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柏桦:逸乐也是一种文学观

江左遗民 发表于: 2008-2-13 22:56 来源: 今天

[size=10.5pt]柏桦:逸乐也是一种文学观[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年轻时喜欢呐喊(即痛苦),如今爱上了逸乐。文学真是奇妙,犹如蛇要褪去它的旧皮,我也要从呐喊中脱出,来到《水绘仙侣》中完成自我的新生。明眼读者一看便知[size=10.5pt],[size=10.5pt]《水绘仙侣》的用意是反“五四”以降的热血与呐喊之新文学,它公开提出:逸乐作为一种价值观或文学观理应得到人的尊重。[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通过《水绘仙侣》,我们懂得了,“在明清士大夫,民众及妇女生活中,逸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研究者如果囿于传统学术的成见或自身的信念,不愿意在内圣外王,经世济民或感时忧国的大论述之外,正视逸乐作为一种文化,社会现象及切入史料的分析概念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对整个明清历史或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解势必是残缺不全的。”“缺少了城市,园林,山水,缺少了狂乱的宗教想象和诗酒流连,我们对明清士大夫文化的建构,势必丧失了原有的血脉精髓和声音色彩。”(李孝悌)而我正是顺着李孝悌的这一思路来书写《水绘仙侣》这一文本的。由此还可向前推一步,那就是应对个体生命作一番本体论的思考,人的生命从来不属于他人,从来不是集体性的,你只是你自己。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小乘比大乘更直见性命,我不渡人,只渡自己,因此更具本质。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反对呐喊与承担文学的原因。生命应从轻逸开始,尽力纵乐,甚至颓废。为此,我乐于选择晚明冒董二人的小世界来重新发现中国人对生命的另一类认识:那便是生命并非只有痛苦,也有优雅与逸乐,也有对于时光流逝,良辰美景以及友谊和爱情的缠绵与轻叹。[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总之,我想说的是:逸乐作为一种合情理的价值观或文学观长期遭受道德律令的压抑,我仅期望这个文本能使读者重新思考和理解逸乐的价值,并将它与个人真实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当然,如果你不同意“美学高于伦理学”(布罗茨基),至少你应以平等之心对待二者,即你可以认为活在苦难里并呐喊着更有意义,但不应以所谓高尚的道德来仇恨逸乐之美。说到底,二者均有价值,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生观或艺术观的选择而已。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你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另一个人也可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最后再说一点:《水绘仙侣》是一个文史兼具的文本,显然也是一个文言与白话共生共荣,相互打通的文本,它的意图是提醒读者“化古”依然是重要的,传统的获得需要花大力气,而这仅仅是一小步。[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继续试下去呢?[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柏桦

最新回复

小杨柳 at 2008-2-13 23:07:04
世界正在变成石头,所以减轻石头的重量很重要。但轻并不一定就是不重,轻与重本是一体两面,正过来看是轻,反过来看却是重。轻或许更深刻也更精确吧。瓦莱里说:应该轻的像鸟,而不是像羽毛。让人思考的好文。问好柏桦老师,新春快乐!
空手道 at 2008-2-15 09:05:35
我的想法是伦理学的秩序服务于审美观念,
逸乐是一个很好的提法,把诗性存在的生趣与生趣中的感受提升为生命过程即意义体验主义.
人之痛苦大概是对某种内在秩序的矫情与任性,而人之逸乐是对中庸的领悟与施行.
也帖一个小文章博大方一笑

国学之统论--传统礼制(伦理),审美经济学与道德关怀

国学是什么?在朱熹整理的《大学》里说明得比较清楚了,大学之道在明名德,在亲民,在止于致善。我把这三个词用现代名词置换一下,它们分别为:
名德---传统礼制,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说是传统礼制(是什么)及其方法论(为什么)。
亲民—审美经济学,既通过合理的经济手段,使生活在审美意识的引导下获得普遍幸福感。
止于致善—道德关怀,即建立作为人本身的历史价值观和群性意义的智慧生活。
可以说学国学学的就是这三个概念的系统研究和社会认识和施行方法。
传统礼制是什么?孔子说正名,名不正言不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明确关系,并将之体现为生活方式,如传统社会中有君臣关系,父子(师生)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亲友关系,称为五伦,同样这五伦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雇佣关系,派生关系,协从关系,平等合作关系,组织互助关系,确立好这种关系服从与关系的角色定位,那么我们就会感受到舒适度的和谐。在传统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那么对自然的命名与态度构成了另一种正名,这是中国传统的诗性社会,为山川立言,为万物立法构成了儒家社会的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这需要我们做多方的考证。
审美经济学是什么回事?就是说物质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们如何辨别物质的价值内涵并用此指导我们获得生活上的幸福。那么审美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之间的差异在哪里?我们如何建立审美经济学的理念并因此获得生活的质量?
道德关怀是把人放在时空体系中,把人确立为智性社会的一个单元体,那么自我的历史价值如何体现?人和自然和社会如何和谐便是我们国学的研究范围了。
了解国学的三个基本概念我们会发现国学是一个很具有现代性的学科,它可以包容任何知识和系统。所以在国学中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儒墨法的延续关系还是儒释道的并列关系都可以成为其合理性存在的方法论特征。
空手道 at 2008-2-16 08:58:05
逸乐的感想

柏桦老师提出逸乐的诗观,我来解读逸乐看看是否理解得当。
1、        逸乐的潜词是趣,不管是逸趣还是乐趣,作为趣字的存在,逸乐表达的诗观要求作品的指向是趣,一个无趣的观念构不成诗和诗学的方向,诗歌以比通趣,以趣起兴,趣字构成了诗歌的内动力和表现的本真目的。那么趣和游戏论的诗学有没有差别?这个我还没有想清楚。
2、        拆解逸乐,逸是野逸,自由的跑动空间,乐为感动激起的内心愉悦,获得乐的手段我们可以从论语中获知的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假以说是感知与被感知的存在是乐的本源。那么逸乐就构成了这样的一个解释可能:把自由的表现艺术用于审美从而激发内心的情绪达到时间内的充裕感。
3、        关于逸乐的历史感和氛围,大家比较认同的是竹林精神,竹林精神和中国的审美制度(所谓九品中正制)的建构,以及中国的文学备忘录《文心雕龙》的成集以及中国禅精神的确立标志《六祖坛经》完成于东汉学术思辨之后。逸乐之成为传统文化的精义应该在于它本身的道德高度,我一直认为审美即道德,伦理的确立也是一种群性结构审美的结果。
4、        关于逸乐精神解救人世间的痛苦焦虑,我认为人生的痛苦无非来自焦虑,来自矫情与任性的对抗和其结果与目的的极大偏离。孔子对颜回的最好的评价是不忘其乐,我想这种乐就是逸乐,内心的自由精神和广博的对话愿望。
5、        关于中庸的宽容和逸乐,房龙认为世间的幸福感来自宽容,而孔子认为世间的幸福感来自中庸,中庸之道的根本是忠恕,也可以说忠恕是缔造宽容的原旨。那么逸乐与中庸之间有多大的距离,我想在面对有(存在)的审美认知和感恩自然即是逸乐,既是人的行吟本性。
6、        现代的逸乐之解救,从认识到分析逸乐都是智性的,不管仁体如何构成智性的发育空间。但在现代社会中群性结构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而组织越庞大,仁体的表现越紧张,个人就越是无法自由,所以相对的逸乐就越遥远,相对的审美感知力就越脆弱,北岛的《生活》之革命性就是指出了问题的所在,那么人的自由精神的逸乐如何获得?这真是一个问题!可以说政治经济学社会改变了人的诗性存在,逸乐的消受变成了片刻的狂欢。解救逸乐精神和呼唤文化回归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审美经济学的思潮将带来新的道德认知,逸乐是合法的王者归来。
柏桦 at 2008-2-16 10:18:59
这是一个大问题,中国文学传统一直存在着两个方面:一是担当,一是逸乐。我不过是强调了后者这一传统。这一传统中有一个亮点人物白居易。我谈过他,只是我不会上传文章,还望商略能帮我传两篇《日日新》中我写的二篇关于白居易的文章,一是谈睡觉的,一是谈“白居易——逸乐生活的开创者”。也可传《问刘十九》。
江左遗民 at 2008-2-16 10:29:31
好的,遵兄长嘱。
空手道 at 2008-2-16 11:59:28
我是否可以在柏桦老师说的担当和逸乐上加一个定语

贵族的担当和平民的逸乐,

贵族不可逸乐这是一种文化的箴言,所以一旦贵族的逸乐就难免被冠以淫乐或奢侈,它不是一种太平的征兆.如命运不可选择的李煜与赵构.
柏桦 at 2008-2-16 13:08:23
也启动了我的另一思路,谢谢!
板砖 at 2008-2-23 11:59:18
意识形态写作,逸乐写作
我当然热衷于后者。
秋子 at 2008-3-16 18:25:36
……………………………………

[ 本帖最后由 秋子 于 2008-3-31 10:02 编辑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