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我们是一群诗歌的孩子

发布: 2017-1-12 18:39 | 作者: 李小洛



        算起来已有四年之久。
        2008年2月鲁院学习结束,离开那天,北京,朝阳,八里庄的冬天正飘着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拍照,合影,告别,一切都在风雪之中。那是诗人王小妮写在她诗歌里面的句子“我离开城市的时候,一件大事正在天空中发生……”。回安康的沿途, 窗外漫天白菊飞舞.铁路沿线一片苍茫.河南,湖北,均在白雪笼罩当中.打开日历,赫然发现此时正值大寒。
        时间是位最大的魔术师。时隔四年,2012年12,“打开窗户——新诗探索40年”大型系列诗歌活动在京举行,听从这场诗歌盛会的召唤,再次北上,不曾想,不期而遇的竟是相同的一场雪。一切变得模糊而恍然。似乎早已完全远离,可又分明刚刚还在,拖着行李箱,站在行人接踵的航站楼前……似曾相识的场景,过往,一一重来。
        记忆和雪天,总是如此令人伤感,但却有兼而有之伤感之后慢慢弥散的温暖。
        北京。机场,车站,西三环。374路公交车慢慢行过公主坟,航天桥,电视塔,黑色的全麦核桃面包,硕大的花市,香水百合的味道,柠檬的味道,还有米兰的。然后,该是首师大葳蕤的校园,密不透风的爬山虎,那从一楼空地长起来一直高过5楼,7楼,屋顶的白杨树,右侧的幼儿园,对面屋顶的鸽子,5楼那小小斗室,充满温馨和回忆的小房间。 
         2006年秋,作为第三届驻校诗人,我离开安康,前往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开始为期一年的驻校生活。一路上风清云淡,火车在广袤的田野上奔跑,车窗外,是迅即后退的树木和庄稼,铁轨上滚滚向前的车轮和高天之上的流云一次次吸引我,打动我。车轮奔驰的速度,白云灵动的飞翔,以及它们那种漫无边际的自由自在的飞翔的姿式,令我油然生发对生命对诗歌的感恩和前行的喜悦。
        到达北京是第二天的下午,李木马蓝野来接站。路上说,小洛,你那小房间相当不错。住进校园.果真如此。大约50平米,沙发,桌椅,冰箱,电视,家具一应俱全。厨房,洗手间虽然不大,但却小巧玲珑的可爱。床单,被罩都是新的,墙壁雪白,有米色的窗帘,浅紫绣花的薄沙低低的垂下来。
        房东是学校位退休的老院长。02年他女儿从美国结婚回来在这房子里住过一晚,后来就一直空下来。说起女儿,老先生的眼里荡漾起慈爱的水光,他说女儿从小到大很省事,从没让他多费过心,所以,女儿结婚住过一晚的房子,这么多年了一直也没忍心租出去。感觉租出去就挺对不住女儿的。后来学校看中了这套屋子,就一直跟他做工作,虽然答应了出租,心里却一直不安,直到见到我,他说他的心里才好过了点,第一我和她女儿差不多的年纪,第二,把房子租给一个诗人来写诗歌,以诗歌的名义。非常不错。
        在北京醒来的第一个早晨,伴随着马路对面幼儿园里涣涣弥漫的音乐,站在阳台前,远眺北京的太阳从我左边的天空升起,学生们三三两两结伴往教室走,晨练的老人在校园的操场上慢跑或跳操。我右边的窗下是一棵高大的白杨,从一楼的地面长上来,笔直的树干阔大的树叶,一根横生的粗壮的枝条长到五楼的时候突然改变方向,斜斜地向我的窗口伸过来,咫尺之间,触手可及,那每一片向上的叶片都盛满了憨态可掬的阳光。这来势汹涌的横枝条,宛然一只伸过来的强劲的臂膀,作拥抱状,让我在那瞬间心生感动,突然相信,2006年,北京的秋天是欢迎我的。
        世界很小。就在我在小房间住下不久,有天忽然收到封邮件,原来是房东的女儿黎明发来的。她从美国回来探亲,听说把房子租给了学校,现在住着一位驻校诗人在里面。一看名字,竟是自己熟悉的……。她说她在网上读过我不少诗歌。非常喜欢,马上就要回国了,所以想在走之前前来拜访。那天就是在那个小房间,我们谈了很多。关于诗歌,关于女人,生命,关于爱。直到夜深。
        到下届住校诗人李轻松入校的宴会上,小房间被刘福春老师戏称为“李小洛故居”。当时在场的吴老师,林老师,还有鲁院几个同学都笑了。我也笑了。笑声里有唯自己才能体味到的一份说不清道不明千丝万缕的感怀和情愫。
        从2004到2012,驻校诗人至今已近十届,小房间也已接纳过7位驻校诗人,它和窗外那颗高大的白杨树一起见证过我们一生中一段自由美好而诗意的青春,且作为一个重要的记忆,成为我们一生中美好时光的一部分。
        这一年,尤为可贵。诸多诗歌前辈,吴思敬老师,林莽老师……,他们所给于我的不光是诗意的教化和营养,更有灵魂的涤荡和关照。在这里,我很高兴我学会了一种刻苦、努力、勤奋,以及白云一般高远、辽阔、纯白和素净的品质。也正是这一年,对于诗歌,我从热爱走向了理解,对于生命,从使用走向了使命,对于那些更高于普通的知识、学养与友谊,从陌生走到了接近。 
        2007年7月,驻校结束之后,我又进入鲁迅文学院参加第七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由南向北,再由西到东。踏进朝阳八里庄南里27号鲁迅文学院一座梧桐高大,修竹林立,紫薇盛开,芳草萋萋,曲径通幽的深深庭院。
        在那座文学的圣堂里,或于宽敞明亮的教室悉心聆听,或在迷离温暖阳光充足的午后安享阅读,或闭门独处潜心写作,或于书市文案品味诗画人生,或去公园的长亭短榭悠然漫步,或继续向南,穿过八里庄那条在那个秋天得到维护治理显得越来越宽敞越来越干净漂亮的河流,走在那条可以通往南边电话亭,608车站,和小邮局的路上,都是幸福而惬意的事。
        11月,秋意渐浓,室内暖气绽放。下午5点,或者更早一点的时间,坐在宿舍朝南的的窗子前,目光从电脑屏幕,或者一本书,一段文字,几行诗歌上抬起,透过窗口,去看那些在这个秋日的黄昏路过这座城市的流云,它们或明或暗,或有形或无状,但却又是那样地鲜活,灵动和美轮美奂。
        看对面高楼谁家阳台上悬挂的鸽笼和一群正在慢慢聚拢的鸽子,他们在天空俯冲,巡回,拉练,归巢,诗意地栖居。静静感受生命中一寸一寸流动的光阴,和暗处每一个藏匿起来,躲在蓝天之上,白云深处的声音交谈。那样一些宁静的午后,午后美好而宁和的一刻钟,一刻钟里一份宁静看云的心,都变得不可复得。
        从安康到北京,从驻校诗人到青春诗会,从首师大到鲁迅文学院,从西三环,岭南路,北洼路,玲珑路,到大望路,十里堡,相关联的一切,美好而悠远。巨大而寒冷的冬天,蓝天白云冰封的河面像是盛开在春天果园的谎花,空旷无边的冬夜街头,除了奶油,面包,爆米花短暂的甜香弥漫,剩下来的一切都无法把握。这也是我始终不能够完全走进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里经历和感受的一切,却都是我命运的财富,生命的幸福!这里获取的,也正是我将手中诗歌的火炬传递下去,并传递到更远的动力和源泉。
        2008年,从北京回到故乡小城安康。
        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安康诗歌创作基地”在陕西南部,巍巍秦巴之侧,悠悠汉江边挂牌成立,随着“安康诗歌年”的启动,“安康诗歌奖”的设立和颁发,安康和北京又连接起一架无形的诗意之桥。
        从哪里出发,往何处返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我们还在路上。 
        “明天将会出现什么样的词,明天我们将会和什么样的爱人相遇”。
        其实,早在踏进诗歌现场,走进诗歌写这个行列,诗意和温暖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了。
        新诗探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相信未来”到“我不相信”,从“会唱歌的鸢尾花”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白洋淀诗群”到“新诗潮”,从“三个崛起”到“盘峰论剑”。自上个世纪20年代发轫的中国新诗,在这近四十年中,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不断探索的发展历程。
        一个奖、一个会、一本书、一个驻校诗人……自2003年开始,华文青年诗人奖至今已走过整整十年,十年间,三十位青年诗人获此奖项。从未有过如此整齐的聚会,2012年12月,北京,798,三十位来自不同省份,城市的诗人“以玫瑰之名”团聚。
        2012年的冬天曾被公认为全球最冷的冬天,但是,在飘着雪花的798诗歌生活现场,我们“打开窗户”却感觉不到丝毫的寒意。一群身体上有着相同胎记的人,一群身体上有着相同印记的蜂鸟,尽管有着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经历,但我们怀着同样的向往,前来赶赴这场诗歌的盛宴,是诗歌让我们如此靠近,犹如夜空闪烁的寒星,互相温暖。我们是一群诗歌的孩子,我们在风雪中迎向风雪,在孤独中寻找灵魂的居所和家园。
        2012,曾被预言为世界的末日。
        这一年,有人离开,有人来到了我们的中间。树叶由青变黄的时候,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从襁褓中站起,学会直立,行走和奔跑。之后,上了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终于有一天,小鸟般离开家,飞离了父母的身边,自由自在,雀跃着,欢呼着,奔向未可预知的远方,那些陌生而新鲜的地方。尽管外面的世界风雨和危机无时无刻不存在,他们也有可能被撞的头晕转向,目眩眼花,但在奔出家门的那一刻至少是喜悦的,浑身都充满了向上的力量,这便够了。
        这一年,老人们在无声中老去。朝着时间相反的方向,他们慢慢弯下自己曾经伟岸曾经矫健的身形,矮下的身躯,直到有一天和地平线永久地重逢,就再也不分开了。更为漫长的岁月和时间里,他们将永不再和我们分享每一场春天的雨水和甘露。
        这一年,回首一条来路。依稀有时间的列表跃然纸上。生命中处处都可遇见的迷人风景,处处都可拥有的诗意和月亮。这一年,人们在失望和希望中迂回,生命也正是在这种交替中不断地延续和拓展。
        2012年的冬天注定是一个温暖而美好的冬天。这个冬天和诗歌有关,和玫瑰有关。
        “打开窗户”——在生活中寻找诗歌,体验诗歌,追寻四十年新诗探索的历程,构筑诗歌远航之灯塔,“打开窗户”——春风如水,驱散阴霾,迎来新诗的又一个春天。
        因为诗歌,我们相逢在一场晶莹剔透的雪中,这是本世纪最浪漫的聚会。没有冬天,没有寒冷,更没有末日,地球转了一圈,仍有一束诗意的阳光照在脸上。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