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说说《启示》

发布: 2017-4-06 08:49 | 作者: 蒋夷牧



        曾被选入上海六年级语文课本里的《启示》这篇散文诗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写的。那时,我在厦门居住和工作。我在鼓浪屿住了八年,可以说是日夜与大海和浪花做伴。由于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得以常常亲近大海,常常在海边散步流连,在海边休息或者思考。我的不少文章都是在海边酝酿和构思的。《启示》也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在海边,看着那进进退退的潮水,错错落落的礁石,看着那天天在你眼前升起和落下的太阳和月亮。在这个时候,你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情感,那就是觉得宇宙和自然的伟大和永恒,个人生命的渺小和短暂。而且,我觉得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歌和散文里,那种感叹人生苦短,人生渺小的情感非常的普遍和浓厚。这些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有一些诗文甚至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比如,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曹操吟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的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这样一些诗句和文字实在太多了。这种情感似乎成了中国文人,乃至普通人的一个情结。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又特别喜欢思考人生问题。在海边待久了,在海边想自然想人生想多了,我渐渐对这些古典作品中所流露和抒发的情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感觉和想法。我觉得古人诗文中的这些感情未免太悲观了一些,无奈了一些。就人生观而言,惆怅的消极的东西多了,积极的昂扬的精神少了,少了一些对生命正确的理解和对生命本身的热情和张扬。我常常想这个问题。我想,这些无奈的伤感不都是因为把人和大自然作比较才比出来的吗?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大江,不就是这样感叹的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吗?不正是把“须臾”的人生和“无穷”的长江相比,才比出了人生苦短,比出了人的无奈和惆怅吗?!我们为什么要把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一个有智慧有感情的生命和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没有感情的一块石头一座山一片水作比较呢,甚至和茫茫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相比呢?这不是有点自寻烦恼吗!这个“想法”开始“潜伏”在我的心里。所以那一天,就是我的文章里写的“有一天”,当我在海边碰到那位渔民,在和他短短的谈话中,突然听到他说“海知道什么,山知道什么”时,我才如此的激动,像碰见了一个知音似的,感到他的话像“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因为他朴素的话中所隐含的思想和我的想法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就是有知的人和无知的自然之间没有可比性。这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我的思想得以理性升华的契机。我又想到或者联系到一些思想家的思想。比如法国帕斯卡尔就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还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说过这样的话“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我想,人类不仅给自然界打上物质的“印记”,也给自然界打上思想的“印记”。大海的浩瀚,鲜花的美丽,高山的巍峨,这些不都是人类赋予自然界的吗?不是人类给它们打上的自己的思想印记吗?!越想就越觉得人类思想的伟大,人的宝贵和尊严。在人化了的,或者说被人的感情化了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大可不必自觉渺小的。我觉得我好象有了一个新的世界观。我似乎从一个传统的思想牢笼中挣脱了出来,变成了一个巨人,一个可以傲视天地的巨人。我紧紧抓住了这个让我变得“高大起来”的“想法”,把它写成了这篇散文诗《启示》。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这一个思想给了我一生许多积极的东西。它使我的生命中多了不少亮色,多了不少乐观的旋律。因为我不觉得“人生苦短”,也不觉得人生渺小。生命就是一次极其难得的旅行。有幸降临人世的我们是幸福的。只要我们活着的时候,爱过,经历过,创造过,思想过,感受过,我们的一生就足够了,就值得了。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