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堂子

发布: 2009-5-01 09:32 | 作者: 陈家麦



       1
       
       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小城从事皮肉生涯的女流,寥寥可数,我家隔壁桂婶是当中一员。
      
       大约是1973年,早春二月,田里长出三寸麦苗。我家遭火灾,房子给烧得片木不留,只好从城郊生产队搬回城里祖屋居住。这次姑婆接纳了我们。
      
       吃过晚饭,姑婆叫我到她屋里,说隔壁家桂婶是开“堂子店”的,让我日后别跟她家人往来。
      
       那时我少不更事,头一回听说“堂子”,误以为是“糖子”。可能太缺食物了,我的耳鼻像狗一样灵敏,双眼饥辘辘的。渐渐我明白“堂子”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指女人从事不好听的营生。
      
       为什么叫“堂子”?80年代国门洞开,我出差到省城,抽空逛书店,见添了很多图书。淘到一套新出的“上海滩书系”,当中介绍“长三堂子”。我这才了解到“堂子”的由来和涵义。“堂子”,即高级妓女。
      
       看来,当年姑婆对桂婶的称呼过时了点文气了点,毕竟她曾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相比我们弄堂居民称之为“婊子”要显得恶俗,且与桂婶名实难副。
      
       在我眼里,桂婶穿戴整齐,一尘不染,常穿月白蓝斜襟衫,胸口鼓囊囊的,斜襟口、发髻上各别一枝素净之花,到了天热换栀子花。
      
       走在弄堂窄窄的石板路上,我与她不期而遇,老远闻到一股香味。与她“交臂”时,她摸下我的头,赞我长大后是标致后生。我有点晕乎乎的。
      
       与桂婶形成天壤之别的是她男人,我们小孩子叫他寿叔,姓陶。他差不多成天蜗在阁楼里,卧在床上,咳个不停,掀起阵阵气浪,我真担心他把整栋楼都咳塌了,接着是哇哇哇地吐,那肺里像有几百条毛毛虫在爬在挠。待入气稍定,他坐到床边,手朝茶几一只酒盅里掷骰子,倒有几分精神,似乎来了回光返照。他难得出来走动,身子单薄,摇摇晃晃的,像一根干瘪的稻草随时被风吹走。看到他这个样子,我替桂婶可惜,这么个水葱一样鲜润的女人怎么会嫁给半死不活的人?
      
       我们县东部靠海,西部为山。听我姑婆说,旧社会,寿叔开赌场,吃喝嫖赌全沾了。解放后,政府禁赌,断了寿叔财路,仅靠三间街面屋收租金,老婆难产死了,没留下一男半女。大跃进闹饥荒,在山区的桂婶家断粮,吃番薯藤和糠,如吃猪食。寿叔卖掉三间街面屋,托人说媒,给她家人一笔钱,将18岁的桂婶续了弦。寿叔早年落下病秧子,成天吃中药,越发蔫了。
      
       也就是说,在我认为,姑婆怕我到陶家走动,除了怕我传染上痨病,还嫌桂婶名声不好。
      
       2
      
       而我误把“堂子”当“糖子”,对此很好奇。
      
       桂婶家的“糖子”是怎么练的?这是我所关心的,看能否学手练糖术,至少能蹭点糖吃。那时,大多在过年我才吃到二三十粒硬糖。
      
       陶家与陈家隔了木板壁,东屋边有爿天井,土改时未作划分,算作两家合用;陈家原本有道从中堂通往天井的后门,其实是边门,土改后陈家上了门闩,不向陶家开放,陶家人需从陈家台门前的弄堂绕一圈出入,为此要多走冤枉路。为天井的事先有了磕磕碰碰,之后陶家人提出要从边门出入,陈家人不肯,从而演变成为小天井归属隔时争吵。看起来属土改遗留问题。
      
       “陈家子孙要争气啊!这天井本是祖上的,通向后花院,陶家的房子还有后面的房子都是陈家……”她顿住了,左看右看,生怕被人民群众听到。这让我想到小学语文有门课,说的是贫下中农从地主家抄出变天账。
      
       午后,隔壁传来各种气味,带有甜腥味。早年糊在木板壁上的报纸泛黄蜷曲,从壁缝进来一束亮光。
      
       桂婶在灶间,煤油炉上架着一只瓷罐。侦察一久,我的腿脚发麻发酸,挪动一下,碰倒靠壁的一根旧椽木,发出“噗”的一声,隔壁旋即响起一阵脚步声,弄得我心惊胆战。
      
       敛气屏息了一会儿,我见隔壁没什么反响,重把一只眼移到壁缝中。那边壁缝也长出一只眼珠,正对着我眼珠,那边眼珠也倏地弹回,我倒吸进来一股冷气,有香气。我的妈呀!哈哈哈……是桂婶在笑,手敲板壁:“小猢狲,想看西洋镜?是给我男人煎药,又不是你婶洗澡?眼珠子太不老实!回头告诉你妈!”
      
       我好想钻进地缝一溜烟跑了。好在我爸妈外出做手艺此时未归,但我心头仍在七上八下:这下我是跑不了“和尚”也跑不了“庙”。
      
       我是怕我妈或我爸冷不丁抄起门后扫帚柄朝我一顿暴打,更不用说让我姑婆知道了。连着三天,我见没什么动静,那颗悬着的心才稍稍落定下来。
      
       迎面撞见桂婶,我抽腿想逃,被她一把拎了:“小猢狲,怕我吃了你?怕我告密?上我家玩,我家两个小猢狲缺玩伴。”
      
       我生出感激之情。
      
       台门边是姑婆的裁缝店,解放后她自食其力。姑婆拿了软皮尺给小婶量身,说着私房话。我近了身,听到一个说“堂子”,另一个说 “婊子”,又是“嫖客”,如何如何的……姑婆见了我,让我别管大人闲事,一边玩去。
      
       我想,“堂子”怎么跟“婊子”有牵连了呢,还有“嫖客”,后两词在大人日常话语中很常见,我们这些小猢狲也会动这“粗口”。我有点懵懵懂懂的,大概凡是跟“婊子”睡的男人是“嫖客”;凡是老婆跟老公睡在床上的则不是。
      
       我作进一步打探。一个月中,桂婶要接三四位“嫖客”到她屋里,至于有没有跟她睡在一张床上就不得而知了。由此可见, “堂子”其实就是“婊子”,无非是姑婆舌头多绕了一道弯罢。至于大人所说的,做“堂子”或者说做“婊子”会赚钞票,我就不明白了。这些男人真傻真笨,跟女人睡在一张床上,才屁大工夫,还付那冤枉钱。这钱够我吃好多食零呢。
      
       3
      
       秋去冬来。
      
       吃过冬至圆,桂婶仿佛遇到什么重大节日。
      
       日头架在屋顶上,桂婶开门刷牙,满嘴白沫。吃过午饭,她对着一面圆镜,拿镊子拔,拔掉几根。眉毛像菱角,两头尖尖中间扁扁。
      
       她慢悠悠走到弄堂,打扮有了新变化,发髻中换上一根白亮的银簪;身上披了一条大红色坎肩。后来听说,她的行头是用很多张华侨券从上海南京路买的。当然,姑婆一口咬定是小开送的。
      
       小开?姑婆神兮兮的。大概是指花花公子,跟嫖客意思差不离。
      
       桂婶来到十字街口,离居民区有五六根电线柱。在我们小城灰蒙蒙的人群中,她太出挑了,不光男人看她,女人也看。只不过男女眼光有所不同罢了。
      
       桂婶晃来荡去,之后像只花蝴蝶停在梧桐树下,她眼神有点飘。从枝叶间漏进阳光,落到她坎肩上。一会儿,游来一条鱼——男人,两人聊了起来,光影闪闪烁烁。她似乎很快将那男人钓住了,开始往弄堂口引。
      
       我提早跑回台门前,站在梅花井边,假装提了水桶打水。跟在她身后的这位陌生男人,像战争片中的特务,环顾左右,鬼鬼祟祟。这个“特务”面孔跟昨天不同。看来,这些小开就是嫖客了。
      
       我提水回来,倒入水缸里。灶间热气腾腾,弥漫着煮箬叶的香味,我妈说我提桶水慢吞吞的,让我拉风箱。这两天总有包不完的粽子。
      
       我妈腾出一只被水浸得发白沾了糯米粒的手捶腰背。“我这是前世作的孽啊,白天做牛做马,夜里还要给大大小小赶做新鞋新衣裳,只睡个拉屁觉。你看桂婶,啧啧,还没到过年早打扮得像过年似的,养得又白又壮。”我妈似在自叹自诉,又话里带刺。
      
       “我这也不是没闲着?”我爸“呸呸”的朝手心吐唾沫,将一块粗柴爿立稳了,斧头对准中间,呼地抡起半天高,轰地一声,一块柴爿给劈成对半,应声倒下,又劈成小块块。他喘着气,靠在圆木柱上,抽着一角三分一包的大红鹰烟:“谁叫她男人废了,这叫虾有虾路,蟹有蟹路,是女人嘛总有活路,是漂亮的女人嘛更有来路,哪来的路?自找呗,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呵呵呵……”他笑得岔了气,咳着。
      
       “改天你要是废了,我…我…”我妈顺手把棕线扎好的一只胖嘟嘟的粽子差点朝我爸扔,“老不正经的,我砸烂你狗头。”
      
       我爸双手还作遮挡中,动作有点夸张:“呵呵,也不容易嗬,要不是她撑着,一家人早喝西北风喽!”
      
       姑婆剥着荸荠上的葱须:“好戏开锣了,堂子开忙了,今冬明春搞好水利建设了,男人一年到头那点辛苦钱,来填这无底洞喽。”说完,姑婆脸噔地红了,原本酱瓜色,变成番茄色。她提回装荸荠的竹篮匆匆回屋了,似乎刚才话中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姑婆跟桂婶老在针锋相对中,又好比全世界妇女数她是巾帼英雄。
      
       第二天,寿叔突然消失了,说是到外地看病去了。一年后,他撒手归天,病死他乡。
      
       桂婶家开始顾客盈门。回头客熟门熟路,那些生客由她接了,一前一后走着,相距十米左右,那男人像是她用一根无影绳牵的大公狗。邻居伸长脖子,边看边议,桂婶脸色时晴时阴。这些男人大多穿涤卡中山装,胸兜插着钢笔,不像是吃力气饭的。
      
       她家灶间天天鱼肉飘香。儿女也在快活进餐中,筷子、汤勺碰着盆碗,丁咚响,让一壁之隔的我直流口水。我家差不多顿顿吃的是干饭,菜是搁点猪油拌咸菜,缺油少荤,吃得饱饿得也快。胡乱扒拉完一碗饭,我跟我妈说逛街去了,实是悄悄悄进“庄”,像贼一样溜到陶家。
      
       八仙桌上,桂婶正跟客人敬酒,忙朝我招呼:“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我直摇手,指了指板壁,桂婶读懂了,手示意我坐下。
      
       我有点难为情,慌打哑语表示说自己刚吃过饭,却一点底气都没有。她家儿女也来邀我入座。儿子叫卫彪,女儿叫卫青。
      
       桂婶用竹筷夹了一块鸡肉,塞到我嘴里,被我一口吞了,又夹了一块红烧肉,鲤鱼肉……我肚子里有了香喷喷油滋滋的蛋白质。
      
       “吃肉呀”, 桂婶招呼我,又招呼有点犯愣的客人:“这是我儿子女儿的伙伴。喝啊……”她脸红扑扑的,像盛开的桃花。
      
       我不客气起来,似乎也是陶家的小客人。这鱼肉的滋味比没吃到的“糖子”还好。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