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北京马拉松

发布: 2009-6-11 23:11 | 作者: 孔捷生



       他哈出长长的白汽,不停踢腿、跳跃。并不觉得冷。“柏仙奴”跑鞋兴奋地跺着花岗岩铺砌的地面。
       
       巨大的天空覆在他头上,明净、瓦蓝。
      
       天安门广场就在他脚下,仿佛和寥廓秋空一样广阔。
      
       这就是北京。不完全是他过去想象的那个样子。从这广场极目远眺,一进又一进雄伟肃穆的古建筑,伸展着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屋脊,整齐排列在中轴线上,确乎有一派中央帝国的皇都气象。
      
       这不是大发思古之幽情的时候。他身边是个矮个头的黑人运动员,也不停地原地弹跳,象一头来自非洲的羚羊。
      
       电视转播车停在起跑线前。
      
       隔着一大帮穿红背心的中国选手,有一头金发在风中扬起。那是摄像机的焦点——来自北欧的马拉松名将、前奥运会银牌得主。他在《体育报》上见过这位瑞典人的照片。报上还说,这位本届比赛的大热门人物将受到来自日本和澳洲的强手的挑战。
      
       他很聪明地躲开那瞩目的中心。从他钻过拦护绳,混进选手群时起,便一直留神遮掩背心后面不合规范的号码布。还有一个圈子他也避之则吉,那倒不是什么世界名将,只是个穿灰色背心的白发老人。他几乎每届马拉松赛都从电视转播上见到这老者,这是个新闻人物。
      
       他跟定这寂寂无名的黑人选手,是最好的掩护。
      
       快了。他想。便再次探长脖子搜寻她的身影,仍望不见。模糊不清的脑袋远远地组成了人墙。她就在墙后,租了辆自行车,准备和他这胆大妄为的冒险家,一同去完成那非凡的里程。
      
       电视转播车向前滑行了十多米,摄像师忙乎着调较镜头。马拉松运动员开始在起跑线上一字排开。他自然挤在后面,看不见发令员。
      
       一刹间很静。只有风在响。银光闪闪的发令枪,缓缓举起在三百多个脑袋上。
      
       他深吸一口干冷的空气,不停踏动那双不甚粗壮却很精健的南方型的腿。他生活中最富于想象力的壮举就要开始了。
      
       他几乎不明白那就是枪响,象开启一罐可口可乐似的。黑人运动员往前一蹿,恍如一条黑色鳗鱼,消失在一片红背心里。欢呼声浪被风吹过来,模糊不清。广场太大了。几百名运动员摩肩接踵地往前涌,他现在几乎处于队伍的末端。
      
       并肩而跑的正是白发老者,那副安泰祥和的慢腾腾跑姿令他觉得滑稽。这是马拉松比赛,不是慢跑养生之道,纵然磨磨蹭蹭地捱到终点,哪还有一分一毫的竞赛意义!
      
       前边稍有空隙,他便以短跑的步频把白发老者撇在身后。他觉得再与这老头挨在一起,简直是耻辱。
      
       “亲爱的电视观众,中央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大家现场直播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战幕现在已经拉开,各国运动员将绕天安门广场跑一圈,然后再踏上漫长而艰巨的路程,最后回到终点——天安门广场。”
      
       几百双跑鞋有力地敲击着广场,溅起一片激动人心的声响。
      
       现在队伍越过人民大会堂东侧,已大致拉开成三个集团。几乎所有外国选手都在第一集团里。他跑在第二集团前头,并不急于加速。大会堂巨大的国徽、顶天立地的廊柱都跳动着掠过眼前……他又转面看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象一支桅杆,或是灯塔。这个世界最大的广场本身就是一个象征。他蓦地念及,决定整个国族、包括他这遥远的南方人命运的,不是人民大会堂,而正是这广场。百年来无数左右历史走向的事件都发生在这里……他左右顾盼,影响了呼吸与速度。然而,作为马拉松参加者来瞻仰这个伟大广场,那份感受到底是跟旅游者不一样的。
      
       队伍跑到正阳门南边。热情的呐喊如大潮的涛声,一下压过了运动员的脚步点。这里围观的群众站得很近,一大片黄色小纸旗哗啦啦摇动。人墙后面,有一支更狂热的单车队。那些精力过剩的年轻人大呼小叫,打着唿哨,骑车追随着运动员。
      
       恍如超敏的感应,他一下就从单车队里看见了她。
      
       他挥挥手,喊了一声,象掷出的小石片,在人海声浪中打着水漂儿,蹦跳几下,咕咚地被吞没了。
      
       他确信她看见了。
      
       她的身影令他昂奋,步幅迈得更大,脚下有了一种腾空感,向排头的第一集团迅速逼近。
      
       ……三合土球场。敲着饭盒的啦啦队。历史系对哲学系的男女混合排球对抗赛。比分一边倒。历史系的弟子们神采飞扬,声称他们代表的是永恒,是几千年的历史,这本身就是哲学,是足以打败任何一门哲学的哲学。孱弱的哲学蹦出一个女生,去鱼跃垫救历史的重扣。球没垫起,重重跌在他脚下……红的血,白的纱布,蜡黄的脸……这些他都记不清了。他的印象永远定格在她奋力扑救那瞬间充满动感的优美形态里……
      
       “现在你们看到跑在前头的第一集团,大约有60多位运动员,其中有23名中国选手。在前边领跑的是一位黑人运动员,紧跟其后的是瑞典名将马丁逊……”
      
       他跑近历史博物馆,追上了第一集团。气魄巍巍的历史博物馆后退着。自然,行进的是他,博物馆是静止的,如同它珍藏的湮邈而绵永的历史。
      
       两条汗毛浓密的长腿在眼前弹动,下面是一双黄色“奈克”跑鞋。不知是哪一国的运动员。他超过了“奈克”鞋,进入第一集团核心。周围都是沉稳而有节奏的呼吸,以及运动裤与肌肉的摩擦声。
      
       他好奇地看看左右的中国选手,神情都很严肃,一副任重而道远的样子。
      
       他瞄准那头风中招展的北欧金发,决心在重经天安门时超越这位瑞典名将。
      
       队伍折入长安大街。他又看见了她,蹬着单车,向他挥手。
      
       这也是她的马拉松。能一口气骑行40多公里的女孩子并不多见。而在她,毫无问题。她对体育的迷醉尤在他之上。这也是他那个南方省份雄视体坛,明星辈出的原因所在。
      
       天安门就在眼前。他猛然加速。用近乎冲刺的步频,眨眼便冲到最前头。他感觉到超前的一瞬间,瑞典人与那黑人惊讶的目光。
      
       这是马拉松,不是百米短跑。但他仍保持这频率,象要撵上电视转播车似的。
      
       他看见车上的摄影师忙乱着调整镜头焦距,应付这突变的场面。
      
       “现在你们看到跑在前面的是一位中国选手,等一会看清他的号码再向观众作介绍。现在的室外气温是8摄氏度,这对运动员来说,是理想的气温。世界上马拉松比赛的所有好成绩,都是在7至11摄氏度之间创造的。美中不足的是,今天北京刮着四级风。据气象台预报,稍后风力还将增大……”
      
       跑过天安门城楼,他回回头,只见那黑人运动员也加快步伐,从第一集团脱颖而出。身材欣长的瑞典人却镇定自若地保持原速,很有点大将风度。而整支队伍已逶迤地沿着方正的广场拉开成一个长长的锐角。他还看见那个白发老者,才跑到历史博物馆,象一粒沙尘,远远落在后面。
      
       他越跑越快,且异常轻松。北京深秋清劲的风扑在他年轻的脊背上,象一股推力。跑到新华门,他已领前百多米。那帮骑单车的狂热体育迷队形也散乱了,他们似乎闹不清到底应该跟着世界名将,还是追随疯子般猛跑在前的这位无名小卒。
      
       他更清楚地看见她了。那头男孩式的短发,象黑色信号旗,在人墙后飘扬。她特意穿上的醒目的鲜红毛线衫,在深红的宫墙衬托下,倒显得不十分清楚。
      
       她好象还喊了句什么,仍是未能突破那层音障——无数夹道而立的群众为自己同胞的领先而欣喜若狂——
      
       加油,中国!
       中国,加油!
      
       欢呼声震憾着宽阔的长安街。
      
      
       “现在跑在前面的仍然是中国选手。他的号码是228。根据报名表,228号是大家熟悉的中国云南省的长跑好手,而这一位显然不是他。就是说,现在参加队伍里有两位228号……”
      
       他尾随着电视转播车,清楚看见车上工作人员惊喜、愕然、困惑的不同神情。
      
       背心已汗湿,却不觉累,呼吸仍很畅顺。他想,这辆车或是电瓶驱动的,没有废气逸出。否则谁也不愿跟着它跑。
      
       她又轻盈飘入他的视界,象一朵红云,在哗哗摇晃的小黄旗上移动。
      
       ——我们去北京玩吧?
      
       ——好的。什么时候去?
      
       这就是她。爽朗,明快。有如任何纷纭繁复的事物在哲学面前总是变得那么简明清晰。只有这一桩超想象的动议令她惊讶不止。
      
       ——你发癫啦!马拉松?你跑过吗?
      
       ——我跑过万米比赛。
      
       ——一万米,十公里。马拉松多长?
      
       ——42公里195米。
      
       …………
      
       平阔的柏油路,宛如一条黑色的河流,从脚下流去。他约摸跑了5公里,依然领先。回头望去,黑人运动员相距不算太远。在那黝黑肩头后面,隐现着几个剪平头的脑袋。那是不甘人后的日本选手。瑞典人则看不见。
      
       喘气开始有点重浊。满眼是一片跳荡不定的黄斑。那是风,簌簌摇响夹道白杨树的残叶,不时有几片萎黄的树叶飞落,被他那双“柏仙奴”踩得脆响。
      
       鲜红的亮点仍在飘移,他看得见她鼓劲的手势。前边的赛程若是街道稍窄,便能听见她的喊叫了。他不知这条宽阔得尽可以起落航天飞机的长安大街什么时候到头。比赛的路线,北京的地理,他都一无所知。只管跑就是了。
      
       呼吸愈加不畅。他明白这是生理第一极限将临,就象上次他跑万米赛一般,挺过去就没事了。
      
       喜欢几乎一切球类竞技的她,似不大喜欢枯燥乏味的长跑。她也曾探问过的。
      
       ——喂,你那次万米跑得了第几名?
       ——别提了,前30名都进不了。
       ——啊哈,没出息!
       ——你不知道,根据运动生理学,我的肌肉属白纤维型。就是说,属速度型,不是耐力型。
       ——天哪!你一身白纤维还想去跑马拉松!
       ——我问你,你一个女孩子怎会去攻读哲学?
       ——就因为没几个女的报考,我觉得好玩。
       ——对拉!我和你一样。
      
       他来了。他在跑。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试一试的。挑战性。
      
       象研读抽象枯涩的哲学那样,她对乏味的马拉松也有了强烈的参与感。这块号码布就是她手缝的,现在这块布已精湿,一块大膏药似的粘乎乎敷在背上,他摸了一把,满手红。自印的号码已掉色。他相信,此刻自己的脊背象中了一枪似的,血水淋漓……还有这双“柏仙奴”跑鞋,昂贵得令他踌躇,也是她爽快利索地拍板的。只是这双鞋这阵似乎有点不对劲。大约他有点累了。
      
       跑过民族文化宫,他仍领先,却总有影子紧随。当然,这绝非他自己的影子。
      
       中国!
       中国!
      
       呼喊声一刻不停地扑来,无数黄纸旗晃动不止,组成充满动感的黄色彩带,一直延伸到长街蔚蓝色的尽头。
      
      
       “现在领先的还是228号,一匹黑马,比赛组委会仍未查到他的名字,我们暂时把他称作228号B。现在来自非洲的103号黑人选手已紧追上来,一场激烈的角逐大约在7公里处展开……”
      
       第一极限到了,胸腔一阵阵的紧堵感令他透不过气来。他加大双臂摆幅,减轻肺部的压力,急促呼吸着,吐出的白汽被干燥的秋风倏忽卷走。
      
       仿佛有一股炽热的气息有节奏地喷到脊背上。他无法摆脱身后那轻快的足音,这令他心浮意躁,脚步散乱。
      
       他还在与生理极限苦苦对抗,后边的脚步声节奏突变。他从电视转播车上的一阵忙乱,便可知争夺领跑位置的战事一触即发。夹道的呐喊震天价喊,他有心而无力报答这种激情,唯有加紧调节呼吸。旋即,闪烁着汗粒之光的黑颜色在眼前晃过,还依稀看到那黑人大张的嘴里雪白的牙齿。
      
       呼喊陡然低落下去,直如腾空的热气球一下泄了气,往下飘坠。
      
       一忽儿,几张黄面孔也从身边鱼贯而过。是穿白背心的日本选手。他们从起点到现在总挤到一块跑,踏着同样的步点。日本人连在长跑途中也忘不了显示他们的团队意识。
      
       视界闯进个莫名其妙的白帽少女,塞给他一只纸杯,喊一句——加油呀!
      
       咸丝丝的冰水漫过喉管,呼吸舒畅多了。
      
       他还不能急起直追,危机刚过,浑身体能尚在调整阶段。他回回头,只见瑞典人仍不慌不忙地跑着,一派北欧人的冷静沉毅。而自己的同胞,则各自为战,零零散散地拖得逶迤又漫长,队尾一直消失在东边愈趋明亮的阳光里。


31/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