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萊昂德若與《包法利夫人》

发布: 2015-8-13 16:26 | 作者: 葉揚



        萊昂德若與《包法利夫人》(Charles Lucien Léandre and Flaubert’s Madame Bovary)
        日期:2015-03-21     作者:葉揚 來源:文匯報

        
        
        賈島《送無可上人》裡的詩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其實並不高明,但他自我欣賞之餘,居然又就此寫成一首五絕,前兩句以數字上下對仗兼作“當句對”,倒更精致:“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賈閬仙、姚武功這班苦吟詩人下的功夫,可見一斑。西方作家裡在寫作時嘔心瀝血、接近我們的苦吟詩人者,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算得其中一位。福樓拜並不寫詩,可是他說寫詩是像幾何學一樣精確的事,倒頗得箇中三昧。納博科夫當年在康奈爾大學講課,對《包法利夫人》作過細讀;他說這部小說就風格而言,用的是散文,做的卻是詩歌該做的事,又提到果戈理曾經把自己的《死魂靈》稱作散文詩,然后說《包法利夫人》是比《死魂靈》寫得更好的散文詩,因為其肌理更為細膩、縝密。福樓拜寫這部小說,字斟句酌,歷時五年,送付出版的手稿五百頁,而原來的手稿和筆記居然多達四千五百頁。作品中遣詞用語的精細處,比比皆是,例如普魯斯特就曾經拈出,福樓拜常使用動詞的“未完成式”(l’imparfait),以表現時間的流動與統一。使用這種時態,表現小說的人物生活中單調乏味的循環反復,在法語裡自然渾成,到了英語或是漢語的譯文裡,卻必須在動詞前面分別添加would、used to或是“老是”、“總是”才能傳達原意,多少就有些累贅。有些譯文甚至完全忽視了這種用法的精妙。
        這幅插圖出自小說1931年的一部法文版本。第三部第六章裡,愛瑪連日被追逼欠債,心煩意亂,大齋節之夜,去化裝舞會解愁,跳舞通宵達旦之后,與同伴到一家河濱餐館用膳,但她根本無心進食。此畫線條流暢,設色雅淡,其中的細節,例如愛瑪的穿著打扮和同伴的淺薄低俗,相當符合作家筆下所仔細描摹的情景。插圖作者萊昂德若(Charles Lucien Léandre, 1862-1934),出生於法國西北部的奧內省,師從學院派畫家卡巴內爾。他的大型油畫《母親》曾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會上獲得銅牌。他對於平板印刷頗有研究,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會上參加了石印作品的競賽,獲得金牌,並榮膺國家榮譽軍團騎士。他還擅長漫畫,作品經常在著名的漫畫畫報《笑林》(Le Rire)上發表,為他奠定了聲名;1904年,他創立了“幽默藝術家協會”。1925年,他晉爵榮譽軍團軍官勛位。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