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在永恒的框架中,所有的行动都是徒劳无益的。"

发布: 2009-2-20 00:36 | 作者: 王瑞芸



       阅读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这样西方艺术中反理性的流派,竟突然一下子明白《等待戈多》的好处了。因为它用荒诞的形式象征了人类生存的真实处境:无意义。我们认可的意义和价值,只不过是自己以为的--"自以为是",其实什么都不是。我们若能够把人类的存在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和境界里看,真的什么都不是。我们期待的,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一切都是白费心思。达达领袖泰赞拉在他的"1918年的达达宣言中"说出了一模一样的意思:"在永恒的框架中,所有的行动都是徒劳无益的。"

       任何看不到这一点的人,肯定就不会喜欢"等待戈多"这个剧本,只会觉得它不知所云。可是一旦领会了这个,"等待戈多"就是杰作。我真嫉妒贝克特能创造出这样的文本,表达出了人类实际上的处境。

       下面引一段《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对此剧的评价:

       "剧中人物既无英雄业绩,亦无高尚德行,有的只是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和无奈,只是人类生活的丑陋和生存的痛苦。所以,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徵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这个评价说得到位。难得的是艾斯林知道主动状态,被动状态。再多解释一句:主动状态是"觉",被动状态是"迷"。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愚痴。

       我们很难看到自己生存的真相,我们在许多无益的行为或者思想中消耗,焦虑,打滚。

       我们能感知的生存层面实在过于有限了,它完全被我们的感官限制住了,只要超越它,会看到有一种更大更真实的东西在!

       因此小说写作的寓言形式,是重要的,它不流于表面,它深刻。

       读《圣经》时,在任何的叙事中,时时都能感到那种寓言的意义,旧约中的人物故事都是某种象征,是上帝手中的符号,书写的是上帝的意图。难道我们的人生就不是上帝手中的符号?一样在书写上帝的意图?

       在文学艺术中,反理性的作品往往非常深刻,为什么?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