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琥珀中的年月——对七十年代的一些回忆

发布: 2018-3-06 12:40 | 作者: 鲁双芹



        现在人们回顾起“星星美展”、各种“公寓、大院艺术”和中国当代美术运动源头时,都会提起彭刚——认为他才是最早的“现代派”艺术家,并且公认他是真正无师自通、充满原始创造力的“天才”。很多人的作品和他比起来,不过是一种矫揉造作。在我眼中,彭刚是个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野蛮人”。不知冷热寒暑,也不知人情世故,当人们争论起各种理论时,他经常显出——也许是装的——一副白痴的样子。我有时也提着画箱跟他出去写生,走遍街巷,据我哥哥回忆,最多时有过七、八个人,在正义路的小树林画写生,引起不少路人的围观。当我们乖乖地照着模特画人像素描时,他却画出一副狰狞的面孔,强烈的变形和夸张,富有刺激性的色彩,活像剥了皮的兔子,令那时的人们感到厌恶。但对于彭刚那不安分的灵魂,一切循规蹈矩的东西才是厌倦的根源。他经常有些疯狂的举动,他曾直接在自己的调色板上画过一幅太阳。听说他还在家里试着吸过从医院搞出来的吗啡,结果差点死掉,推开被书柜挡住的大门向走廊里呼救才幸免于难。有一个时期,可能是到了青春期——彭刚的青春期似乎来的比较晚——他什么画也不画了,每天出去“拍婆子”,还抢过别人的帽子。他在从我们这里彻底消失之前,好像卷入一起窃枪案,受到警方的追捕。无论如何,不管是出于天性还是悟性,彭刚在艺术上都比当时的人们先走了一步。
        徐浩渊的文章中提到1972年末在自新路谭晓春家的画展,那个地方离第一监狱不远,在他家的阳台上能看到监狱的外墙——我们也在那儿画过一段时间。画展上我只记得有董沙贝的一幅油画静物苹果,盛在白盘子里的红苹果和青苹果。其他人的画已经完全记不得了。我在楼道里用粉笔画了些太阳、花朵、小动物、女孩儿之类的涂鸦,大概是表示欢迎人们光临。李之林说他曾经在自新路为沙贝等人做过模特,穿着一件羊皮大衣,沙贝还说,要画就把羊毛的质感画出来,别画得像鸡毛掸子一样。我的记忆和浩子、晓天有些出入,他们记得获奖的是沙贝一幅未完成的水墨荷花,而我和我哥哥记得却是那幅静物苹果——到底是什么,只有让沙贝自己来证实了。
        随着白洋淀诗人们的加入,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洛尔迦、聂鲁达和波德莱尔的诗集、《局外人》和《等待戈多》等荒诞派文学作品。我至今还保有那时的读书笔记,用细密的小字抄录下的句子,从素描教程直到《印象派画史》和荒诞戏剧。韩少功写到外省青年如何抄书,我们很幸运地有很多书可看,可也抄过不少书。借书和还书,也是当时男女青年们交往最好的理由。那个时代最有魅力、最能吸引异性的人,是读书最多、能说会侃、有“才”的人。这虚无缥缈的“才”,就像今天数字化精确的“钱”一样,是人们用来标明和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1972年夏天到1973年夏天这段时间,似乎是我们开始艺术实践的阶段。“沙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而且是多面手,每人都从事不止一种尝试。在看了一本波德莱尔的诗集后,我也开始写诗。我曾问过自己:为什么从共产主义信仰一下就过渡到现代艺术?经历了所有的谎言和荒谬、失落和颠覆之后,大概只有这种摈弃一切意识形态的纯粹的艺术才能真正令我们心动,并且与我们那时的精神状态契合:一种发自内心的苦闷和迷茫,开始寻找自我的迫切需要。但在这崩塌的废墟上,似乎渐渐建立起一种新的信仰,那就是对艺术的追求,惟有艺术才是值得追求的。
        尽管我到现在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是诗,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活过想用诗来表述自己的年龄。徐浩渊的文章叫《诗样年华》,潘青苹小说的名字是《抒情年代》,这大概说明女人是不可救药的感情动物——这种特性使我们在怀恋青春时,往往滤去了一切丑恶、虚伪、不幸,赋以它最美丽的色彩。1973年期间我见过毛头的不少诗,写在一个厚厚的大本子上,他是所有人中最用功和最执着的。根子也许是最聪明的,但我只见过他的很少几首。我不知道那些感觉和意象是从哪里产生的。它们对我就像音乐和大海一样神秘。明明住在西便门或是西四,为什么老是动不动就提到巴黎?但是有一天,我也写出了一些句子,莫名其妙的句子:
               
               
                   “我战栗地回忆过去,
                   用手遮住灯光……”
               
                   “在血像水一样流着的日子里,
                   没有一种惊讶是值得赞美的”
               
                   “夜
                   走过了广场
                       带阁楼的房子
                           和人们寻欢作乐的地方……
                       它迈开瘦骨棱棱的长腿,
                           伫立在黑色的塞纳河旁”
               
                   “我的生命像块被开垦的处女地
                       我的嘴唇渴求着鲜花和赞美
                   每天早晨
                       我都在同一个方向
                   寻找着晨曦
               
                   结实的树干上
                       栖息着未来……”
               
                   “迷蒙的泪水不再打湿我的睫毛,
                   他们默默地守着冬末的太阳…”
               
                   “当我猛醒的时候,生活依然如旧……”
               
                   “在我二十岁
                       这个无比珍贵的早晨
                           把希望还给我吧……”
               
        那些句子大部分都遗失了,连同我的诗样年华,只有毛头还保留了一些——他有保存东西的习惯。我在毛头的收藏里认出了这些可能属于我的片言只语。而李之林在《被埋葬的中国诗人》里认出一段被归到鲁燕生名下的诗句,其实是他写的,他感慨道:这样我又被埋葬了一次。
        而这段可能是鲁燕生的:
               
                         “我
                        应该是优美的
                     我愿优美而宁静地活在世上
                      能让我经常可以在希望中得到快乐…”
               
          还有段彭刚的句子,大概能说明我们那时的精神状态:
               
                    “我喜欢
                       一个人在乱七八糟的街上
          荡来荡去
                    陌生和亲切
                       混在一起
                    嘈杂,更孤独
                    痛苦
                    我抱着头倒下
                 太阳再也看不到我了
                     朦朦胧胧地觉着
                        艺术、伟大
                        我像怀孕的母亲一样
                        隐约感到
                        它
                      同上帝一同诞生…”
               
        尽管人来人往,在我家的绘画小组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画画到下午光线不够的时候,就聚在一起打桥牌,凑钱买切面和肉馅,做炸酱面吃,偶尔买只烧鸡改善一下,或者提着暖瓶去饭馆打啤酒,还得同时搭菜才行。下酒菜经常是那种只有肉味,而根本见不到肉的粉肠和花生米。诗人和画家们常常聚在一起喝酒,那时的酒很糟,都是酒精勾兑的,葡萄烧或是青梅酒,中国红葡萄就是最好最正宗的了,但不是经常有钱买。喝酒和写诗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在我后来接触的一些诗人身上得到证实:当他们不写诗了的时候,就只喝酒了。而没有经过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仅仅因为他们喝酒的样子,就足以崇拜他们了。在诗歌被彻底边缘化的时代,喝酒已成为诗人们鉴别同类的重要标志。芒克组织的诗人聚会就像梁山泊好汉啸聚山林一样,坐在白洋淀的船头狂饮,有人不慎掉进水里,竟然没人发觉,从水里爬上来接着喝。芒克的行动家性格使他成了一面旗帜,而白洋淀,这个许多人都去过的离北京不远的渔村,成了当代诗人们的精神家园。
32/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