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在时政中的审美原则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22 17:11:10

查看( 123 ) / 评论( 13 )

(2008年7月)



一、
        5月19日下午,我去参加一个聚会,几个人在不同地点经历了降旗、鸣笛和默哀的3分钟,交流起来十分感慨。一个艺术家说,当时浮现在头脑中的一个词是,"人类的魅力",大家都觉得很贴切。
        当时我在长安街,有意想见识一下壮观的场面。略感吃惊的是,所有的路口都亮起红灯,这好像不在规定的内容里,也许是交警自作主张,后来从电视中看到,有的地方红绿灯还是照常变换的,我倒觉得这红灯亮得很精彩,虽然对人们的行走暂时有一些妨碍。
        长安街上的大喇叭,过去经常播放革命歌曲,改革后就喑哑了,一度宣布过戒严令,这时却响起防空警报,似乎多年的沉寂只为鸣叫这一下。司机有的在车里鸣笛,有的虔诚地下车伫立。行人则全部是伫立的,面朝什么方向的都有,保持着生活嘎然而止的状态。
        我手里拎着相机,本想拍照的,奇怪的是,胳膊怎么也举不起来,似乎只要一举起来,就会从这个仪式中跳出去,就是一种不敬或亵渎。等我下决心在最后瞬间留下见证,人和车却一下子动起来,没什么可拍的了,只好写几句诗作为补偿。
        两个月过去了,人们相继对捐款摊派、道德围剿、英模巡讲团以及各种跟风造势的社会活动表示反感,却对国丧日那天的安排鲜有异议,这是为什么呢?
        按说,捐款摊派、道德围剿、英模巡讲团等,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不好,都是在援助灾民,都是在张扬美德,应该是无可指摘的。大家反感的,主要是那种强制的方式。但鸣笛、伫立默哀、停止娱乐活动等,不也是强制的吗?
        当然,国丧体现的是国家对普通公民生命和权利的尊重,意义深远。但捐助灾区不也是对普通公民生命和权利的尊重吗?何况尊重的不仅是抽象权利,而是灾民迫切需要的具体权利。
        这样一来,在逻辑上就出现了问题。都是由政府倡导,由公众响应,都带有一定的强制色彩,为什么在否认这种强制时,却认可另一种强制呢?
        细究一下,会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人们反感的绝不是友爱、美德和英雄品格,也不完全是强制。人们反感的只是重复和造作!
        试想,如果国丧那三天,每天都默哀三分钟,可能我第二天就会有勇气拍照,第三天就会有兴趣拍那些漫不经心四处打量的人,感到乏味忍不住打哈欠的人,情绪焦躁频频看表的人。
        并非在随后的两天里,公民的生命权利变得不重要了,而是人们对这个仪式失去美感,再也无法唤起最初的激动与虔诚。这同第一次捐款人们很踊跃,反复摊派就开始厌烦抵触是一个道理。

   
二、
        在时政领域,人们所运用的价值标准,通常是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理性、客观、开明、清廉等等,抨击的则是那些反义词,或反义词指示的内容。但是在反义词里,重复和造作是排不上号的,那本来就不属于时政标准。
        然而,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重复和造作却是最要不得的。当一个作家或艺术家开始重复自己,就意味着创造才能衰竭。当他去重复别人,也就是模仿或抄袭,就不仅是才能衰竭,连品格也出现了问题。造作则是主旨贫弱、手法过度亢奋的一种病态现象,在习作者中是常见的。
        从审美主体来说,一个艺术品不论多么出色,多看几遍也就那么回事了。心理学曾检测人们对美女的反应,盯着看15分钟,兴奋度就会锐减,注意力也会涣散。若想继续吸引眼球,就要凭内在的素养,也就是要对自己这个艺术品进行再创作。像天桥把势一样吆喝美丽,顶多引起人们注意,却不能提升和延续美丽。
        既然重复和造作是艺术的禁忌,是一种审美原则,为什么会引申到时政领域中来呢?人们为什么要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来对待时政事物呢?这是人类的共通现象还是中国人特有的习性呢?
        在人类社会中,以审美态度来对待时政事物应该是比较普遍的,但中国人犹甚。在真、善、美三大顶级价值中,善涉及族群基本生存,一般是优先强调的。其它两项即科学和艺术,中国文化显然更偏重后者。
        这可能与中国文字及古汉语的结构有关,象形的和会意的系统,无疑更接近艺术而不是接近科学。只要头脑醒着,语言就像基因一样规定着人的精神空间,亦即每分每秒都在象形和意会。历代帝王和士大夫,多为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和有科学嗜好的极其罕见。科举制度也以诗文作为登堂入室的门槛。
        居统治地位的儒学,用当代的眼光来看,更像是一门行为艺术,通过对行为的精雕细琢来追求人格美感。由于艺术品与艺术手段通常是分离的,儒生的人格也便是分离的,即作为艺术品的人格和作为艺术手段的人格。伪善的说法不过是用伦理标准评判艺术实践的观念错位。这一从现实生活到意识形态的示范效应和激励机制,势必对民间产生深刻影响,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趋向。
        一次在儿童游乐场,遇到一个心理测试项目,儿童和成人都适用。通过发质、手纹、眼耳距离等,判断人的智力水平、性格倾向和潜在才能。出于好奇,我先后带了几个人去试,都觉得比较准。于是与该项目专利获得者闲谈,他披露的一个数字令我大吃一惊。他说,从他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中国人适合从事文艺的占80%,适合从事科技的只占20%。
        如果这项统计成立,文艺在中国历史上的主导地位就不奇怪了,这不仅是自上而下的示范和激励,同时也是由下而上的酝酿与生发。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时政事物,便是这八成人的天性使然。

   
三、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时政事物,不仅是反感重复和造作,也体现在看待历史和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当中。
        比如文革惨剧,各种冤案涉及人口达一亿一千万。但改革没几年,就开始流行"红太阳热",与歌声并行的殴打、杀戮、凌辱等情景还历历在目,人们那么快就完成对罪恶的谅解和升华。虽然理性要求人们铭记和反省,情感却要求人们愉悦。
        比如对领袖的评判,尽管一味地任性胡来,导致千万人丧生,却因其才情卓著,至今受到人们尊崇。所谓社会真理,是完全可以用施暴者的性格魅力来冲抵的。这是因为,按照审美的原则,一个奇幻的魔王,也要胜过一亿个庸人。
       在历来的时政议论中,艺术态度都有压倒科学态度的倾向,概念含混,情绪紊乱,不关心实际操作,只图一吐为快,话题争辩几十年无进展。哗众取宠永远比讲道理受欢迎,因为后者沉闷而前者有活跃的艺术气氛。中国历史上一些科技发明,只当作艺术游戏,玩一玩就扔掉了。时隔数百年重新发明,玩一玩又扔掉了。与此如出一辙。
        既然中国人如此耽于文艺心态,社会管理者理应有所顾虑。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之小和之鲜,也许就是文艺心态的敏感与鲜活。遗憾的是,如此广泛的文艺心态,却遭遇漫长的简陋管制。一旦松懈,又顿生麻烦,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既然民主是世界潮流,民心就应当是民主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民主实践的基本参照。对于讲究规矩和服从的德意志民族来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可能变成真理。而对于感性的和率性的中华民族来说,真理重复三遍就可能变成谎言。因为重复会冲淡美感,而不美的东西往往就是不智慧、不正确的。禅宗便是中国文化最典型的产物,以宗教之名,行哲学之实,享审美之乐。除心性的愉悦外,什么也不坚持。
        如果说,德意志人的内心厚重整齐,像砖,可以建大厦。中国人则像芦苇,脆弱、柔和,内心纤尘不染,有一种反组织、反外在侵扰的洁癖。虽不能建大厦,却可以结茅庐,结妩媚的原野。
        就本质而言,中国人或中华文化,似乎更适宜后工业生存。散淡的、简约的、怡情的、养生的。过于强硬的工业纪律、社会组织、资本规范、市场制约等,都使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显得不适应,无论激进者、反动者、顺遂者,都呈现一种歇斯底里的状态。但这个大工业、大资本、大市场、大组织的时代,又是跳不过去的,各种各样的不美和不快,将有的受呢。


TAG:

杨典的个人空间 杨典 发布于2009-12-04 16:15:58
“比如对领袖的评判,尽管一味地任性胡来,导致千万人丧生,却因其才情卓著,至今受到人们尊崇。所谓社会真理,是完全可以用施暴者的性格魅力来冲抵的。这是因为,按照审美的原则,一个奇幻的魔王,也要胜过一亿个庸人。”

老周好文!
杨典的个人空间 杨典 发布于2009-12-04 16:16:38
尤其是最后的总结,十分中肯,到位。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09-12-05 00:54:25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时政事物,不仅是反感重复和造作,也体现在看待历史和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当中。
----------------

好文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09-12-05 00:56:35
如果说,德意志人的内心厚重整齐,像砖,可以建大厦。中国人则像芦苇,脆弱、柔和,内心纤尘不然,有一种反组织、反外在侵扰的洁癖。虽不能建大厦,却可以结茅庐,结妩媚的原野。
    就本质而言,中国人或中华文化,似乎更适宜后工业生存。散淡的、简约的、怡情的、养生的。过于强硬的工业纪律、社会组织、资本规范、市场制约等,都使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显得不适应,无论激进者、反动者、顺遂者,都呈现一种歇斯底里状态。但这个大工业、大资本、大市场、大组织的时代,又是跳不过去的,各种各样的不美和不快,将有的受呢。

-------------

老兄的单向度思维 呵呵

结庐在人境的毕竟少数,大部分是墙头草,逆来顺受,不然,2000年文化早被灭了!

个见 问好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09-12-05 04:56:51
回复 2# 的帖子
有点像演戏,台上发疯,台下欣赏并跟着起哄。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09-12-05 05:01:33
回复 5# 的帖子
不是墙头草,是原野。壮观,却温和自在,各享其乐,便于践踏。
拉奥孔 言熵 发布于2009-12-05 10:39:08
  周老 好文采好见地  这个审美情趣的东西的确是无处不在啊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09-12-05 12:46:15
散淡的、简约的、怡情的、养生的

------------
其实呢 ,这正是“内心厚重整齐,像砖,可以建大厦”的德意志人、法国人、奥地利人等欧洲人的生活常态之一。恰恰不是中国人。

老周还是有点文明古国的骄傲情结 哈 可以理解,  大国国民的面子嘛总得有地方搁啊


顶一个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09-12-05 12:49:03
但这个大工业、大资本、大市场、大组织的时代,又是跳不过去的,各种各样的不美和不快,将有的受呢。
-----------------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09-12-05 17:33:36
回复 8# 的帖子
中国人更倾向于求善,在求善之余求美,此外便是求利,很少有求真的时候。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09-12-05 17:41:55
回复 9# 的帖子
你说的没错,那些比较适宜工业文明的民族,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时期,所以表现出散淡的、简约的、怡情的、养生的文化特征。中国的文化虽然适宜后工业,却远远达不到那个时期,正在从懒散的前工业向高度组织和强制的工业化迁移,中国的大部分人口仍是小农,西方大部分人口是中产白领,整整差着两个时代呢。
楚雨的个人空间 楚雨 发布于2009-12-06 08:23:08
楚雨
精彩!偶也来学习。问候老周!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09-12-06 15:16:52

QUOTE:

原帖由 老周 于 2009-12-5 17:41 发表 你说的没错,那些比较适宜工业文明的民族,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时期,所以表现出散淡的、简约的、怡情的、养生的文化特征。中国的文化虽然适宜后工业,却远远达不到那个时期,正在从懒散的前工业向高度组织和强制的工业 ...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4-2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24417
  • 日志数: 258
  • 建立时间: 2008-12-25
  • 更新时间: 2017-01-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