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杨柳读诗

小杨柳 发表于: 2008-2-13 16:49 来源: 今天


    读诗和评诗不同,评诗需要有一种螺丝刀式的解构思维,读诗只需要你作为一个读者的真诚,把自己的最真实感受写下来。当然,读诗和评诗都是诗歌审美过程。作为一个放弃诗歌很久的我来说,是北岛先生《晴空》中“老去如登高/带我更上一层楼”的诗之境击中了我,让我激动很久,并让我又重新回到诗中。“感动”是读者与诗者的碰撞,没有感动就不可能有碰撞,感动也是诗歌审美的出发点,没有感动也不可能有审美的乐趣。生硬的螺丝刀式的评论方法也是我一直反对的,因为那种评论方法首先是把诗看成了一台时髦的机器,而没把诗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读诗是在跟诗人交流,尽管诗人不在场,但诗是不在场诗人的生命的具体呈现。只有把诗看成是活着的诗人,才有可能去交流,否则就是刀斧相加。

    我读诗是一种体验式的读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本身,然后再进入到诗歌中去,这种读法最能感受诗人真实境界的。“境界”也是我读诗的第一大标准,一个诗人如果失之境界,不管他的语言多么华丽,也不管他有多高的的天赋,没有境界的诗人基本就失去了诗的一半以上,这样的诗歌还是少读为妙。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第一眼很重要,也就是我们说的直觉,直觉上看到某一个句子和某一个词语就会让我立刻进入到诗中。当然,因为每个诗人的写法不同,对意象的选择也有偏好,直觉也可能会有误差,这不要紧,只要你能做到真诚,你就能弥补自己直觉的误判。


    第一期:《过渡时期》(作者:北岛)

    闲话少说,还是从具体读诗开始吧。我选读的第一首是北岛先生的《过渡时期》,本不想从北岛先生的诗歌入手,但看到论坛里又有对这首诗歌的不同读法,于是手又痒痒,也想凑个热闹,用自己的读法去读上一读。
   
    这首诗并不难懂,只要能了解北岛先生的“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就很好进入。一首诗歌总有些障碍需要我们解开,这个障碍恰恰就是诗之精华所在,就像泉眼,打开泉眼就有泉水。“过渡时期”这个词很关键,我们可以从大里去想,也可以从小里去想。从大里想是“时代的过渡时期”,从小里想是“个人的过渡时期”。我先不去想这个,如果我是这首诗的作者,那我究竟在想些什么?我首先想的一定是“时代”,我要针对时代的病症进行控诉。如此想来,诗歌的立意点就有了,立意高远是区分诗人境界高低的很关键点。

    由此,我们再进入这首诗,诗分五段,也是五种不同的控诉声。
    第一段写一个掌握着光明密码的人,从海的深处回到家乡,看到的是一片寂静,所有奔腾的马匹全都沉静了,“蓝色”代表忧郁。读到这里,我想起有些人批判说北岛先生说他不再像早期那样摇旗呐喊了,其实不然,他依然在呐喊,只是用了更隐晦的手法在呐喊。如果他不呐喊的话,他怎么还可能“带来日出的密码”呢?
    第二段是诗人之所见所感,时代的钟不响了,也就没人来提醒这个时代,时代真生病了,时代生了什么病?这病就是“轰鸣”,轰鸣病诞生了,人们开始浮躁起来,然后就开始像通了电的电流那样开始传染,于是乎,整个时代就这么生病了。这一段依旧是在控诉,控诉时代的病症之一的“轰鸣”病。
    到了第三段,诗人又看到那条神圣的河流变瘦了,它只是经过了“小贩初恋的枣树林”,[size=10.5pt]
“小贩“失去了劳动之后的幸福幸福感,晚霞在他脸上消失掉,人性的最本真的东西也消失了,代替他的恶俗的商业,是贩卖,这是对时代的商业恶俗奸污纯真的控诉,这难道不也是时代的病症之一吗?[size=10.5pt]
    第四段依旧是在控诉,是对时代语言暴力的控诉,汉字是我们的文化象征,可是,诗人看到的汉字上面印满了暗夜,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电视”这个传媒就像“刚果河的鳄魚”一样,对汉字正在施加暴力,让诗人不再是诗人,也正在把保持梦想的人脱进恶俗的尿坑。这依旧是对时代病症的有力控诉。[size=10.5pt]
    第五段是最有力度的一段控诉,也是一种充满悲剧意味的控诉,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掌握权利的人都准备好了筷子,准备了贪婪的大嘴,如箭上了弦,他们在等待什么呢?他们在等待吃“大公鸡”的肉呢?他们正带准备享受呢,他们的享受是以杀死“大公鸡”为代价的,掌握着光明密码的人又正在“大公鸡”的脑子里,“大公鸡”死了也就意味着他脑子里的黎明也死了,整个时代就是黑夜一片,再也不会看到太阳出来了。读到这里,我只能说有一种说不出悲凉感。
[size=10.5pt]
    这就是诗人北岛先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思想的播种者写给这个时代的诗歌,也是一声声控诉和呐喊,诗人控诉的内容正好吻合他在《在美国圣母大学〈今天〉纪念活动上的致辞》所谈到的:[size=10.5pt]“一个民族需要的是精神的天空,特别是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没有想象与激情,一个再富裕的民族也是贫穷的,一个再强大的民族也是衰弱的。”[size=10.5pt]这或许才是这首诗的真正主题。

[size=10.5pt]    那么,读到这里后,“过渡时期”这个关键点也就明了了,尽管诗人个人命运是悲剧的,但他依然把这个时代看成是一个“过渡时期”。我也在一篇哲学随笔里写过这个时代的病症,我们正处于“文化塌陷期”,在这个时期,文化、道德、精神、信仰等等都在极速坠落,人们极不适应,就向未来学家托夫勒说的“未来冲击”一样。我之所以把现在的北岛看成“诗人哲学家”就在因为他时刻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命脉,他是以一个思想家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当然这首诗并非是他近一时期最好的,我的解读方式也是思想性的解读。因为我个人认为,只有把握了他的思想才能真正地走进他诗歌内部,所有技巧都该是为他的思想服务的。

[size=10.5pt]    以上就是我的第一期读法,我会尽力地在这里读下去,尽管我只是一个无名之辈,但我有的是读者的真诚。也再次祝福大家新春快乐!
[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                                  2008[size=10.5pt]年2月13日星期三于深圳

附件:

过渡时期(作者:北岛)

从大海深处归来的人
带来日出的密码
千万匹马被染蓝的寂静

钟是时代聋了的耳朵
轰鸣[size=10.5pt]——翻转诞生之床
通电的阴影站起来

來自天上细瘦的河
穿过小贩初恋的枣树林
晚霞正从他脸上消失

汉字印滿了暗夜
电视上刚果河的鳄魚
咬住做梦人的膀胱

筷子如箭搭在满弓上
厨师一刀斩下
公鸡脑袋里的黎明[size=10.5pt]
[size=10.5pt]


[ 本帖最后由 小杨柳 于 2008-2-13 16:51 编辑 ]

最新回复

彼岸阿三 at 2008-2-13 18:06:44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晓风劲吹
  残月待补
问好斑竹
魅力无线索 at 2008-2-13 18:22:43
小杨柳的评论还是外行看热闹式的,充满了论断,但个个都站不住脚。————————

“感动”是读者与诗者的碰撞,没有感动就不可能有碰撞,感动也是诗歌审美的出发点,没有感动也不可能有审美的乐趣。————除了感动就没有单纯的审美愉悦吗?
——————————
生硬的螺丝刀式的评论方法也是我一直反对的,因为那种评论方法首先是把诗看成了一台时髦的机器,而没把诗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诗歌本来就不是活生生的人。另外,“生硬的螺丝刀式的”没有更具体的解释,是否螺丝刀式就是生硬的?联系上文,此“生硬的螺丝刀式的”是不是就是指评诗而非读诗?由此,读诗是正确的,而评诗是不正确的,因为评诗是螺丝刀式,因为螺丝刀式的是生硬的。此证。

——————————————读诗是在跟诗人交流,尽管诗人不在场,但诗是不在场诗人的生命的具体呈现。—————————说读诗是和诗人交流不如说是读者与诗歌本身交流,前者太一相情愿了,而且说那么言之凿凿
————————————
我读诗是一种体验式的读法,......这种读法最能感受诗人真实境界的。————未必 魅力先生读诗就爱冷眼旁观,但同样能看出谁谁谁有无境界。

插播第二节,北岛的诗歌本来就不难懂,为难懂而写的诗不是诗,是谜语。
经过小杨柳一读,这首《过度时期》就很滑稽了。所谓蓝色代表忧郁或许是对的,但诗人要是以这样直截的隐喻去写诗真不如回家种地得了,诗人的隐喻应该是蓝色可以忧郁,蓝色未必是忧郁,这是基本的作诗法,也即诗歌应该具有多重性。再深一层的解读,还需要关注蓝色的色彩与体态本色,以及蓝色与大海的联系,由此得出深邃与辽阔。
小杨柳读的第二段,简直成了《故事会》里的侦探小说,这节诗歌里最惹眼的句子是“钟是时代聋了的耳朵”,其中反讽的意味很浓,甚至太浓,太惹眼了,变得刺眼。——我反而觉得这样写是浪费笔墨,用力太过,这是北岛后期诗歌的通病。什么“轰鸣病”之类的解读,好玩、有趣,但不贴切。
“到了第三段,诗人又看到那条神圣的河流变瘦了.......”这条瘦河前面没提过,怎么变成“又看到”?这似乎是为了联系起上下文而强做解释。

不再说了,年还没过完,不要到处得罪人。
彼岸阿三 at 2008-2-13 19:09:11
1 你可能没有仔细或者认真的看斑竹的评论.例如
对于"又"字的解释上.斑竹的意思是在第二节作者看见了时代的病症,第三节作者"又"看见另外一个病症.所以并非你所认为.
2.无论读诗 评诗,甚至写诗,不能带有色眼镜说话.看了索兄的评论,觉得有点"火"
一己之见,索兄指正!
落雪大地 at 2008-2-13 21:07:58
从这首诗人人有不同的读法看,这是首难懂的诗。好不好我现在不想置评,我觉的写的很美,技艺高超。这是由独特的千锤百炼的北岛式的语言完成的,所有语言的形成有其优点亦有其缺失,同时这首诗亦是。
我觉的读的时候,要注意它连接的寓意(北岛先生所谓语法胶),要整在一块读,断裂会产生歧义的。
北岛先生的本意很好,也很单纯,却让他写复杂了,所以大家也跟着读复杂。我不知道我的看法对不对,但我是这样认为的。把一篇说明性质的文体写的这么美妙我只有感叹。
“从大海深处归来的人
带来日出的密码

千万匹马被染蓝的寂静”
我读到的是蓄势待发

“筷子如箭搭在满弓上
厨师一刀斩下

公鸡脑袋里的黎明”
这结尾一段我读到了丰富的文化上和生活上的内涵和当然果决的精神意志。
小杨柳先生的读法是有些差异的,不过我期望更多不同的解读来丰富这首诗。
天天向上 at 2008-2-14 02:35:41
小杨柳的解读比较贴近这首诗,我以为。

对北岛老师的诗,我喜欢单段来看,每一小节内涵\美感足矣, "要注意它连接的寓意(北岛先生所谓语法胶),要整在一块读"反倒觉得负载过重,会产生断裂感。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