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流逝又静止:先驱诗人和后辈之间

发布: 2017-5-04 18:13 | 作者: 陈亚平



        
        卓越的诗人,应该不祈求纸上延写的文字会永远真实,就如秋天带来的大地,所有意义都是事物形象的往返相比。但我看见,一个追求是另一个追求无穷的深渊。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是澄明的脑袋里的黑暗……。诗与思一样,都是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的暂得。不可得的本身,正是所有的客观性可得由此发生的基础。仿佛“我在流动/我的影子站在岸边”。
        5)北岛在诗创作的主体性发展环节点上,突出了主体空间之一的时间那个能被主体自身理解的存在,即人类对意识向前流逝的本质那永恒的追问。但北岛表现出了不同于科林伍德历史主义领域的另一个维向。他在很多诗中,都半隐半显的涉及到了,什么是时间里展显的历史之流的诗性展显角度。最典型的是:
        
        历史是一片空白
        是待续的家谱
        故去的,才会得到确认(北岛诗选《空白》)
        
        历史静默
        峭壁目送着河上
        那自源头漂流而下的孩子 (北岛诗选《白日梦》)
        
        我最终发现:历史空白在于,若没有当前的“这处”,就没有一切的历史时间的时间性。诗句在此,使我必须解答历史之思:时间把历史分割成不同各个能够自为存在的片段,始终也是时间本身。历史中的时间在耗损显化的同时,也在耗损时间进程这一本身的显化。显化(海德格尔说的让-存在),就是过程中生成出来的、而让存在者-主体能看见、能想的显出此刻。此刻,就包含了一切过去和未来的历史之历史。
        历史既可以把一个物的生命当做对象来耗损掉,同样历史也可以把自己对物的耗损进程本身,当做一个对象来耗损掉。正像意识既是向一个对象的思虑,同时又是向它自己的剖思。意识的表达就往往有着诗式的内在样子,但又不能被想象推演的直观,因为想象而直观出的观相,是在直接或间接经验对象物事先奠基脑际的相关项中重新配置的观相。所谓意识,因此只在某个时间历经的“当此……”空间序列中,做着对时间性的显化。
        
        附论
        1)我纵观北岛的各期诗作,他把类似于荷尔德林早期的双诗节、四诗节颂诗抒情诗种类,扩展出一种东亚思维方式下的阅读习惯的行和节的内在心行节奏,而划分诗节形式——,即多段式的每段停顿,连接着,后续句式语义结构发生断裂性转折的后续诗行,类似于西方阿尔开俄斯体诗节那种箴铭短诗的诗歌类型。这样就让词句中的意向结构,在前后两部分诗节的句子结构里,把单个的行与行的语义子元,按行和节的论、叙、描三位一体的递增,而有机连接但又形成对立。
        2)我申明,诗的通常的词格隐喻,会将诗那死的词面带向活的灵魂之家。论及北岛诗作的隐喻方式,既要看到柏拉图洞穴隐喻、亚里士多德理想隐喻和黑格尔隐喻美学的影子,又要看到尼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阐释性隐喻影子的引申,总体是把握实体形象物和普遍意指物之间的联系。这种隐喻形式,与波德莱尔、兰波、魏尔伦、玛拉美那种前象征或瓦雷里、里克尔、叶芝的后象征形式,在表现的效果上,没有特别差异。可是,在北岛的诗里,却出现了一种他自己特征的隐喻,组织着一系列的串联和并联的诗句。我定义这个隐喻,是介于显喻和转喻的中途部分,功能是——扩大对一个事物和另外一个事物之间做出联想的非线性空间。而象征手法,对把握实体形象物和普遍意指物之间的联系的变化总是有限的。当意识把它自身当做思考对象时,象征反倒不如隐喻那种非线性意向的自由无碍的隐行。
        我必须说,人类意识越延伸,作为隐喻的词面,对那种进深的可能世界就越深入。隐喻在自明中描述得越隐蔽,说透本质的东西就越多。隐喻是延思的母亲,象征是联想的盲见。
        3)北岛的半苏格拉底式诗型,以箴格诗式的半抽象性,造设一种的实体性和大幅度的隐喻的交叉,使诗中的智象再生型想象,代替了一般诗的形象演绎型想象。它证明了人的内意识方式那种拟-空间化的意识内在变程的更广的视角,而有着:不存在于现实物理空间直观中的剖思、截思、伸思、缩思、扭思、插思、扩思、超思的那些幻体空间的意观。而这,正是朦胧诗的,或现今人们一切诗的灵魂。
        
        二、舒婷,诗靠灵魂的独立与自主
        我必须憾叹,没有一种光阴里的事物几乎不朽。它的一切,它作为永恒存在的未来,仍然是语言里的永恒塑造。形式,是一个东西对另一个东西的美妙改变,和所深入的过程。那内在表现的内在部分,像流水密造的横纹,镜子停息的舞蹈。
        如果从诗独立自足的个体特征的整体上看,舒婷的诗,又分化成和北岛一系列表现内容和形式上不同的极端视角化的诗艺类型,她诗的内容选材和质料的标志性,是一种情感被心灵最终理性观照之后,又回观情感意向进深的表现主义特质。
        当我追溯西方女抒情起点诗人萨福、赫西俄德、品达、阿那克瑞翁和东方抒情起点女诗人婕妤、鲍令晖时,我看见,她们心灵里显现形式的体裁引发点,通常表现在自白诗、祷情诗、婚歌、颂诗、铭辞、寓言诗、寓情诗几个内在主体性环节方面。凭这,舒婷诗中对情感展显的表现意识的构造本身,也是来自上述诗人第一启始之中已经被写、未曾被写、可能被写的接续处。因此我唯一要关心的是,如果说舒婷诗作奠基了中国划时代的自白式特义抒情诗的启始和后发态势,而从中引申出更高可能性指涉的形式创造,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舒婷的诗式,建立了与历史上以往的女诗人和以后中国的女诗人思想的前后呼应又区分的交汇点?因为有人说舒婷是中国的阿赫玛托娃。
        我如果把舒婷与阿赫玛托娃,按照灵魂独立与自足的个体特征来区分,我就知道,某一种类型的诗所启始的言式是无法重复、无法并论比照的。某一类型诗真正的开始,就是灵魂按自己的规律,在自由的做原初的自给,它不需要借助别的东西。诗的自给,是出于黑暗而成为自足的昼明。
        舒婷的诗对灵魂自己的规律来说,就有自足而自属的言思。我可看到她和阿赫玛托娃、品达、里奇、赫西俄德,在诗本身的显现方式上的平行。因为她的诗里,每一个自我的自身纵观和剖示,都是她对自己的意识生活以外范围的隐喻解释,而给出了隐喻的某种语境——做到了,用内在的主体来表现主体的内在这个双向循环的诗方式。我如果澄清其本质结构,或者澄清就其所有的内在结构来源,舒婷诗作这个无限主体进深的神秘维度,却有一个先验构造的灵性形式上的特殊性。
        这里,是普希金的流亡开始„„
        
        这里,是普希金的流亡开始
        而莱蒙托夫的放逐终结之地。
        这里,山上的草木气息散发着幽香,
        而只有一次,我捕捉到了一瞥
        在湖边,在悬铃木浓密的阴影中,
        在一个残忍的黄昏时分——
        那闪光的、不可遏制的眼睛
        塔玛拉永恒的情人。
        
        此番诗节是阿赫玛托娃诗的言思方式。其所思的抒发对象,是在希腊句法发展而来的述谓方式中进行的。重在用专门的判断方式中意指这个被判断东西的感受,它伴随被内心评价的是另一种对象的情愫意指。可是,从主体世界表现的质料构成序列上看,阿赫玛托娃没有舒婷诗作保持的一个我思在其自身中承载着其所思而自思深说的样式。试看:
        
        当你不再是你
        我不再是我的时候
        我们的手臂之间
        没有熔点
        没有缺口(舒婷诗《北京深秋的晚上》)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舒婷诗《致大海》)
        
        舒婷作品所提供的内心自白内容和体裁,是以东方特殊思想方式的灵性发挥的个人性来确定的,而且这个个人性已经经过标志性的分属化,化身成了个别意识直观的可在感性上广延的普遍性。那种内心最深处的被唤醒的追问,在追问着内省的更大理性。一种特义抒情诗影响情愫的任务,不是重复最初的主体性自白过程,而是要考察它、在它里面直观内心的最深处的内心制导点。我预断,特义抒情诗最自主的本性的结构,就是一种在诗的写作中,往前延伸的某种内心预前性的界限,这种构思着内心边界的预置结构,是自空的但又占篡一切的丰盈。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这种抒发心境变化进深结构的可能性,恰恰就在于,心灵意识里的可能性空间,是一个流动的、扭结的,尚未在这一角度显现给我们、但却在另一角度存在的状态进程,它不同空间角度的关系是不可重合的各个点位的关系。例如,某种可能性,总是与一种已能性相继的连续统。
        
        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
        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
        心中只剩下
        一片触目的废墟……
        但是,我站起来了
        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
        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
        能把我重新推下去”(摘自舒婷诗《一代人的呼声》)
        
        舒婷对忒义抒情诗的可能性构造,或可说成是对广义抒情诗自己的多个空间的构造。广义的后发的抒情诗意涵,永远都不会专属于某一种句法标准制定的工艺结构或某个人的句法思维结构。因为真正能够抒发内心规律的是“在时间的急逝中指示存在”(摘自舒婷诗《人心的法则》)。所以我断定,舒婷主观灵魂自造的那一立义的不同于普拉斯的自白抒情诗空间,就是我说的内意识空间。这一心灵专供的意指本身,就是它自行地、超越地、自为的不断生成点、向、面的内在立义空间,而诗人的意识已经不能把控这个内在空间的无限可能性。而这一可能性,依我看,实质是对象性原初被构造的给予性。
        抒情立义的可能性空间有多大,诗中对象性被造的给予性就有多大。
        
        附论
        不同代际诗人的写与思,总是存在一个符号含义共通的理解界限,表现出一种共通的意义空间。这个共通的意义空间总是决定了“主我代际”的主体意识,与“客我代际”角色期待的某个关联。比如,我们用2000后诗人将自身视为“主我代际”的诗创作主体,由此来评价1950后“客我代际”的诗创作主体,这里面,有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统一在一起呢?回答这个问题,取决以下条件:
        不同代际诗人群落的交错:(1)存在着群落间观点差异交互的区域或过渡。(2)代际诗人群落的差异有的是持久性的,有的在不断变化。
        不同代际诗人群落的演替、联系和补充:(1)诗人写与思的符号,在代际中发生创新。(2)子代群落形成。(3)过渡性次代群落取代和补充祖代群落。
        2017年2月,26个小时
        陈亚平,独立学者,内意识空间哲学的创始人和诗化-哲学文论的代表。著有《内空间意识论》、《生成的哲学》、《过程文学论》原创学术著作。学术文论见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符号学论坛》、《前沿理论与研究》,及《亚平哲学空间》专栏。2015年受邀于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美国克莱蒙大学“世界过程哲学论坛”。2016年学术研究成果文论入选《第一届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文集。
        

22/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