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卞之琳〈斷章〉評析

发布: 2016-9-08 18:12 | 作者: 劉正偉



        一、前言:
        「斷章取義」,是類似「以偏概全」之意,即以片段之意旨,就足以表達全篇之意的意思。這裡,筆者將就此意念,以一己之思,試圖評析卞之琳(1910─2000)的名作〈斷章〉,一語雙關,是為「斷章取義」也。
        卞之琳,祖籍江蘇溧水,1910年生於江蘇海門。1933年畢業於北平北京大學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1952)。主要作品有:詩集《三秋草》、《魚目集》、《漢園集》(合刊)、《慰勞信集》、《十年詩草1930-1939》、《雕蟲紀歷》等;翻譯:《莎士比亞悲劇論痕》《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及法國現代詩十二篇》等。
        卞之琳在〈《雕蟲紀歷》自序〉裡曾說:「我總喜歡表達我國舊說的「意境」或者西方所說「戲劇性處境」,也可以說是傾向於小說化,典型化,非個人化,甚至偶爾用出了戲擬(parody)。所以,這時期的極大多數詩裡的「我」也可以和「你」或「他」(「她」)互換」。30年代初期的詩是情境的寫實,那些最易於發生戲劇性衝突的地方,表面上卻取消了衝突;30年代中期卻轉向觀念的象徵,那些最難於表現為戲劇性衝突的地方,卻往往存在兩種相對的事態和情境,經一二人物的言行牽合一處,而造成對比的形勢,產生戲劇性的衝突效果,這種戲劇性的衝突效果又可稱為「戲劇性獨白」。〈斷章〉雖非「戲劇性獨白」手法的作品,但仍屬於這個階段與此種手法影響下的作品,更增加其可看性與耐讀性。
        〈斷章〉原來是一首長詩中的其中四句,但是卞之琳在幾經琢磨後,對全詩最滿意的仍只有這四句,他認為留下的這四句就足以表達他心中的意念,就取名為〈斷章〉。是他的成名作之一。
        
        二、〈斷章〉取義
        卞之琳是以「戲劇性獨白」為寫詩手法的高手,他的詩作特色有二:一就是能夠在詩中戲劇性地描繪一個場面,以類小說的筆法,擴大詩內在的張力;二就是能夠靈活地運用口語寫詩,越能以平白的筆法寫成的好詩,如能感動更廣大的讀者與群眾,就更能感動讀者的內心深處隱藏的共鳴。黃維樑師曾評論卞之琳的詩作謂其:「文字精煉,含蓄富哲理,耐人咀嚼。其作品重格律,多半形式整齊,採用了西方詩歌的若干體裁和表現手法。在“五四”以來的新詩人中,卞氏的作品數量少,影響不算深遠,稱不上是大家。但他少而能精,名篇頗多,可說是一名家。」 
        〈斷章〉有多種詮釋和聯想,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就稱之為「一首耐人尋味的哲理詩。」詩中雖然只有短短35字,但利用場景轉移及觀點轉移的手法,卻使整首詩活潑起來。試看〈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在幾年前曾對詩人周良沛說過:「〈斷章〉無非是表達一種相對的、平衡的觀念。你把我當風景,我也把你當風景,你我的形像互換在對方的窗口與夢中。」詩中站在橋上的「你」,和樓上看風景的「我」的形象,彼此融合互換在對方的窗口和夢中,表達了一種相對的、平衡的人生觀念。橋、明月、窗子和夢,都表達了風景以外含蓄的意蘊,令人再三回味。
        我們從修辭學的角度來探討這首詩,將可以更清楚這首詩的多義性,與其耐讀的韻味:
        
        (一)、類疊:
        修辭格中的「類疊」是指同一個字詞或語句,在語文中接二連三地反復出現的修辭方法。類疊使詞面整齊,其主要作用為:(1)突出思想感情。(2)增添文辭美感。 
        卞之琳〈斷章〉詩中「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首段兩行詩用修辭格中「類疊」中屬於同一字詞的隔離使用的「類字」──「看風景」與第二段「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的「裝飾」類字,此兩段皆有同一字詞語句的反復出現,加強了語氣與情感,突顯了作者的情思,使得〈斷章〉展現旋律與節奏的美感,無形中增加了此詩的哲理性與耐讀性。
        
        (二)、層遞:
         修辭格中的「層遞」是指說話行文時,針對至少三種以上的事物,依其大小輕重本末先後等一定的比例,依序層層遞進的修辭方法,稱「層遞」。又依排列的方式,可分為(1)、前進式,依排列的次序由低到高、從前到後、從小到大、從淺到深者,稱為「遞增」。(2)、後退式,依排列的次序由高到低、從後到前、從大到小、從深到淺者,稱為「遞減」。〈斷章〉這首詩也具有層遞格中的「遞增」的筆法。
        〈斷章〉一詩在結構上有層遞的美感──「你站在橋上看風景」是詩意境中構圖的第一層視野觀點,是此詩中第一個出現的人物,也是最小的焦點;「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是此詩第二層的層遞視野,把你以及你在橋上所見的「風景」都涵蓋了,視野明顯擴大了許多,漸次的「遞增」;「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是第三層的層遞的遞增視野,明月照亮了你的窗子(當然也包括樓上的人)以及橋上看風景的人,更擴大的把所有的夜晚裡的「風景」都照映了;然而第四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詩句代表的「夢」,卻是〈斷章〉此詩運用層遞法裡的第四層的遞增效果,因為「夢」裡可以有你有我,可以包含橋上與樓上的人所見的一切風景與頁色,更可以包括山水世界、可以包容月亮和太陽(更包含著此二者所映照著的一切),包含著一切「可見」與「不可見」(想像),更代表著一切可能的希望和想像。所以卞之琳在此詩中所用的層遞法,把想望的世界依序層層遞增的效果運用妥切,句法因而靈活生動,條理層次清楚,意義顯豁深刻,將層遞之妙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三)頂針
         修辭格中的「頂針」是指文章或詩句後面的開端與前面的結尾,重複同樣的字詞或語句,前面緊接,蟬連而下,使得文章緊湊而顯現上遞下接區為的修辭方法。我們在此討論的〈斷章〉一詩,為句與句之間的頂針,是前一句的末尾,與下一句的開端用同樣的字詞,又名「聯珠格」。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用「看風景、看風景」「裝飾、裝飾」聯珠頂針,上一句啟後,下一句承先,連環套用產生迴環的效果,使得結構緊密,語氣連貫,因而產生首尾蟬連、上下遞接的特有趣味與音律和諧的韻味,具有引起讀者注意的橋樑架接的作用,可謂手法高明之作。
        
        三、結語:
        《詩刊》社主編、詩人高洪波說:「卞之琳先生是中國詩壇的琢玉者。他一生寫的詩歌沒有超過五千行,惜墨如金,是個很特殊的例子,真有點兒像當年唐代的孟郊、賈島這樣的苦吟詩人,『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詩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才華橫溢式的,寫得很多,像龔自珍﹔另一種是披沙揀金式的,拙于言語,但有耐心和耐力,寫得持久,不以數量取勝,如卞之琳。他把詩當成一塊玉來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詩作錚錚然有金玉之聲。」 
        〈斷章〉就是卞之琳「披沙揀金式」的「時間磨透于忍耐」 的詩作之一。詩中「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是第一層的對比,是一種經驗的寫實,如果把「你」異位為「我」就成為「我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我。」有一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趣味;第二段「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是第二層對比,把整首詩的場景都帶出來了 ─是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月光灑在橋上、窗上,也灑在看風景的「你」、「我」身上,於是「明月」就代表了月光在此夜晚所能映照的一切「風景」,你窗前的一切「風景」是你主觀獨享的「風景」,然而你也成了橋上看風景的人的回眸一瞥中構成的「美景」的一部分──「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詩看似平淡無奇,骨子裡卻含有鼓舞人心的意涵,希望失意的人不要灰心喪志 ──至少你可以「裝飾別人的夢」的是美夢;如果「你」跳下橋去或躍出窗去,恐怕就成了別人夜晚的「惡夢」了。作者在此短短四句詩裡運用類疊和回文的修辭方法呈現個人的詩思,更運用層遞法增加了此詩充滿希望的和諧美感,足讓人反覆推敲而耐人尋味。
        
        劉正偉:〈卞之琳〈斷章〉評析〉,《野薑花》詩刊17期(2016.6)。
        
        === END ===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