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施瓦貝與波德萊爾的《惡之花》

发布: 2017-3-23 16:23 | 作者: 葉揚



        施瓦貝與波德萊爾的《惡之花》(Carlos Schwabe and Charles Baudelaire’s Les Fleurs du Mal)
        日期:2016-09-11       作者:葉揚       來源:文匯報
        
        英國古典文學學者、詩人霍思曼,一九一七年在他任教的劍橋大學會晤了當時旅居英倫的法國作家紀德。霍思曼在談話中說到,在他看來,法國詩歌跟英國、德國和意大利的詩歌不一樣,在維庸(十五世紀詩人)和波德萊爾之間,沒有什麼傳統可言;他認為法國詩歌在這四百年間,雖有流暢的表達和風趣機智,也不乏嬉笑怒罵和哀婉動人之處,卻沒有真正的詩情。紀德在回答時承認,法蘭西民族可能缺少了一點抒情的因素,但是也許正因為如此,在這四百年間,法國作家在詩歌的韻律方面精益求精,以至於讓嚴格的形式拘束了詩人自由發揮的天性。霍思曼的說法,將從“七星派”詩魁杜倍雷和龍沙一直到維尼、雨果、奈瓦爾、繆塞和戈蒂埃等人的詩作一筆抹殺,未免失之偏頗,但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波德萊爾在法國詩歌上的崇高地位。
        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於一八五七年六月初次出版,這部一共才一百零一首的薄薄一冊詩集,其影響的深遠,不限於繼他步武的後輩法國詩人馬拉美和蘭波,而越過了法蘭西國界,成為世界文學的一份寶貴遺產。波德萊爾的詩,在主題上從醜里尋美,探索眼、耳、鼻、舌、身之間的互動和通感。他一方面遵循法國詩歌嚴格的詩律,但是又能引進英美詩歌的某些形式而加以變化。例如集中的十四行詩,有時就運用莎士比亞的韻腳模式,更換韻腳多達七次,再如可能受到貝多芬作品啟發的那首《音樂》,交替使用傳統的十二音節“亞歷山大格式”長詩行和五音步的短詩行,詩中情感的起伏有如音樂旋律的高低上下,在十四行詩中屬於創格。他的詩歌,急管繁弦者少,節奏大多比較緩慢沉着,音樂感極強。他詩中的詞彙,往往並不以富麗取勝,但是在搭配上卻往往出人意表,別具匠心。
        這幅插圖是施瓦貝(Carlos Schwabe,1866-1926)的手筆,搭配《惡之花》的第一部分“憂鬱與理想”。兩個抽象的概念在畫中被擬人化,充分表現二者之間的糾纏與衝突。施瓦貝出生於德國,早年隨家人移居日內瓦,後入瑞士籍,成年後在法國定居、終老。他的畫作受到德國畫家丟勒、日本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和英國前拉斐爾派的影響,很多取材於神話和寓言,注重象徵意味,對於與死亡有關的題材情有獨鍾。他亦以文學插圖知名於世,除了《惡之花》之外,他還為法國詩人馬拉美和薩曼的詩集、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的劇本《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以及左拉的小說《夢》創作了插圖。許多作品都是在素描的基礎上傅以水彩,精雕細琢,筆法極為細膩。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