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杜布津斯基與《白夜》

发布: 2014-4-17 20:13 | 作者: 葉揚



        杜布津斯基與《白夜》(Mstislavas Dobu?inskis and Dostoyevsky’s White Nights)
        日期:2013-06-22      作者:葉揚      來源:文匯報
        
                
        
        讀著俄國文學長大,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呢,套用一句英文成語,卻“不是我喝的那杯茶”。他的小說太陰暗、太壓抑,內容過分注重心理描寫,人物塑造往往失之呆板。在美國,他的名氣遠遠超過很多同輩的俄國作家,竊以為跟“原罪”觀念和清教徒的傳統多少有些關係。當年納博科夫用了法文成語裏épater la bourgeoisie的方式(“震驚中產階級”,近似于中文的“驚世駭俗”),告訴美國讀者,陀氏算不得第一流的作家,頗收振聾發聵之效。不過對我說來,短篇小說《白夜》倒是個例外。這是陀氏的早期作品,其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迷惘,還是地道的俄國味兒。我們有幸在中蘇交惡公開化之前,看了由貝里也夫(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Пы?рьев,1901-1968)導演、上海電影譯製廠配音的同名蘇聯電影。主角“夢想者”,由先此已以《牛虻》一片傾倒無數中國觀眾的美男子斯特里然諾夫(Олег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триженов, 1929年生)扮演,邱岳峰配音,其他的配音者還有李梓、畢克,均為一時之選。小說和電影中的場景、氣氛、情調,人物的音容笑貌,那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欲說還休的感情,均已織入我們這一代人久已逝去的青春。
        插圖作者杜布津斯基(Mstislavas Dobu?inskis, 1875-1957)出生立陶宛貴胄,早年入藝校習畫,後入聖彼得堡大學攻讀法律,但他志不在彼,畢業後潛心作畫,曾去德國和奧匈帝國學習,頗受世紀初流行歐美的“新藝術”(Art Nouveau)的影響。他對舞臺美術也有造詣,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麾下的莫斯科藝術劇場當過美工。他還是位優秀的藝術老師,忝在他弟子門墻的納博科夫,與他保持了多年的通信聯繫。進入二十年代以後,蘇聯的政治氣候日趨窒息,他聽從友人的勸告,于1924年遷往立陶宛,一年後去了英國,1939年又移居美國,得以善終。此圖所描寫的,是小說“第一夜”由“夢想者”的視角、在河濱初見納斯金卡的場景。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