。因而,一些大胆的开拓者免不了自发或自觉地从绿地中创造出一条“路”来,就显得毫不奇怪了。渐渐地,人走得多了,路便不再显得隐藏了,而是以大无畏气概坦荡荡于世。
       后来,“聪明”的绿地管理者栽上密密的矮冬青(经常被修建得非常齐整),以此来阻挡住部分“无素质”的市民们轻易地“践踏”他们精心设计与护理的绿地,但不久,有一处矮冬青就被市民们踩得失去了鲜绿的生命,它枯死后便腾空了一条“巷口”,从这里市民们可以大踏步地走向对面。
       绿地管理者聪明的程度是与日俱增的,他们更“聪明”起来。某日,这片绿地便被绿地管理者用警戒带给围了起来,然而这也无用。勇敢的市民们竟然将警戒带用手按下来,然后抬起他们各种粗细长短的腿。警戒带便从他们的裆下过去了。这简直就是一种对管理者的羞辱。看来该使出最后的杀手锏了。
       管理者用起了“铁”。镂空的铁栅栏将这一片绿地团团围住。这样,可怜的市民们便只能环绕着铁栅栏走路,环绕着走得多了,也就忘了还有什么捷径。管理者显得非常成功,不无得意,认为这下可以天下太平无事了。
       管理者甚至坐着直升机欣赏着这座城市:绿地郁郁葱葱,纤“脚”不染;植物们快乐地生长着,等到它们长到一定不合管理者美学的情况时就被他们安排的“刽子手”修理一遍。不过,某日还是让他们大大跌了眼镜:组成铁栅栏的千万根铁条的两根竟然被人拌掉或撬掉了。是这样的,如果只拌掉一根终究还是一条死胡同的。想来,这第一个吃螃蟹的可是一个聪明人。
       这个被管理者认为的“刁民”就从好久以来少有人至的绿地上开辟了一个小小的门扉,又将门扉的对面也打通了,这便又成了一条路。市民们因为便利性的考虑,不少都敢于步其后尘。


二、管理者的指控

       一片绿地被市民们“践踏”出一条泥泞的小径,青草在那里变得斑斑秃秃,甚至完全成为光地了。这简直就是在城市管理者的脸上涂鸦。这样公然地让城市管理者丢脸,这些乌合之众的胆子也是够大了。这怎能不引起绿地管理者的怒火中烧?!城市管理者指控市民们有五大罪状:
       其一,不服从管理。城市管理者拥有绝对的权力,来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在闲置的场地种花植草乃是一种大发善心之举。市民们应该感激涕零,应该热烈歌颂管理者的顺应时代之举,应该极其小心地爱护绿地,应该顺从地沿着管理者设计的水泥道路款步而行。可事实上,市民们以大胆的、野蛮的、不符合管理者的“美学”的方式,只顾取其捷径,肆意地踩出让人不堪忍受的乱径来。市民们的脚实在太随便,太自以为是了。
       其二,自私自利。这些乱糟糟,不可名状,不可计数的市民们是典型的小市民,实在是自私自利得透顶。试想想,如果这片绿地是这些市民们自个儿的,他们还会这样地随意践踏吗?而作为公家的,他们便不在乎了起来,随意地直取其径,不过是占公家的一点便宜而已。更可奇怪的是,市民们居然心安理得,从自创的泥径上走过,竟有些面露微笑,有些侃侃而谈。
       其三,不懂得“美”。作为管理者的“美学”,应该是说是格外宏观的、美轮美奂的:城市之未来要成为一座花园式的城市,未来将有90%的人居住在城市里面,也就是说在未来(管理者眼里这个时间不超过一百年)将有数亿人从乡村迁入城市,成为未来的市民。管理者为自己的“美学”沾沾自喜,也为微若尘埃的市民们不懂得尊重管理者的成果而大伤脑筋,大为恼火。
       其四,居然勾结在一起,集体地“践踏”绿地。市民们擅自“践踏”绿地,却不是极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你看,上下班高峰之时,市民们竟无一例外地取那条泥径,风风火火地赶路。市民们赶路时挨得那样近,简直亲密无间,他们具有天然的勾结性,仿佛一种花香,让他们全部倾倒。
       最后,市民中的胆大妄为者居然敢跨过警戒线或撬去铁栅栏上的铁条,实在令人震惊。这是天底下最粗鲁的蛮夫之所为了。如跨警戒线,高抬腿、过裆,又高抬腿十分不雅,而且每次都得做两遍,而拌铁栅栏就更是龌龊而又近于小偷之行为了。

三、市民们自发自觉踩出来的路的特点

       市民们基于何种心理,“擅自”做出如此改道之事,甚至部分市民还富有勇气地踩了矮冬青、跨了警戒带、拌了铁条?由于市民们如此之多,而类似行为又好似一种本能,让人客观地找些依据成了绝非轻而易举之事。而对话当事人也是难事,他们并非哗众取宠之辈,不愿居功,这等采访他们唯恐躲之不及。如此这般,我便只能多去“田野”,做些实地调研。我非常惊讶地发现:

    这个城市如此众多的市民们用他们各自的双脚踩出来的与管理者有别的道路居然是最直捷的(并不总是最近距离)最自然的(仿佛天生这里便是一条路)从此方到彼方的距离。

       尽管客观地说,这种路是不规则的(并不是指方向上的不规则,而是在宽度上显得参差不齐,例如两边常常斑秃不均),也是不好看的,光秃秃的土路跟两边的绿草地的确显得不相协调,但是这条路可一点也不影响它的实用性。它显而易见地节省了市民们赶路的时间,它满足了市民们对于便利的心理渴求(比如如果清楚了目标,当然是直奔目标更让人舒服)。当然,落雨天气路会有些泥泞,会让鞋子沾上泥水,甚至使市民们一不小心摔倒。
       市民们踩出的路的特点让我感慨良久,让我不由认为但凡市民们需要路的地方都应该有路才对。但是市民们却并不是那么愚昧的,他们创造的路绝大多数是最直捷的距离。这里所谓的“最直捷的”是指,从此方到达彼方是最方便的、最快捷的、最人性化(舒服)的。一片绿地,倘若它的管理者设计的路不对,那么各种路就会出现。即便是新建的绿地,这种路也会隐现出来——绿草有被踩踏过的痕迹,一种隐隐然的小路通向着远方,假若尚还没有也必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四、市民们对路的需求

      市民们对路有一种本能的需求。既然是所有市民们的一种本能的需求,那么在意识清醒者、意识不清醒者表现出的是同一的,都是需要的。其中差别仅表现在意识清醒者知道自己应该走的是什么路,而意识不清醒者则糊里糊涂而又愉快地走了他们的路。
       市民们的心理偏好决定了他们对路需求的条件。我觉得市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私自利,而且我认为这是市民们的权利,也是一切人的权利,也包括城市管理者。自私自利,有两大好处: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这里的“自我”在目前中国更多表现为“家庭”,尚还没有达到完全是个人,事实上或也不能完全达到,因此在分析具体事件并不能用“绝对自我”),首先能够争取最多的对于个人或家庭有益的好处;自我的最大个性化,市民们天然禀赋各异——“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由于自私自利,能造成世界(由于组成是个体)的极大丰富多彩。市民们对路的需要也要符合每个个体自私自利的要求。当然,自私自利到了一定程度是需要约束的,比如城市管理者的权力过大,如果自私自利不加控制,便会造成他将本来是公共的财富据为己有。所以,自私自利本身又应该是在合法的、合乎道德的条件之下。
       由于大多数市民们相对于城市管理者个人权力要小,他们的自私自利尚且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针对绿地出现的“野路”来说,他们不过是选择一种更便利、更快捷的从此方到达彼方的方式,相对于管理者设计的路径,他们的选择更自私自利一点,也仅仅是一点。可以讲,这种小径是市民们为着自己生活的便利、为着自我的幸福踩踏出来的。由于多数人是这样的本性,那么走更直捷、更节省、更自私自利、更幸福一点的路就成了一种共识。
       因此,绿地的路应该追求最大限度的便利性,特别是从此到彼的最直捷路线应该让位给路,而不是景。

五、对市民们自发自觉踩出的路的评价

       客观地讲,所有的市民均是城市的主宰者(城市管理者也是市民的一部分)。但由于绝大多数市民无法分享宏观决策权力,他们对于城市的主宰权力要小得多,通常只能在自己的住房或租房、公司或雇主单位、交通工具等等上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尽管绝大多数市民们显得弱小,但是他们因为聚沙成塔而构成了城市最广大的部分,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城市的主宰者,每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即当其自愿进入城市时,他的市民权力便不能被剥夺,但他可以在无外力压迫下自愿弃权,即自愿离开城市)。这一点必须成为基点,必须要成为常识。
       其次,必须承认公共绿地是为了使城市更美好,使市民们能更好地在城市里生活而存在的。因此,市民们作为城市的主宰者,作为市民,他们有权力在公共场地言说、活动,有权力享用公共绿地。
       市民们在公共空间(包括广场、花园、公路等)活动,人们的行动是参差多态的,是个人化的,在遵守一定规则(合理规则)情况下,人们显得有条不紊,井井有序,各达其目的。一般情况下,在公共场地并不会发生集体化的行为(有前期组织的除外)。
       城市绿地是城市公共空间之一种。人们对绿地本身充满好感,人们首先尊敬城市管理者的劳动成果,并不是如管理者想象的那样,市民们不懂得感激。但是出于城市管理者意外的路的出现却使得他们与大多数市民们发生了分歧。这种分歧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并找到妥善的解决之道。这样对城市管理者与大多数市民们的和谐共处地发展都有好处。
       绿地中被市民们用脚踩出的路是一种集体行为之后果,更可以说是一种市民们达成最基本的共识的结果。凡是堂皇的路,必是多人走过的结果。一个人走过的路也是路,但是如果没有人步其后尘,其路也便失去了意义。一个人走过的路,许多人心甘情愿地尾随其后(第一个走过的人不是别有用心的),这样的路一定是便利的、善良的,也因而是非常接近于对的、美的。因此,也可以说,绿地里被市民们踩出的路是便利的、善良的,也是非常接近于对的、美的。

六、对城市管理者思维的批判

      城市管理者最容易丢失其市民性,而成为老爷、贵族,甚至皇帝似的人物,从权力方面来看,他们容易僭越法律,不受其约束,又容易超越道德。这一切问题之核心在于他们对于科学的调研和真诚的倾听的忽视。
       市民们不服从管理,不顺从于管理者设计的路径,而自行踩踏出新路。这说明市民们觉得管理不合理,觉得管理者设计的路径乃是不合乎人性的,甚至觉得管理者压根儿就没考虑过市民们对路的需求,这都是管理者的失误。市民们用脚来补充失误的盲点,乃是一种对管理者的提醒,管理者应该醒悟并感激市民们对城市绿地建设的贡献。
       而管理者斥责市民们不懂“美”,我觉得这更是一种滥情的指责。市民们首先需要的是便利性,因为这占用的是城市之空间。市民们认为,以牺牲便利性为代价的多余之美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美,是滥情、矫情之美,因而是一种丑,是一种异想天开,是一种幼稚病。事实上,因为管理者对现实的忽视,他们臆想的“美”终究是一种空中楼阁似的美。
       那些高傲的管理者倘若为市民们居心一致而懊恼,则他应该更加反思,更快反思,因为这恰证明他做了一件违反常识、违反民意之举,因而才遭致市民们集体性地告诫。至于市民中的“胆大妄为者”居然擅自跨越警戒带、拌掉铁条来取一更加便利之路,这恰是应该鼓励之举,这证明了市民的勇敢精神。一个城市倘若没有以身来试不合理之法的勇者,这将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总而言之,管理者不能高居于市民之上,不经仔细的调研就开始规划,不听从市民们的意见就随意地去实施,而应该任何一项蓝图都是妥帖地想到市民之所想,每一项方案都应该具有市民性,做到不空谈、不武断,真正地来源于现实,复又用之于现实,最终使城市递进式地发展。

七、解决的方法

       解决被市民们踩出来之路的方法,我觉得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绿地之路的前期设计需要更加符合市民之需求;其二,绿地出现“市民之路”后应及时“亡羊补牢”,并做认真反思。上述两点相辅相成,构成螺旋循环式递进。
      管理者应该谨慎地制作蓝图,深入地调研,推己及人,想别人之所想,善于倾听,多方收集意见,注意观察,仔细总结,做到照顾多方,最终达到民主化地处理绿地道路的设计。绿地上的路应该四通八达,应该打破中国传统的不是方就是正的绝对化逻辑,应该按需设计,随物赋形,实用的设计初始可能并不美,但用来之后的方便、妥帖,会让其越发美丽。因为,这里还含有智慧的美在里面。一件物,突出的如绘画,并不是以所画之物之美而美,而是作者的智慧,甚或人格魅力所致,如此才能获得恒久的、持续升值的美。一条路的设计也是如此,只有饱含着深情、饱含着对众生的体恤、饱含着对现实的最大程度的关照,才能设计出一条好路,才能预先想到并达至市民之需的目的。
       当然,管理者本身也是常人,况且智者千虑,也或有一失,这不难让人理解。针对绿地“市民之路”的出现,许多也是如此的结果,此时,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智慧者,常博采众长,况且,“市民之路”乃市民们分明的指示,管理者应该及时花费点人力、物力,使这路也成为如同其他路一样的路。这是管理者的智慧。“市民之路”成为举世公认的路之功劳要大部分记在管理者身上。
       如此这般,管理者与市民们便在公共绿地产生了非常好的互动。久而久之这样去做,便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这种机制对于管理者、市民们以及城市三方和谐共生、稳步发展都是一种绝好的工具。

                                                                            (2010年5月)


[ 本帖最后由 发雷 于 2010-6-2 11:28 编辑 ]

最新回复

舒雨湖 at 2010-5-27 17:45:32
这是个学术文章。呵呵
其实,应该先有长远规划设计,然后再开始系列建设,如此可以少去很多麻烦的。
至于居住在里面的人,自然也就明白设计的意义。
海客 at 2010-5-28 13:41:24
喝茶
发雷 at 2010-5-28 14:26:35
    一起吃茶。。。
发雷 at 2010-6-01 17:25:15

QUOTE:

原帖由 舒雨湖 于 2010-5-27 17:45 发表 这是个学术文章。呵呵其实,应该先有长远规划设计,然后再开始系列建设,如此可以少去很多麻烦的。至于居住在里面的人,自然也就明白设计的意义。 ...
这个还不能算学术文章。就是针对一个模型,谈谈思考,谈谈看法。我没有学术基础,所以我肯定得绕开学术说事。
海客 at 2010-6-01 19:48:00
“城市绿地建设中的路”这主题,我觉得绝对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去过几个国家,有了对比,对自己这种看法愈来愈肯定



个见
发雷 at 2010-6-02 11:22:39
当然是文化概念。而且这个模型具有多义性。从艺术形式上,我觉得这个文章比较好玩,我自己蛮喜欢。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