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以婉约抵达伤感

发布: 2015-10-22 08:06 | 作者: 王永盛



        ——从包苞抒情诗看他的诗歌意图
                               
        20世纪,诗歌的“真善美”、“诗情画意”一度被“死亡”和“冷漠”代替,仿佛只剩下吼叫和呻吟才是“绝望、痛苦”的诗人唯一选择。即便进入21世纪,诗歌界蔓延的仍是或冷静书写、或近乎叙事的言说。源于这样的印象,我一直以为大多数的诗人已没有或者假装没有了抒情和赞美的能力,因此,当我在鲁院读到包苞同学的诗歌,我不禁诧异,不禁兴奋,乃至欣喜。
        包苞的抒情诗歌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个是“婉约”,另一个是“伤感”。
        在晋陆机的《文赋》中,婉约用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总结出,婉约大意是指用精炼、隐约、微妙的语言,表达柔美、婉曲的意境。我们所熟悉的有婉约派词人,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他们就是代表,这类词的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那么,包苞的现代抒情诗跟婉约的宋词又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我认为,这就是包苞诗歌的美学追求,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回味。读包苞的现代抒情诗,我们能发现他诗歌的婉约气质,完全可以跟那些经典的婉约词牌名相媲美,甚至在阅读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恍惚,他的现代抒情诗仅仅是他文本的躯壳,骨子里仍然试图用优美的宋词在吟咏。可以说,包苞的精神版图,还是生活在一千多年的宋代。这里用他的一首诗《让一枚刺在我的心上潜伏下来》,和李清照著名的《声声慢》做一个比较。
        《声声慢》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让一枚刺在我的心上潜伏下来》
        我感到了疼
        却说不出疼的缘由
        我感到了锋利的刺入
        却找不到刺入的伤口
        我甚至分不清
        这疼的是刺
        还是心
        
        亲爱的,一定要用新的伤口
        才能把它捧给你看吗
        那我宁愿
        让它就此潜伏下来
        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伴随
        那一波波漫过心头的疼
        长出蓬勃的枝条
        
        直到多年之后,我们再次相遇
        我纷披的银发
        会给你回答
            
        轻轻吟咏,便能品出二者内在情绪的相似,情绪蔓延节奏的一致。假如说离情别绪是文学共有的表达主题,她的重复与重合不可避免。而情绪蔓延的节奏,如果不是刻意追求,是不会自发产生高度嵌入的相似。依此,我们不难得出,包苞诗歌的美学借鉴及其试图达到的目的,就是婉约。
        至于伤感,我们照样也可以从《让一枚刺在我的心上潜伏下来》读到。“那我宁愿,让它就此潜伏下来,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伴随那一波波漫过心头的疼,长出蓬勃的枝条”。不知道普通读者读后的感觉,我因着同学的情分,便有了更深的对诗歌背景和诗人情感波动的了解,每读一遍心里就像通电似的抽搐一下。
        
        记住。用分别时,心头持续的
        那一点尖锐的疼
        藏好,想起时
        心头沁出的,那一丝淡淡的甜
        直到多年后蓦然回首
        你依然,还能够准确地将他们
        一一喊出……
        《我教你记住那些花朵的名字》
        
        实际上,记不记“花朵的名字”已不重要,诗歌表达出诗人想记住的是,短短几十天、朝夕相处的鲁院同学。其实每个文人都渴望生长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无人不借花间宿,到处常携酒器行。”比我们现代人开放多了。包苞长得“五大三粗”,内心却极为柔软与细腻,充满温情与柔情,而对弱小与卑微则充满怜悯和同情。他的诗歌还展示出诗人拥抱生活、颇具耐心地把目光投注到所见所闻中的能力,哪怕琐细、庸常的花花草草、虫鸣鸟语,他都不厌其烦,并以冷静文字诠释,试图考虑维持一种自由延展空间的能力。我就想,假如包苞生活在宋朝,他会是谁呢?柳永?不敢保证他会不会常逛青楼,但是他的怜香惜玉之情,他对人、物、事的感伤之情,大体是一致的。这种伤感,在他的《广场上的流浪狗》里、在他的《厨具系列》的铲刀、菜墩、碗中,氤氲、弥漫,直至把我们全部淹没。
        “赋到沧桑文自工”,正是有了对诗歌的“婉约”的追求,和万事万物的悲悯、感伤情怀,包苞的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显得稳定而工整。“当屋子只有……依着你想象的模样,轻轻  敲打 敲打”《小银匠》,看看这个节奏感——轻轻  敲打 敲打。就像前面说的,诗人是能够驾驭好诗歌的语言和情绪的节奏,最后让你深陷其中的。诗歌说到底还是抒情的,有着丰富情感的诗歌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小溪,能流进读者心间,在灵魂深处搏动。那是涌自诗人内心的领悟和感知,最后以没有遮掩、没有矫饰的纯朴自然与清新的样式,完美呈现。包苞诗歌情感与经验的获得,几乎都是在生活实践中汲取并扩展,所谓“生活在生活中又超越了世俗生活之上”,确实难能可贵。
        包苞的诗歌解决了美学意图以及诗歌语言、诗歌情绪等问题,特别擅长于将语言附着于流动的情感中,进行准确的、富有韧性的灵性陈述,既有为情而歌,也有对生命内在的刻骨体悟。当然包苞诗歌的婉约伤感,还是存在“缺陷”的,过多的将诗歌局限于小情小感,也就无法进行宏达叙事或者是更宽广、更高层面对事物的观照。同时,过分在意词句情感的营造,削弱了现代汉语中强悍的、直达内心的话语功能;而且,往往让诗歌的哲理性因此大大缺失。这是包苞诗歌的不足。我想,包苞在今后的创作,在保留自己已有的鲜明风格的前提下,可以拓宽语言和意象的层次与厚度,并将书写转向更为广阔博宏的生命的自由与本真,那时,包苞的诗歌定会走得更高些、更远些……
        
        王永盛,男,1971年生。厦门文学院编辑部主任,厦门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福建省作协全委会委员,青年评论家。鲁迅文学院第20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作品散见《作品与争鸣》、《文艺报》、《青年文学》、《山花》、《福建文学》、《厦门文学》等报刊。曾获第九届全国核心期刊论文奖、第四届厦门文学艺术奖和“首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编辑”称号等。
        
        361005   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安路2号厦门文学院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