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拍婆子”与黑格尔

发布: 2011-10-06 23:46 | 作者: 牟志京



    牟志京,“文革”期间创办《中学文革报》并担任主编,发表了遇罗克《出身论》等文章。1969年去白洋淀插队,1971年转到山西省山阴县插队,后在山阴县化肥厂和大同铁路分局当工人。高考恢复后,就读于北方交通大学,毕业后在大同铁路分局总工程师室工作。1984年赴美留学,在耶鲁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等学位,先后在美国布兰德斯大学、IBM、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波音公司等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
        一
        1968年冬,一列又一列满载“知青”的专车接连从北京站启程,开往山西、陕西、黑龙江、内蒙等地。站台上,欢送的锣鼓声震耳欲聋,却在列车起动那一刻,被突如其来的嚎啕所淹没。下乡的、送人的、旁观的,还有铁路员工,凡在场的没有一个不哭得死去活来。狠狠敲击的锣鼓,却毫无声息。
        那些车上的学生有更多悲恸的理由,对远方等待他们的命运怀着不祥的预感和恐惧。郭路生的诗《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记下那一刻的绝望心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它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这些被时代抛弃的孤儿,在冬天纷纷返回北京,以各种方式向不公平的命运提出抗议。而“拍婆子”与读书运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方式盛行一时,并行不悖。
        二
        友迪是我刚结识不久的朋友,说来他算得上怪人。平常总是他来找我,我只去他家拜访过一次。奇怪的是,在他家能见到的只有上锁的箱子和光秃秃的床板。据说,那是他父母怕他在家偷东西而采取的措施。
        从“拍婆子”一开始流行,友迪就兴趣盈然,但苦于自己没有拍婆子的行头。其实对男的来说那行头很简单:栽绒帽、蓝制服、黑皮靴,外加全链套的锰钢自行车,自然越新越好。
        友迪对我潜心研究的题目毫无兴趣,与我读书圈子的朋友也格格不入。他来找我主要是借还“拍婆子”的行头。运气好的话,他晚上归来总是津津乐道讲起当天的艳遇,向我炫耀。碰上倒霉的日子,他也毫不掩饰,沮丧之情溢于言表。对我来说,读书换换脑筋,听听各种奇闻轶事倒也不错。
        “拍婆子”的发祥地是长安街六部口一带,以首都电影院门口为中心。红卫兵运动爆发前,首都影院曾以上演外国电影为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三年前曾狂热批判所谓腐朽的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干部和军人子弟,在这里兴起“拍婆子”的热潮。
        我骑车路过六部口,注意到那里聚集着不少男女,姑娘们一律披戴大围脖,这就是“婆子”的标志。不过,“拍婆子”的路数还是从友迪那儿得知的。据他说,男的徘徊四顾,一旦相中满意的就上前搭话:“嘿!你是哪个学校的?”“婆子”对男的打量一番,若满意就如实相告,于是双双离场成其好事。如果看不顺眼,就会没好气地说:“你他妈的管得着吗?”按不成文的规矩,他就要知趣地走开。这么听起来,整个过程除了有欠风雅,其实与云南某些少数民族的原始求偶民俗不无相似之处。
        那年头年轻人好勇斗狠,热衷打架斗殴,坊间传说中的英雄都敢玩命的,于是身高、体魄与凶狠的相貌就成了婆子衡量的重要标准。不幸的是,友迪有点儿先天不足:体型虽宽厚但个头儿偏矮,看上去就不够勇猛;再有脸上光滑无须,更少了几分男子气概。看来他在风月场所的本钱有限。我注意到,既使赶上好日子,他讲到关键时刻也总是闪烁其词,让人不得要领,更甭提他从来没带回个“婆子”作为炫耀的资本。我对他所吹嘘的种种“战绩”越来越表示怀疑。
        “不信咱哥们儿?好,咱哥们儿赶明儿当你的面拍个给你瞧瞧。”他对我的怀疑有些不快,但不失幽默感地笑着说。
        有一天,我们如约来到首都电影院门前。我选好一处,倚墙而立,给神色略显紧张的友迪一个鼓励的微笑。那天尽管寒风彻骨,还是有不少青年男女露面。友迪有些迟疑,走走停停,一直到街角的音乐厅,再掉转回来,我的脚已快冻僵了。“妈的,没一个像样的。”他骂咧咧,为自己找借口。
        “那边又来了一帮,去看看怎么样。”我向右边一指,说。友迪没辙,不太情愿地走过去。远远望去,这回他总算在几个戴大围巾的姑娘前停下来搭话。可当他回来时,仍孑身一人。“妈的,今天真不走运,没什么好货,就那么一个还他妈的凑合,可已经有主儿了。”他满脸无奈。我不太信他的话,从他打量姑娘们的饥渴神情上看,哪儿像个那么挑剔的人。
        “干脆我带你去看大家‘做事儿’的地方,也让你见见世面。”他建议说。他所指的那地方居然在天安门观礼台,令我吃了一惊。
        推自行车刚要上长安街,背后有人呼唤。回身一看,是一个戴大围巾的高个儿姑娘和她的两个女伴。这姑娘见我满脸疑惑,走上前来。摘下口罩,露出悦目的面容。她笑着说:“真不认得了?忘得也太快了吧!”我怔了一下,才猜到是怎么回事儿,说:“你认错人了。”她掉过头,笑着对女伴说:“跟你们讲过吧,他是个怪人。”为了证明我说得不错,我也摘下口罩,这回轮到她发怔了。“那你是那个学校的?”她有所收敛,小心翼翼地问。我刚要回答,忽然想到这不是“拍婆子”的暗语嘛,可友迪从未告诉我,由女方说出意味着什么。我怕伤害这姑娘的自尊心,正不知如何是好,友迪笑嘻嘻赶过来替我回答了。“噢,男校的。怪不得啦。”姑娘似乎忘掉一时的拘谨,腰一扭,把掉到胸前的大围巾往后甩去,在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就与她的女伴一起无端地大笑起来。我虽然看不出其中的缘由,却能感觉到笑声中隐含着嘲弄。让我生气的是,友迪也跟着她们大笑。我把友迪一把拉开,他刚要张口,一见我的神情,就把话吞了回去,跟着我跳上自行车。
        到了天安门,在观礼台周围上上下下转了几圈,果然有两三对坐卧在看台之间的人影,亲昵依偎。还有几对擦身而过的男女,从一身打扮来看,明摆着是刚从六部口来的。友迪瞥见我难以掩饰的惊讶神色,颇为自得。
        但我始终不知道友迪在拍婆子上的战绩。倒是没过多久,有一天,他兴高采烈而去,鼻青脸肿而归。他未作解释,换了衣服,撂下自行车悻悻走了。后来听别人说,他遭到一个“婆子”的拒绝后仍苦苦纠缠,破了“拍婆子”的规矩。结果让那“婆子”假意约到一处,他欣然前往,中了埋伏,被几个男的臭揍一顿。
        三
        在男校八年,我几乎还没跟女生打过什么交道。由于不自量力卷入政治风暴,导致严重的信仰危机,以及随之而来寻求新的信仰的艰苦历程。插队前后,我才有暇顾及哲学和文学,并意识到爱情将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重大课题。通过阅读,我开始了对爱情与异性的研究,以期指导预感中即将来临的实践。
        有一阵,住在附近的江仁是我家常客。他长相老成,风度谦和,我对他颇有好感。一天深夜,我们在外散步。那几天刚读完司汤达的《红与黑》,主人公于连凭借一位俄国贵族传授的手段,在失恋后重新赢得马特尔侯爵小姐的青睐,让我震惊之余深感憎恶。“江仁,你不觉得吗,不择手段的爱情,既使失败了,也比于连的成功更可贵。”“我有个问题,”他打断了我的话,神情严肃地说,“你既然讲这么多爱情,我倒想知道,你知道女人是什么味儿的吗?”为了强调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他站住盯着我,等待我的回答。我意识到这是我从未思索过的问题,认真地想了一会儿,发现自己毫无把握,于是虚心地说:“你能给我解释一下,你这个问题的意义吗?”“很简单,你要是不懂我问的是什么,给你讲也没用。而你要是不知道女人是什么味儿,也不用给我讲什么爱情,等你懂了再说吧。”他平素对我十分恭敬,那天却如此蛮横,实在让我气愤。
        后来我终于懂得了他的问题的真正含义,虽自知有些可笑,但很难真正原谅他那居高临下的态度。此后再也没有和他讨论过相关题目。
        幸好那时我的许多朋友对严肃的题目抱着比友迪或江仁更严肃的态度,几年前办报时认识的陶洛诵便是其中的一个。她有某种独特的气质,使我不仅没有在别的女生面前感到的拘束,反而比一般男友更能畅所欲言。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