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清末民初基督新教在保定的傳播與發展

发布: 2017-4-06 18:54 | 作者: 張靜



       
        基督新教在保定所辦教育、醫療、救濟等活動
        基督新教在保定傳教的過程中,認識到單純向民眾宣揚宗教福音的效果並不明顯,並且由於文化的衝突,民、教之間容易產生矛盾。為此,新教適應世俗社會的實際需要,開辦學校、醫院,並組織慈善救濟活動,以此迎合民眾的功利的宗教心理。
        (一)教育活動
        基督新教所辦學校主要包括神學校和普通的學校以及職業學校。
        第一,神學校
        新教創辦的神學校主要有三所:即保定學道班、婦女聖經學校和明道婦女學校。
        光緒二十七年(1901),美籍馬德牧師在西關開辦季節性學道班,對信徒進行培訓。1920年,學道班改為對女信徒進行建立基督化家庭培訓,由女教士司淑和主持。主要課程是聖經及有關家庭的教義,學院人數不等。同年,保定公理會創辦明道婦女學校,培養有文化有勞動技能的女教徒。課程以讀聖經為主,兼學文化和英語。1914年,保定西關長老會在本堂成立婦女讀經學校,招收初小文化程度的女信徒,學制三年。 兼職外國1人,中國1人,無專職教師。最初招收學生8人。 
        第二,普通學校
        光緒二十七年(1901),保定北關長老會舊址成立啟真小學,由於教會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西關教會、醫院,因此這座小學很快就停辦了。
        光緒二十八年(1902),美籍牧師路崇德創辦男校烈士田小學。路崇德任校長。該校實行清政府的“癸卯學制”,學制四年,課程有聖經、算術、歷史等8科。學生多為貧困教民子弟,長老會幫助百分之七十的學生,經費由美國差會撥發。 1917年改為烈士田中學,學生一百人上下,順德教會的學生也到此讀書,教會以外的學生也不少。
        西關長老會于民國七年加入了上海中華基督教會,教會設立的學校,協志女塾,原為高小程度,後由中西商妥,改為中學。1921年正式改為范真女子中學,課程設置有聖經及民國政府教育部規定的必修課。 
        光緒二十七年(1901),保定基督教公理會為本會人員及教徒子女的教育,在保定南關教會內成立學道班,招收學生30人。1912年,學道班增置校舍,改稱同仁學堂,學制6年。 
        第三,職業學校
        民國元年(1912),思羅醫院和思侯醫院為適應工作需要,合辦護士學校,男女兼收,每班招生20名,生源主要是教會學校的學生。
        新教辦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其教義,達到吸引信眾,培養宗教事業傳播者的目的。因此,無論是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所開設課程必然少不了神學課程。1928年,民國政府為了收回教育權問題,命令教會內一切學校皆一律立案,課程按教育部規定設置,取消聖經課,此事件遭到教會外國人的反對,寧停辦學校,也不能立案。在此次立案風波中,保定的許多教會學校停辦,如長老會所辦烈士田學校因立案而停辦,而范真女子中學因教會不願備案而於1930年改為慕恩學道院。
        儘管教會辦學的目的主要是為傳教服務,但是它較低的入學門檻吸引了一些民眾子弟入學,這樣客觀上擴大了保定地區受教育的民眾範圍。特別是很多女校的成立,如婦女讀經學校、明道婦女學校以及護士學校的成立使很多女性進入學校學習知識,客觀上有利於保定女子受教育程度的提升。
        (二)醫療事業
        光緒六年(1880)公理會美籍傳教士白克(A.P.Pack)在保定城內唐家胡同開辦診所,一邊治病,一邊傳教。光緒十八年(1892),內地會設戴德生紀念醫院。光緒十一年(1885),長老會侯德祚等在保定北關設立醫院。在義和團運動中羅著志、侯德祚大夫被殺,光緒二十八年(1902)長老會在保定西關設立兩所醫院。為了紀念羅著志、侯德祚二大夫,男醫院稱思羅醫院,女醫院稱思侯醫院。 陸長樂任思羅醫院院長,慕大夫任思侯醫院院長。 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開診。後來,思侯醫院因慕大夫身體弱,年歲過高,要回國修養,且女醫院大夫比較少,設備不足,經外國人商議兩院有合併之必要,經教會董事會同意,思羅與思侯兩醫院合併,稱福音醫院。思羅醫院設立之初,設備簡單,規模較小。又因庚子年相隔不久,保定人民遭受聯軍的燒殺搶掠,這種慘痛事件記憶猶新。一些具有愛國思想的人不到教會醫院看病,並在外邊宣傳“外國醫院是挖心挖眼,開膛破腹”,一般群眾對外國人都存有戒心,所以當時來院看病者不多。20世紀20年代以來,醫院規模不斷擴大,逐漸發展成為華北地區設備最齊全、技術最先進的西醫醫院。1920年的直皖戰爭和1922年的直奉戰爭中,傷兵甚眾,思羅醫院收容大批傷患,醫院的影響不斷擴大,來醫院看病的人數逐漸增多。思羅醫院的醫生、護士、工友都是基督徒,因此它也成為傳教佈道的場所之一。在醫院的候診室裡,總有傳道人員傳教,在病房裡,在那些痛苦呻吟的病人床邊,總能看到佈道員的影子。隨著醫院影響的擴大,對於基督教的傳播起到很大作用。
        基督新教在保定的醫療事業,與其教育活動一樣,不免帶有濃重的宗教氣質。對病人的“肉體拯救”最終是為了“靈魂拯救”,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使醫療成為福音事業的從屬。20世紀初新教的醫療事業比此前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儘管教會辦醫院的最主要目的仍然是為了傳教,但客觀上也促進了保定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教會醫院在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傳播了西醫西藥知識,造就出一批西醫人才。
        (三)慈善救濟活動
        基督教所辦的慈善救濟活動是出於傳教的需要。傳教士常把自然災害作為傳播宗教的有利時機,利用賑災吸引災民入教,不斷擴大教會影響。在義和團運動之前,教會主要用差會津貼和臨時募捐的錢以及食品,對災民發放。進入20世紀後,慈善活動更加靈活多樣,如以工代賑,開辦難民收容所等。
        民國九年(1920)直隸大旱,旱情十分嚴重,又有軍閥戰爭,地方政府不管人民死活。民眾遭受天災人禍,痛苦至極。教會視為有機可乘,要求各教派差會支援救災。當時華北教會與北京政府組織了國際統一救災會,總會在北京,責成保定基督教設立分會,糧庫設在保定西關火車站。各教會按各教區人民災情輕重,彙報分會,各教會進行調查發放,男女佈道人員都參加救災活動,一面救災;一面傳教。這時,西關教會坐禮拜大有人滿之患,即外縣支堂請求入教,或聽道者亦日益增多。這樣一來,各處福音堂教徒人數數日增加了一倍。除了放糧以外,教會還組織了一班青年婦女,學習織發綱、織花邊,作為出口。經過此次救濟活動,教會的傳教活動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基督新教所辦各項教育、醫療以及慈善救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是為了傳教。這些活動的展開的確使得部分民眾逐步改變對新教的認識,甚至信奉並加入新教。隨著清末科舉的廢除,儒學日益衰落,也促使部分知識份子改信新教,他們“秉承基督教的宗教理念和精神,把傳播近代社會文明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 。
        
        結語
        基督新教在保定傳播以1900年為界,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1900年以前,保定城內鮮有教堂,新教傳播受到很多阻力。這一時期新教與保定地方也有一些文化交流,如蓮池書院院長吳汝綸聘任內地會的貝格耨牧師為蓮池書院西文學堂教師,教授書院學子西文。但吳汝綸此舉也使他在義和團運動中被列為義和團民追殺的對象。由此可見保定民眾對教會的排斥。經過義和團運動和聯軍入侵保定城,20世紀初,新教勢力在保定有了較大程度的發展,眾多教堂在城內建立並發展起來,信教人數較之前有了較大規模的增長。但總體看來清末時期,新教在保定的傳教並不順利,義和團運動之後,傳道工作也常常受到民眾的反對。“有人向傳道人投磚頭,表示反抗。……有些人不敢通道,惟恐再遷到庚子年……一般的老百姓不敢聽道,不知道福音堂究竟是買什麼的,所以當時稱傳道的為二毛子”。 由此可見,義和團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保定民眾與新教的不信任感仍然存在。直至民國初年,傳教活動才較之前有了更大的發展。當然,這些都與20世紀後教會為傳教所辦的大量學校、醫院、慈善活動密切相關。傳教士參與的種種文化事業,為的是勸人信奉上帝。不過,更多的中國人往往吞下“誘餌”,卻不上鉤。 加之,由於保定天主教勢力的強大,一些民眾在選擇時,往往選擇影響更大的天主教而非基督新教。因此,新教對保定城市信仰的整體格局影響不是很大。
        清末新政時期,保定城內新式學堂林立,直隸各地的學生紛紛來此就讀。教會非常注重對青年學生的傳教工作,通過英文查經班、打網球等活動加強與學生的聯繫。許多新學堂的學生,教員等都被介紹到教會。新學堂的學生由於接觸西學較多,對西方宗教信仰更容易接受,加之此時期正值儒學的衰落,許多青年人因不能通過科舉考試而入仕,因此在信仰上也很是迷茫,通過西方宗教來尋找新的精神寄託也為基督教在保定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保定城內的公理教會的福音堂“每日晚間自七鐘到九鐘開門宣講,安然靜聽者,尋常滿座六七十名,更有時擁門塞路,對外人宣講以畢,又有查經祈禱會,在座約二十餘人,主領者是陸軍軍官學堂編譯員張英林先生”。 但是信仰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清末以來城市的各種都會變,但信仰變的不多,頑固的很,所以西方宗教基本沒有什麼位置。只是由於儒學的衰落使讀書人沒了追求,一些新式學堂的學生空虛寂寞開始信奉西教,可能跟新式教育很多取自西方有關係,容易接受那些東西,但老百姓傳統的信仰沒有太大變化。

      張靜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2/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