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遍數天下英雄(三)(四)-------論荊軻(中)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5-30 21:15:09 / 个人分类:讲武堂

太史公到底要歌頌什麼呢?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咸陽城裡,荊軻左腿已斷,身受八處創傷,最後給侍衛們砍為肉泥而死,他與穆斯林的烈士一樣,最後沒有完成任務,便已戰死了,可說壯烈之至。那麼,我們是否可說太史公寫下荊軻的用意,正是要為後人創造一個「烈士楷模」呢? 

不是的。「烈士崇拜」,那是穆斯林特有的文化,並非是中國文化。在我看來,荊軻是中國獨特的產物。他有個極特別的地方,讓他大大不同於其他國度的英雄。他既非穆斯林烈士,也非基督教騎士、更非日本武士,總之荊軻就是荊軻,他是獨一無二的。 

要理解這個獨特性,我們必須先找到荊軻是為何而死的,方能明白太史公寫下他的意義。 

荊軻的直接死因,是死於秦始皇的劍下。從這個角度來說,他似乎是為保衛燕國的存亡而犧牲,然而,他卻不是「殉國」而死。因為荊軻根本不是燕國人,史記告訴我們,他是齊國人,年輕時曾在衛國居住過。 

一個中國人為美國而死,無論是為了什麼理由壯烈犧牲,他的死都不會是「殉國」,因為他是中國人,並非美國人,他不是為自己的同胞而死。這不是在玩弄文字遊戲,而是在追求事情的本質,否則便是張冠李戴。荊軻的例子亦然,他既非燕國人,他的死便不能解釋為「殉國」,那麼,他是為什麼犧牲呢?莫非是為「殉道」而死? 

對一個穆斯林來說,「殉道」是有嚴格定義的名詞,第一,必須先有信仰,才有「道」可殉。其二,必須先有聖戰爆發,方有機會殉道。所以我們若以為荊軻是為「殉道」而死,我們該做的第一件事,必須先找出荊軻信仰的「道」是什麼? 

太史公這樣描寫荊軻年輕的事蹟: 

「荊卿好讀書……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之後衛國就被秦國兼併了。在這段記載中,太史公並未告訴我們,荊軻的「術」是什麼?故而我們也無從得知,他所信仰的「道」是什麼?我們只能隱約勾勒出一幅圖畫------在荊軻成為流浪者前,他應該是一位知識份子,曾為天下的治亂努力過,當然他也失敗了,之後他就去了燕京,喝酒唱歌、無所作為,開始自我放逐的人生,直到下手刺殺秦始皇為止。 

從知識份子到流浪漢,從流浪漢到刺客,如果不去分析中間的過程,任誰都會覺得太史公正在描述一位迷失的年輕人,他在喝酒時遇到一位偉大的政治家(燕太子丹),被對方的憂國憂民所感動,於是大膽出擊,卻不幸遭亂刀砍死。然而這種類似「神風特攻隊」的勵志故事,真的是太史公寫出荊軻的本心嗎? 

不是的,倘若太史公要把荊軻描繪成政治狂熱份子,他大可以寫荊軻日常時是怎麼樣的憂國憂民、痛恨暴政,何須把他寫成一個「嘿而逃之」、「遊於酒人」的浪子?同樣的,他若要歌頌復仇者遊戲,他大可以學某部電影的手法,把荊軻的身世大肆渲染,弄成父母同胞都是被秦始皇所殺,搞成孤兒報仇的模樣,豈不順理成章許多? 

太史公沒有這樣做,相反的,在他的筆下,荊軻從來不衝動,而是「深沈好書」。在與劍術高手蓋聶的衝突中,他沒有選擇交戰,反而急急逃走,其後又得罪了下棋高手魯勾踐,荊軻也是嘿而逃之。從史記原文裡可以發現,荊軻不是憤怒青年,而是一位懂得明哲保身的沈靜人物,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破解秦國的保安制度,在千軍萬馬的監視下將秦始皇刺殺。 

這是邏輯的問題,只有這般深沈冷靜的厲害角色,才有能力刺殺秦始皇,可同樣的,既然荊軻冷靜睿智、一至如斯,又怎會笨到接下刺秦的任務?要知刺秦是必死的,下手之人等於自殺啊!難道荊軻與秦始皇真有血海深仇不成? 

殺人必須有動機。然而我翻遍史記的記載,卻找不到荊軻的動機,他沒受過秦始皇的迫害,不只是他,他的家人也一樣,兩人之間就像一張白紙,無愛也無恨。故而荊軻若要殺死秦始皇,必須是為了更高的精神理由,例如「殉國」、「殉道」,甚至是「士為知己者死」。可惜太史公沒做解釋。我相信他是故意的,因為他把另一個人的動機寫得清清楚楚,那個人就是荊軻刺秦的策動人,「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為何想殺秦始皇呢?太史公用了極大的篇幅來鋪陳兩人的恩怨。首先,燕太子丹與秦始皇幼年時都做過趙國的人質,彼此算是好友,可贏政回國登基後,卻翻臉不認人,當燕太子丹到咸陽做人質時,竟然受盡了屈辱,也是為此,才有了「燕秦不兩立」的念頭。由此可見,燕太子丹想殺秦始皇,絕非臨時起意,荊軻刺秦只是他連串復仇計畫的最後一環而已。 

為了報復秦始皇,燕太子丹做過很多危險的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收留秦國叛將樊於期,當時大臣鞠武為整件事做出了評論:「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簡單說,燕太子丹「只顧私怨」、「不顧國事」,已經臻於極點。 

行文至此,任何把「刺秦」當成是公義之舉的人,恐怕都要覺得失望了,因為燕太子丹不是想像中的憂國憂民之士,在太史公筆下,此人公報私仇,早把殺死秦始皇當成是事業在幹,即使危害了國家利益,也是再所不惜。 

誠如前文所言,荊軻是個聰明人,豈會不知燕太子丹的那點用心?然而,聰明如他,卻又是怎麼捲入這場政治風暴之中的?他不是精於明哲保身麼?為何還那麼容易地答應燕太子丹的請求? 

過程並不單純,在介紹這段秘辛之前,我們要先談談一位中間人,荊軻與燕太子丹之所以相識,全是因為這個人-----燕之處士,田光。 

田光是何許人也?他是燕國的耆宿,大臣鞠武稱此人「智深而勇沈」,為了讓燕太子丹痛快報仇,他安排兩人見面。只是田光是個老謀深算的人,當他聽完燕太子丹的計策後,立時知道計畫不可行,便以年老的理由拒絕了。不過他明白自己是過河卒子,只能向前,燕太子丹豈會讓他提早退出?因而他又向太子推薦了一個人,這人便是荊軻。 

倘若荊軻急於出名、急著結交達官貴人,聽說此事,必然興高采烈,急急往之,不過太史公並沒有這樣寫,反而是花了一番筆墨,解釋田光何以能夠說服荊軻,逼迫他接下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對傻瓜來說,刺秦是揚名立萬的好機會,但對腦袋清楚的人來說,刺秦是一條必死之路。荊軻是明哲保身的人,田光想要說服他,必須有天大的口才,不過他並未多費口舌,便讓荊軻同意了。因為他自殺了,就在荊軻面前,以死來「壯其志」。 

田光之死,是荊軻捲入整起事件的關鍵原因,那麼田光和荊軻到底是什麼交情呢?史記稱田光與荊軻的關係是「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算是荊軻在燕國的朋友之一,然而兩人的交情一定及不上荊軻與高漸離,為什麼呢?刺秦是必死的,刺客得手後勢難倖免,請問任何人,誰會將自己的好朋友薦為「自殺炸彈客」?又是什麼樣的人,會安排自己的親兄弟去當「神風特攻隊」?因而我可以斷言,田光絕不是荊軻的知己,高漸離才是。然而田光突然自殺,也有他的理由。太史公是極重邏輯的人,他不會莫名其妙地讓一個人自殺而不做解釋,田光之死,其實大有文章。 

田光在自殺前這樣告訴荊軻:「吾聞之,長者爲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爲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我們將這段話翻成白話,意思是「做一個長輩,行為不該使人懷疑,今日太子告訴我,咱們談的都是國家機密,希望你別洩漏。我想太子已經疑心我了,我的操守居然不能讓太子信任,算不得好漢」,之後,田光就自殺了,死前要求荊軻去見燕太子丹,其後,荊軻就「很高興」地接下刺秦的任務。 

這一段對話,是太史公埋下的伏筆,究竟田光之死是自願的,抑或是被迫的,太史公並沒有明說,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倘若荊軻拒絕了燕太子丹的請求,他會有什麼下場?這個問題,已經直指「荊軻刺秦」的真相了。荊軻究竟是為什麼而出征呢?他出手刺殺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 

歷來闡述「荊軻刺秦王」的史家們,總是竭盡所能,希望把荊軻描寫成一個反抗暴政的「自由鬥士」,所以也經常忽略一個事實,在太史公筆下,荊軻一直是個浪子,他放逐自己以後,從未主動參加過什麼政治活動。要把他描寫成一個政治狂熱份子,實在牽強。為了自圓其說,他們又把荊軻描述為豫讓之流的死士,將他的刺秦壯舉解釋為「士為知己者死」,可惜讀過史記原文的都知道,燕太子丹是個卑鄙小人,荊軻就算失心瘋,怕也不願為他去死,因而人們又到處尋找目標,最後找上了田光,說荊軻之死,是為了「模仿田光的完美人格典型」。甚至是為了「英雄渴望被人理解、被人賞識和尊重的深情呼喚」(史記名篇述論稿,陳桐生,P217-218),是「要求建立不朽聲名的吶喊」。到此,荊軻已經變成瘋子了,他竟想靠謀害秦始皇來成名!這讓我想到刺殺美國總統雷根的那個精神病患。 

一個荊軻,各自表述,大家都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胡扯。在喜歡搞政治的眼中,荊軻就是抗暴烈士,喜歡玩激情的,荊軻便是報恩俠客,那麼,我要怎麼演繹荊軻呢?我想我沒有任何立場,即使荊軻不是出於自願去刺殺秦始皇,我也不覺得有什麼可恥。太史公在開頭時已經寫得很清楚,荊軻早已打完自己的仗了,他勸諫過衛元君,也失敗了,在這個絕望的世局裡,他已經盡了他該盡的義務,也選擇了自我放逐。然而燕太子丹還是沒放過他,逼迫他坐上沒有起落架的零式戰鬥機,朝美國的航空母艦俯衝而去。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無價的,荊軻的死,讓燕京少了一位喝酒嘻哈、裝瘋賣傻的好漢。也讓高漸離悲痛欲絕,走上了復仇之路。可憐這場戰爭,根本就不是他們的戰爭。荊軻既不是殉道烈士,也不是殉國志士,更不是年少無知的「神風特攻隊」,為了一句「天皇萬歲」的無聊政治口號而犧牲。相反的,荊軻很精明,比誰都能參透內情,也因此,他到死前都很清楚自己在幹些什麼。 

被迫打了一場別人的聖戰,成為大家口中的烈士。可憐的荊軻,他到底還算不算是英雄呢?下一回,我們會破解太史公留下的最後伏筆,看看荊軻這位「天下第一刺客」,如何在燕太子丹與秦始皇的無聊政治遊戲中,用最尊嚴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 


遍數天下英雄(四)-------論荊軻(下) 

田光害人不淺,自己自殺也罷了,居然還拖荊軻下水。倒楣的荊軻被燕太子丹強留在宮裡,開始享受神風特攻隊的待遇,「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意思是美女由你玩、跑車隨你開,荊軻不是笨蛋,當然知道玩了跑車美女之後的下場,可他若遲遲不肯出發,難保燕太子丹不會再次「疑心」,就像對田光那般的起疑。然而荊軻若真的動身了,等在前面的卻是秦始皇的百萬大軍,那麼,荊軻該怎麼辦? 

要讓「神風特攻隊」拋棄年邁的父母、壯烈成仁,只需要一句「天皇萬歲」就足夠了。不過荊軻不是法西斯信徒,當然不想死。史記告訴我們,在這段時間裡,荊軻做了一連串極有謀略的安排,他開始認真思索如何殺死始皇後還能脫身,於是他先找到了秦國叛將樊於期,向他買了一張進入咸陽的門票。這張門票,就是樊於期的人頭。 

樊於期自殺了,荊軻說服他自刎,交出自己的項上人頭,因為樊於期是秦始皇的生死大仇。對於收下他的首級,秦始皇一定樂意。在這裡,荊軻也首次露出幹大事的狠辣,不過更狠的人是燕太子丹,他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然而他一直隱身幕後,即使是勸樊於期自殺,也是荊軻出面,而非是大仁大義的燕太子丹。他只是在樊於期死後「馳往伏屍而哭,極哀」。 

到這裡,整個計畫都還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燕太子丹不惜重金,打造了一柄極毒的匕首,史記記載,他拿著劇毒匕首,天天做人體試驗,除此之外,他還做了一個安排,他找到勇士「秦舞陽」,讓他擔任荊軻的副手。 

想殺秦始皇,當然需要幫手,不過荊軻希望找自己的朋友幫忙,可惜燕太子丹不肯,他就是執意要用秦舞陽。因此,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秦舞陽」的功能未必是副手,他恐怕更像是一個「監軍」。為此荊軻幾乎與燕太子丹翻臉,他很固執地堅持,就是要等自己的友人到來,否則他不肯出發。 

這是一個謎,誰都不知道荊軻口中的這位「朋友」究竟是誰?這人是否有絕世武功、足以扭轉戰局?或者他只是荊軻的救兵,專程來帶他逃走的?甚或根本沒有這個人,這只是荊軻拖延保命的說辭?總之這些疑問都沒有答案了,因為燕太子丹終於失去了耐心,下達了最後通牒;「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 

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混蛋!一心去尋死,那是無知小孩的念頭,你要是嫌我慢,那就馬上走吧!) 

荊軻出發了,他的動身場面稱為「易水送別」,數百年後,為了紀念他,陶淵明寫下了一首詠荊軻,詩中說道:「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我想,當陶淵明寫這首詩時,心裡或多或少也思考過,設若他與荊軻易地而處,他該怎麼做?若想結束亂世,一統戰國,任何人都必須投效強秦,可是聰明如陶淵明,立刻會想到李斯與呂不韋的下場。那麼手持青鋒,刺殺始皇呢?不問辦得到、辦不到,單問秦始皇何過之有?君不見燕太子丹何其小人,他的疑心病逼死了田光,在樊於期的事件中,他更顯得虛偽冷酷,這般涼薄之人,能比贏政強到哪兒去? 

砍死了一個贏政,又來一個始皇,死有重於泰山,有輕如鴻毛,在這場無止盡的列強鬥爭中,陶淵明只剩下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他自己筆下的「桃花源」。可憐的荊軻,他並沒有桃花源可去,他已經被迫參加了「聖戰」,他死定了。 

公元前二二八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七年,荊軻終於啟程出發了,面對滿朝相送的燕國君臣,他留下了千古絕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然而這首歌是為誰而唱的呢?這是唱給燕太子丹聽的?還是留給高漸離的?抑或是唱給旁觀者聽的呢? 

太史公沒有解釋,他只是靜靜地記載荊軻最後的旅程,從他的字裡行間,我們不難嗅到一種味道,不是壯烈的味道,也不是哀傷的氛圍,而是一種史家復仇的氣勢。在這場最後的大戰中,太史公出手了,他與荊軻聯手刺殺了一個又一個政客,將他們人格的陰暗面公諸於世,提交後人公審。其中第一個受審的對象,就是燕太子丹。 

在審判燕太子丹前,我們得先傳喚一個證人,秦舞陽。當荊軻離開燕京後,能夠貫徹燕太子丹意志的,只有秦舞陽,他是一位「監軍」,確保荊軻不至於半路脫逃,雖然史記並沒有告訴我們,燕太子丹給了秦舞陽什麼好處,使他願意冒險一行。但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秦舞陽也被騙了,他並不知道此行自己也會死。否則當他來到始皇帝面前,他不會嚇得屁滾尿流。 

其實秦舞陽也是個悲劇人物,甚至比荊軻還要可憐,至少荊軻打一開始就明白自己必死的下場,可是秦舞陽不知道,他也許心存僥倖,也許是出於無知,更可能是被燕太子丹所誤導,以致於在最後的刺殺過程中,秦舞陽因驚嚇過度而完全失能,只能依靠荊軻獨自完成整個任務。這不啻證明了燕太子丹的幼稚(好用疑人,用人好疑),也說明這人是多麼的多疑窄狹。他從頭到尾就沒相信過荊軻,可是他卻還把重責大任委託給他。也難怪這人永遠鬥不過秦始皇。 

審判過幼稚的燕太子丹之後,太史公又開始審判第二個人,那就是荊軻的刺殺對象,秦始皇。 

如果說燕太子丹是個小偷,那秦始皇就是個土匪。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有類似「神」的地位,至今兵馬俑都還威嚴森然,然而當荊軻露出匕首,微微而笑之際,秦始皇這個「神」與秦舞陽的反應很像,也不過就是屁滾尿流而已,他又斷袖、又逃跑,更可笑的是場面如此危急,秦國的宮中侍衛竟不敢持刀入殿,因為沒有秦王的詔令,誰也不敢擅闖殿中。遂給荊軻追得「環柱而走」、「群臣皆愕」。 

在這段短短的記載裡,太史公一共用了三個「惶急」來描寫秦始皇,這顯然是故意的,在他的筆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咸陽大軍,只因老闆的種種無聊顧忌,竟成了一群中看不中用的白癡!加上秦始皇自己又用了一柄中看不中用的長劍,由於劍身太長,情急下竟然拔不出來,最後還是靠一個叫「夏無且」的御醫拿著藥袋扔人,這才給秦始皇拔劍的餘裕,一劍斬斷了荊軻的左腿。之後眾武士慌張而上,亂刀將荊軻斬為肉泥。 

荊軻的故事結束了,被我描寫得像是一場鬧劇,那麼依據我的觀察,太史公到底要表達什麼呢?我想,他並不是要紀念一位「自殺炸彈客」,也非歌頌「神風特攻隊」。太史公要述說的故事,壓根兒不是「反抗暴秦」這檔事,他的全文重點,僅僅是在描繪一個人----流浪者荊軻----因為太史公筆下的荊軻,就是他自己。 

刺秦註定要失敗,因為計畫本身就不可行。可說也奇怪,難道就沒人知道任務必以失敗收場麼?當然有人知道,至少田光知道,可是他不敢說,他只能用自殺來滅自己的口。荊軻也知道,但他有口難言,只能硬著頭皮走到最後。 

這是一場錯誤的聖戰,導致錯誤的犧牲。殺死荊軻的,不單是秦始皇的劍,田光、燕太子丹、乃至於易水送別的君臣百姓,甚且是後代歌頌荊軻的騷人墨客,他們都是整件事的幫兇。這些人沒口子的反抗暴秦、把為國為民的口號叫上了天,自己卻惜命如金,早早躲到大後方,反而把一個腦袋最清醒的人送上了斷頭台,這使得荊軻不再是一個烈士,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政治受難者」。 

政治受難者,太史公自己就是個政治受難者,他筆下的李廣、李陵、伍子胥、韓信、甚至後世的岳飛、彭德懷,這些數之不盡的中國英雄,他們與穆斯林的烈士相同,全都以身殉道了,可比起那些迷信於政治口號的烈士們,中國的英雄更加可憐,睿智的他們,死前俱都靈台清明,他們心裡很清楚,其實自己不過是這個瘋狂世局裡的一個祭品罷了。 

荊軻臨死之前,太史公用了傳神的四個字描述他的表情:「倚柱而笑」,很難想像荊軻為何發笑,倘若是「士為知己者死」,他沒完成人家的付託,該學豫讓大哭才是。若是「為天下人而死」,他更該說些為國為民的大道理,好比什麼「以後你要善待老百姓」之類的屁話,可他居然只顧著笑,並撂下一句話:「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為這是太史公最後的伏筆,翻成白話是「聽好了,贏政,你親爹之所以宰不掉你,是因為要抓活的,燕太子丹還等著要找你簽約啊!哈哈!哈哈!」兩千年後,我一直心存懷疑,假仁假義的燕太子丹哪會想生擒贏政?燕太子丹最愛說場面話,否則他為何要刻意打造一柄劇毒匕首?那麼,聰明如荊軻,怎會不懂人家的本意呢?他明明有機會成功,卻為何會失敗呢?莫非……荊軻根本是故意的,他本有機會殺死秦始皇……只是……只是事到臨頭之際,他突然不想幹了?(拒絕下手) 

「哈哈!哈哈!燕太子丹還等著找你簽約啊!」 

哈哈!哈哈!彷彿聽到荊軻的狂笑、太史公的莞爾,我也忍不住流下淚水,原來這就是咱們中國人眼中的英雄,什麼打倒暴君、什麼一統天下,哪怕政治口號叫得震天價響,荊軻都沒有迷失。他一不為國、二不為民、三不為安拉四不為上帝,他全然明白自己在幹些什麼 -------在這個讓天下人為之瘋狂的政治擂台裡,他始終都是自己意志的主人,直到死,他都沒有成為誰的棋子-----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光榮地結束自己的一生。 

政治受難者、歷史受難者,當太史公寫下荊軻之後,中國人的心裡也起了微妙的變化。我們所崇拜的英雄,再也不是位居上位的光輝騎士,也非殉道而死的慷慨烈士。中國人所悲憫同情的英雄,他們的敵人既非異族、也非異教徒-----至今我們仍會看到-----在那響徹雲霄的瘋狂政治口號裡,偊偊獨行的孤寂身影。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28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986
  • 日志数: 5
  • 建立时间: 2009-04-23
  • 更新时间: 2009-05-3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