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播电视剧看中产阶级的成长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1-01 00:14:49

查看( 156 ) / 评论( 34 )

         一、如今打开电视,依然是革命战争故事当家,其它则是武侠、奇幻、古装、卡通等等,好像一个民族的头脑飘在别处。稍具当下感的,就剩下新闻、广告和综艺节目了。前些年,影视中的现实生活内容,还可以由韩剧担当一部分。经过近来的政策性收缩,韩剧几乎销声匿迹。否则再过若干年,中国的少男少女和大爷大妈们,该扪着胸口唱我的韩国心了。这种情形下,间或出现几部反映本土现实生活的剧目,便十分显眼。
    今年陆续热播的电视剧有--《老大的幸福》、《杜拉拉升职记》、《手机》、《我是业主》、《婚姻保卫战》等。令人诧异的是,与以往的百姓戏不同,这几部戏几乎全是表现新兴中产阶级的。强调"新兴"这个概念,是为了同知识分子戏相区别。尽管中产阶级主要由知识分子构成,但按照传统理论,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是要由头脑中的意识形态来决定身份归属的。
    新兴中产阶级则不然,它是一个有着明确属性的阶级实体,是名副其实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越发展,这个阶级就越庞大,相应地,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规模就越小。无须在理论上纠缠,看一看世界现状,问一问工人和农民兄弟姐妹,谁愿意在家乡种地?谁愿意做一辈子蓝领?毫无疑问都想往中产阶级行列里挤,只不过机会不足而已。
    06年的时候,官方的预测是,202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将达到4亿。去年,一些学者乐观地估计,现在就已经超过4亿。从这几部电视剧来看,均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说明电视台、广告投资方、制片公司、编剧、导演等等,从各自的角度和经验出发,作出的判断是比较一致的。这类剧目的收视群体,已经完全可以期待、可以依托。"广大工农兵喜闻乐见"虽未过时,广大中产阶级喜闻乐见却也正当时了。
    电视剧并不等同于社会现实,但经过利益相关方的悉心修正,出入也就不大了。何况任何大众产品,都可以看作是供求双方约定的产物。所以,当其它文本尚不能提供完整资讯时,以这些电视剧为参照,探讨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状况,应当是可行的。
   

    二、《婚姻保卫战》与其说谈的是婚姻,不如说谈的是两性权利的制衡。在工业化以前的历史中,包括工业化,体力强悍的男性,是生产行为的主要担当者。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由男性说了算,伦理纲常也是围绕这个框架编织的。
    社会主义革命试图人为改变男尊女卑的地位,鼓励妇女就业,反抗男权统治。以奋力干重活的方式,同向来干重活的男性分庭抗礼。废除上层标榜的贤淑和下层要求的柔顺,培养出亿万"敢想敢说敢干"的"社会主义小辣椒"(匈牙利语)。中国社会所继承的,恐怕更多地是后一种精神遗产。
    当服务业以"狂飙突进"的态势成为产业主体,体力不再有优势可言。相反,稳定、细致、灵巧、亲和力等更多地属于女性的特点,成为发展的保障。产业链越延长,各环节之间的连接越至关重要,而这些环节显然不是靠肌肉来连接的。尽管在中国,服务业崛起时间尚短,但与发达国家一样,女性的收入和影响力逐渐赶上或超过男性,已成为普遍趋势。《婚姻保卫战》呈现的,正是这一趋势为中产阶级家庭带来的冲击。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格局,被女强人们玩魔方一般翻转过来,而且是以不留情面的革命方式,令心理准备不足的大男人们十分受伤。弱势状态下自我捍卫的"妇联",戏剧性地蜕变为"夫联"。凡是男性放下架子,甘心辅佐的,家庭就稳定和谐;凡是男性不服气,像旧时代的妇女一样争取就业、与女性一较短长的,家中就战争不断,面临破裂的危险。
   所谓婚姻保卫战,其实并非保卫,而是寻找。即中国社会突然出现的一个庞大阶级,在陌生的历史平台上,茫然寻找自己的情感方式、精神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于文化上和人性上的强行断乳,这个新兴阶级是先天不足的。红色年代"敢想敢说敢干"的戾气与青春小资的矫饰和自恋,填充着那些衣着光鲜的身体。一个命定的文化建设阶级,却热衷以反文化的插科打诨来消解自身价值。大量书面语的介入,也显露出这个阶级的"夹生"性。对于新的历史角色,还处于猜测的和词语亢奋的阶段,还没有透熟地"化为体验"。
   

    三、《杜拉拉升职记》详细演绎了杜拉拉从小资到中产阶级的嬗变过程。她拥有小资宝贝的全部可爱之处。但公司内外的一系列事件,却与她的理念无情地顶撞。在顺应职场和保持本色之间,她痛苦挣扎。由于得到职场高手的点拨、推助和情感呵护,她得以在不过分扭曲的状态下,侥幸地迈向职场高层。
    促成杜拉拉升职的,还有那位最高决断者,即那位蓝眼睛总裁。他来自那个经历了两个多世纪发育,处于完成形态的中产阶级行列,既老奸巨猾又不失原则和素养。对于后发展国家的中产阶级学生,他既是导师,也是裁判。尽管这些学生身上,携带着农业社会的种种陋习--浮躁浅薄、怠惰粗疏、贪渎舞弊、内斗不已等等,他处理得宽严有度,入情入理。
    有趣的是,这部颇似职场教科书的戏,从侧面提供了一个微观的"新权威主义"版本。就公司而言,没有绝对的权威就不可能有对内的协调和对外的竞争力。但这个权威是怎样形成的呢?无外乎以下几种途径:1、以国家机器为后盾的行政指派;2、以家族为背景的血亲继承;3、以股份比例为基础的资本掌控;4、以种族和文化为依据的监管特权。《杜拉拉升职记》显然属于后一种。
    试想,如果那个最高职位也是可角逐的,公司内部的争斗无疑会更激烈,波及也更广。杜拉拉的升职,便取决于她所从属的那个帮派的实力,以及她在帮派中的位置,"不在于他是否有能力,而在于他是谁的人。"这是中国人太清楚的潜规则。而权威的既定性,犹如一层不可逾越的"玻璃天花板",大大缩小了竞争的范围,避免了公司的过度动荡。
    新权威的要义,在于权威的新的程度。所谓新,就是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效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标。以权威来保障新、强化新,效益就是可实现的。把权威本身看作目标,不惜牺牲效益。新权威就会退化为旧权威,最终被市场淘汰。
    不管新权威采取的是哪种形式,只能由效益来判定优劣。即使行政指派,选对了人也会大放异彩。但从普遍的效果看,行政指派是最差的,否则那个行政指派的时代不会结束。血亲继承或许稍优,却也带有旧权威的痕迹。如果杜拉拉进的是全民企业或家族企业,升职的机会就小得多。


    四、《我是业主》是一部细节讲究,性格鲜明的优秀剧目。埋藏在其中的主线,是两种管理思维的对比。以陈经理为代表的旧管理思维,既要保住位子,又力图将管理成本最小化,自然采用糊弄、拖延和吓唬的手法;以林冬梅为代表的新管理思维,勤谨热忱、忍辱负重,同时不乏智慧和机谋,看上去却几乎沦为仆从。
    毫无疑问,所有的业主都倾向于选择林经理这样的管理者,所有的管理者都倾向于像陈经理那样来做,这符合动物趋利的本能。虽然管理者人数比被管理者少得多,但历史上,从来都是管理者肆意而为,被管理者只能屈从。被管理者发动的暴力革命成功了,涌现出的新管理者,仍是千千万万的陈经理而不是林经理。是什么扭转了这种局面?
    看,该剧一上来就是业主买房,而不是单位分房。如果分房,那些忤逆管理者意志的人,肯定是得不到房的。资产的私有化,使人们摆脱了对管理者的人身依附,并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变成对等的契约关系。我付款,你给我房;我交物业费,你为我提供服务。你服务不到位,我拒交物业费,你就没饭吃。物竞天择,林经理是被时势逼出来的。
    当我们感叹商品经济导致两极分化、世风日下、文化沦落时,往往忽略了它对官本位的决定性的侵蚀作用。三十年前,连售货员都要摆出一副官的嘴脸,嫌顾客搅扰了清净。如今,官员们也学着作出服务员的笑脸,向被管理者邀宠了。从中世纪的"神赋人权",到近代思想家倡导的"天赋人权",都没能使普通人获得真正的权利。近现代大众的解放,实际上是"商赋人权"的结果。《我是业主》细致地演绎了这个过程。以典型的中产阶级人物方律师为代表的被管理者们,依据法律和对自身权利的不懈坚持,使这个过程有惊无险地展现出来。"我是业主"的潜在含义,也许就是"我是公民"或"我是纳税人"。


    五、电视剧版《手机》虽是对电影版《手机》的扩写,却没有像电影那样,在大城市再次引发"猜疑热"。这可能因为,从电影版到电视剧版的五年当中,正好经历过一场"国学热"。人们在唯利是图的商品经济挤压下,开始追寻传统伦理价值和精神安慰。质疑的触角很自然地从身边的人,伸向广大的社会空间。
    电视版《手机》沿袭着电影版对城市文明和商品经济关系的不信任,对中产阶级特别是文化领域的中产阶级的嫌恶和批判。为深入发掘这个话题,两个人物的戏被异乎寻常地加重了。一个是主人公严守一的奶奶,另一个是他的哥哥严守礼。
    奶奶仿佛是传统文化的化身,具有天然的和纯粹的良知,富温情、明事理,像地热一样把自己的影响投射到每一个主要人物和重大冲突当中,无形中成为这部戏的灵魂。编剧似乎有意以此来反衬现代生活的虚伪、冷酷和悖谬。
   哥哥则如同现代阿Q,永远有良好的胜利意识。如果说,阿Q是躺在地上不怕跌倒,那么,哥哥则像皮球一样,每一次落地都是为了再跳起来。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众多不甘底层卑微,千方百计想混出点模样的活跃分子的影子。但编剧设计这样一个人物,似乎并不是看重他的代表性。他更像是一个搅局者,以生吞活剥的勇气和装疯卖傻的狡黠,来拆解这个貌似进步的时代,将一部分中产阶级文人的脓血挤出来。
    与《我是业主》相比,《手机》更侧重对不成熟的、根基浅薄和丑态百出的中产阶级进行反思。若简单归结为否定中产阶级,未免不准确。但怒其不争是很显然的。


    六、《老大的幸福》播出较早,一路看下来,这几部戏中,它仍属于上乘。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文学性在电视剧中占很大比重。这部戏可以说是文学性最强的,几乎是一部优秀长篇小说的直接视听化。包罗社会生活的广度和丰满的细节,也使其带有史诗的特征。对电视剧来说,文学性表现在较少地运用噱头,始终把焦点对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节逻辑的展开,意识及潜意识的深度,文化象征的涵义,以及无所不在的照应和微妙控制。
    《老大的幸福》讲的是一个父母早亡的家庭,老大含辛茹苦把四个弟妹拉扯大,相继进入中产阶级甚至富豪阶级,他自己却在老家给别人捏脚。弟妹们回老家祭拜父母,才发现老大的窘境,强行把他带回大城市,享受中产阶级幸福生活。但是,过惯纯朴日子的老大,不适应弟妹们的安排,屡屡想返回老家,却因弟妹们依次遇到的重大问题而不得不留下。老大在底层摸爬滚打练就的江湖招数,却成了弟妹们解决问题的法宝。尽管如此,弟妹们仍不同意老大娶他心爱的女人,因为她来自他们脱离不久的底层,还带着一个病孩子,是中产阶级的身份和理智所不能接受的。
    在这部戏中,老大与《手机》中的奶奶有相近之处。身处社会底层,却世外高人一般,成为遭遇困境的中产阶级的拯救者。他们秉持的理念和方法,无外乎传统文化价值和人之常情,即生命和生活本身的智慧,远比"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来得深刻。
    《老大的幸福》有一组十分动人的情节,即"付老大健身养生操",在戏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开头,老大带着公园里的闲人来做,一派喜剧气氛;第二次是在现代化办公室,老大带着员工来做,很有荒诞剧的意味;第三次是老大心爱的女人被弟妹们暗中赶走,他在马路上溜达到天黑,苦闷抑郁之极,做起养生操,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养生操的三次运用,串联起整个剧目,完成主题的深邃铺垫和点化,像一条绳子将石头抡了起来。


    七、纵观去年的这几部戏,每一部结尾都有些类似,概括起来就是"退"——退思、退让或退隐。并非编剧们构思雷同,而是中产阶级殊途同归。在第一波的刚性进取中,触到了外部扩张和内心良知的双重底限,整体地进入"震荡整理"状态。
    年轻的中产阶级,更多地是伴随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和动荡成长起来的,履历中不乏"原罪"的劣迹。当产业常规发展的阶段到来,旧的手法就行不通了。
    观众看到,极尽能事的"坏人"开始忏悔,说对不起;互相误会的好人尽释前嫌,相关人等各得其所,协同方式随之改变。道德突然从书面落下,在地上生根。它不仅是面对良知的自我慰藉,也开始成为基本生存的前提。因为,没有人愿意同不守承诺、惯于作弊、品行不端的人合作,高速分化滋长和密集交织的服务业,在创造利益供求的同时,也创造着道德供求。趋利本能破天荒地将人们引向善,引向"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 这是戏剧的收尾,也是历史的告一段落。
    曾有经济学家痛心地指出,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从产出端到市场终端,百分之九十的收入都被别人拿走了。那百分之九十,恰恰是服务业的领地,是中产阶级的生存空间。说明貌似庞大的中国中产阶级,是相当孱弱和低效的。尽管演绎了这么多喜怒哀乐,这么多艰难苦恨,仍需要放开眼量,尽快成长。而人们对中产阶级的希望,也不仅是提高那一点产业份额。整合东西方文化,在品质和效率上作出表率,将是更高的挑战。我们一起来期待更加精彩和更加伟大的剧目上演!

[ 本帖最后由 老周 于 2010-12-31 14:09 编辑 ]


TAG: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01:05:57
社会主义革命试图人为改变男尊女卑的地位,鼓励妇女就业,反抗男权统治。以奋力干重活的方式,同向来干重活的男性分庭抗礼。废除上层标榜的贤淑和下层要求的柔顺,培养出亿万"敢想敢说敢干"的"社会主义小辣椒"(匈牙利语)。

-------------

是啊 !真是哭笑不得 。

女性的异化 ,一方面是工业化带来的, 一方面就是毛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从小植入的,,,,,,,,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11-1-3 01:25 编辑 ]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01:06:49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格局,被女强人们玩魔方一般翻转过来,而且是以不留情面的革命方式,令心理准备不足的大男人们十分受伤。弱势状态下自我捍卫的"妇联",戏剧性地蜕变为"夫联"。凡是男性放下架子,甘心辅佐的,家庭就稳定和谐;凡是男性不服气,像旧时代的妇女一样争取就业、与女性一较短长的,家中就战争不断,面临破裂的危险。
----------------

绝了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1-03 01:17:29
呵呵,还是男女问题更引人注目一些,日常生活逃不掉。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01:20:08
当我们感叹商品经济导致两极分化、世风日下、文化沦落时,往往忽略了它对官本位的决定性的侵蚀作用。三十年前,连售货员都要摆出一副官的嘴脸,嫌顾客搅扰了清净。如今,官员们也学着作出服务员的笑脸,向被管理者邀宠了。从中世纪的"神赋人权",到近代思想家倡导的"天赋人权",都没能使普通人获得真正的权利。近现代大众的解放,实际上是"商赋人权"的结果。《我是业主》细致地演绎了这个过程。以典型的中产阶级人物方律师为代表的被管理者们,依据法律和对自身权利的不懈坚持,使这个过程有惊无险地展现出来。"我是业主"的潜在含义,也许就是"我是公民"或"我是纳税人"。
-------------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珠海,“我是业主”早已经是习以为常的购房者心理。不过,能够给予业主的权益享受和价值尊严还只是浅层的。不错,“物业管理公司”现在都称呼自己是“物业管理服务公司”,但是,当业主大的权益方面和物业公司产生矛盾的时候,非常明显地,业主会感觉到,我们作为个体,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链:物业公司--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开发商--政府盘根错节的后台资源。物业公司的笑脸面具后边,是青面獠牙的大型食肉兽。作为曾经的业主委员会筹备发起人,我深有体会。

所以,除非业主满足于保安的一个敬礼的动作,他是不会获得什么真正的人的尊严感的。


个见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11-1-14 15:17 编辑 ]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01:23:44
此文言之有物 !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1-03 01:25:51
回复 5# 的帖子
所以,要持续深入地私有化,建立普遍的契约关系,这是公民社会的基础。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01:32:09
回复 7# 的帖子
言之有理。


但是很艰难很漫长。中国这样的一种社会体制,主体文化太强大太发达而且无孔不入,最糟糕的是,这种无孔不入的体制文化是和你说的“公民社会”格格不入的! 老百姓又不想用疾风暴雨式的“革命“结束自己才喘息几年的平安小日子,那就只有用时间换空间。

我们每个有一点觉悟和人文情怀的人,无非是在用自己此生带着几乎绝望的努力,一点一滴地,为后代积攒一点公民社会的基础和希望。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11-1-3 01:34 编辑 ]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01:40:41
《老大的幸福》讲的是一个父母早亡的家庭,老大含辛茹苦把四个弟妹拉扯大,相继进入中产阶级甚至富豪阶级,他自己却在老家给别人捏脚。弟妹们回老家祭拜父母,才发现老大的窘境,强行把他带回大城市,享受中产阶级幸福生活。但是,过惯纯朴日子的老大,不适应弟妹们的安排,屡屡想返回老家,却因弟妹们依次遇到的重大问题而不得不留下。老大在底层摸爬滚打练就的江湖招数,却成了弟妹们解决问题的法宝。尽管如此,弟妹们仍不同意老大娶他心爱的女人,因为她来自他们脱离不久的底层,还带着一个病孩子,是中产阶级的身份和理智所不能接受的。
--------------

呵呵  这种所谓的“中产阶级” ,只有中国才有。

想当初,俄罗斯刚刚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时候,那些乡绅和暴发户们,最为荣耀的是挤入城市贵族的家庭聚会和文化沙龙附庸风雅一番。而在中国,同样是农村家庭背景出来的暴发户们,炫耀的只是汽车的外国品牌。同样是新兴的“中产阶级”,追求的格调和内容是很不一样的。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1-03 01:49:20
回复 8# 的帖子
别把积极的努力看得太干净太纯粹就是了,在商品经济规则下,大家很自私甚至很龌龊地为自己奋斗,不知不觉就把旧世界消磨掉了。就像当年共党打天下,利用的不过是“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民欲望,跟什么社会主义毫不沾边。现在中产阶级不过是想有钱、有身份,和当初农民的欲望没多大不同,只不过要求高了一点。这是改变世界的社会物质能量,比少数几个知识分子的符号呼吁作用大多了。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01:57:36
回复 10# 的帖子
从您的这个角度讲也有道理,“不知不觉就把旧世界消磨掉了”是“改变世界的社会物质能量”

不过旧世界消磨掉以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呢?天晓得。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个强大的“物质能量”从体制的内外夹击,已经摧毁了整个道德体系的诚信根基,“礼崩乐坏”似乎都可以用在当下了。

晚安 明天再聊。此文揭示的社会文化内涵很丰富,一时半会儿讲不完的,呵呵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1-03 02:00:22
回复 9# 的帖子
中国中产阶级的浅薄是有目共睹的,不论到哪都是议论房子、车子、票子、牌子、位子,再加上身子,都是物质,中产阶级横流也就是物欲横流。但就是这股洪流,把旧政治架空,让形形色色的政客不再拿旧政治当回事,卷入到中产阶级的逐利行列中来,从官本位到金本位虽然很无耻,但真正起到了瓦解旧政治的作用。
丸子发布于2011-01-03 11:29:14
不看电视已经很多年的人也来说几句。

你们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在当代的条件下很难实现。
中国有多少家庭的男人能靠自己一个人的收入就养活全家?
特别是80后的房奴,两个人的收入供房都很困难,遑论一人。
当然那些做生意发达的,可以不让老婆出去工作,但是这类人,
往往又不会喜欢家里的烧饭婆,在外面另开小灶。此事古难全!

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方式,只能是部分家庭的选择,不具有社会模型意义。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11:37:22
回复 12# 的帖子
官本位金本位虽然很无耻,但真正起到了瓦解旧政治的作用。
------------


我承认你说的是部分客观事实。。

我理解它们的过渡不过是一种腐朽被一种贪欲与无耻替代,从文化先进性上都说好不到哪里去,一百步和五十步的关系。其实官本位在中国从来没有退场,反而和金本位紧紧勾结,一个后台一个前台罢了。

  再说“金本位”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和水平的。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欧美的金本位和目前中国的金本位有什么异同点就知道了。



除了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其实你上边所列的电视剧,我一个也没有看过,照理没有什么发言权的。

重在交流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11-1-3 12:40 编辑 ]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12:34:43
现在是处于最肮脏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欧美和俄罗斯,同样是这个阶段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和伟大的文学家,在中国,没有!这个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李飞骏说的没有说:中国,没有索尔仁尼琴

http://www.tudou.com/v/CLJK3RgmhLo/&rpid=38201107/v.swf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11-1-4 23:49 编辑 ]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12:44:41
最后,老周, 我还是坚持认为, 中国还没有真正的“中产阶级”(这个舶来词汇在欧美是有其具体所指的定义的,我们中国是拿来旧瓶装新酒了,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一码事),只有“中等以上收入的阶层

这个阶层的文化属性、理想诉求、价值归属等实在是太宽泛了,,,,,


个见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11-1-3 12:56 编辑 ]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1-03 13:18:11
“文化属性、理想诉求、价值归属”,你这又等于用意识形态来决定身份归属了,同以前对知识分子地要求是一回事。
中产阶级从劳动属性来说,是非体力劳动;从产业归属来说,主要集中在非物质生产部门,另外才是意识形态。
用单一的意识形态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中产阶级确实内涵模糊。一少部分追逐攀比富豪,还有一部分把自己当做农民阶级或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因为从那个阶层出来不久,骨子里的东西还没有改变。或者认为一改变就忘本了,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不敢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所以说新兴中产阶级是夹生的,只有肉身而没有灵魂。但不等于中产阶级不存在。有些富豪阶级的人士,意识形态却是农民阶级的,并不能说他因此就不属于富豪阶级而属于农民阶级。这是一个道理。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13:27:56
要不我们妥协一下?

你不用“收入水平”定义, 我不用“价值观”定义,改用“收入水平"加“价值观”复合定义如何?

那,,,,得出来的结果我觉得是:“一小撮”+“一小撮”+N个“一小撮”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11-1-3 13:40 编辑 ]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13:40:27
为了论说的方便,就当中国有个“中产阶级”吧!------中国式的中产阶级。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1-01-03 13:46:06
回复 13# 的帖子
丸子看来是八零后。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1-01-03 15:29:25
一、如今打开电视,依然是革命战争故事当家

--------------

哈哈哈。给☭扬威,给老百姓解气或解闷,放抗日题材的是给先人和国民出气。在这样的共同语境下企图产生一种凝聚力,不过确实收有一定效果。

为什么宣扬“中日永不再战 、世界和平”的中国,极少拍摄中日老百姓发展友好情谊的影片?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11-1-3 15:35 编辑 ]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5-02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24419
  • 日志数: 258
  • 建立时间: 2008-12-25
  • 更新时间: 2017-01-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