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五七干校〖畸形年代系列〗
陈向阳

娱乐生活

每隔一两个星期我们就去信阳市玩一次,搭车去。干校有十几部卡车,天天跑来跑去,但没有任务拉人去信阳玩。所以我们能否去的成,先看有没有车去信阳,再看司机高不高兴。如果去车队问,肯定碰一鼻子灰。全干校最上等的人就是司机,第一,他们是工人,领导阶级。第二,他们是工作人员,决不像五七战士到干校是改造思想来的。第三,他们掌握着汽车,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想去哪去哪,但至少可以决定车什么时候坏,出不了车。如果硬让出车就肯定坏在半路,请搭车的人走路。所以五七战士见了司机全都点头哈腰,师傅长师傅短,时不时递上一支烟。我们小孩从不递烟,所以司机对我们理都不理。我们就去食堂问。食堂的大师傅和司机的关系最好。食堂的米面油盐煤肉菜都是司机拉来的。每逢食堂吃肉,大师傅也有责任通知司机。司机们千方百计调整工作时间,以避免耽误吃肉。我们吃肉是一人一勺黄心菜加一勺肉,司机们却不吃黄心菜光吃肉,爱吃几勺吃几勺。别管哪个食堂吃肉,司机们都知道,哪怕十里地外的四连食堂吃肉,司机也不怕,开上车就去。如果一个食堂来上七八个司机,有时再加上几个修车的,每个五七战士就要少吃好几块肉。后来各食堂悄悄联络,要吃肉同一天吃,以分散压力。

不管怎样,哪天有车去信阳,食堂大师傅们都知道,而且不保密,谁都告诉。于是司机要走的时候往往发现车边已围了一大圈人,性急的如我们小孩已经爬上去占据了最好位置。司机一般是一脸的不高兴,可也没办法。去信阳的车常常是空车,带些人也没关系。可带去多少还要带回多少,而且是装满货之后。回来的时候我们就要坐在木头上,砖头上,煤上,家具上。回来的车好搭,我们只要去干校在信阳的转运站,那里的干部千方百计也要让司机把我们捎回干校,不然就只好给我们安排吃住。其实信阳并不好玩,只不过能买到干校小卖部见不到的好吃的。第一好吃的是鸡蛋糕,比北京的都好吃。人家信阳鸡蛋糕的鸡蛋味特足,还常吃到鸡蛋皮,充分证明里面放的是真货。我们一人花不到一块钱半斤粮票就买一大包蛋糕,边逛街边吃,算是午饭。糖也有好几种,最好吃的一种叫猪油糕,广东佛山生产的,方方的,扁扁的,又甜又软,但其实没有一点猪油。到现在也不明白干嘛叫猪油糕,就像冰棍叫香肠一样完全是误导消费者。此外还有罐头,最好的是水果罐头,至少汤很好喝。其它的就完了,比如红烧鹅罐头,不仅没香味,烂糟糟的干脆就不像肉。油焖大头菜更完了,好似烂泥,不光没香味,连咸味都没有,好几毛钱糟蹋了。一到干校,大人孩子的购买力都比在北京时大增。一人一月只交15块钱饭钱,什么房租水电煤气月票之类的全免了。干校就那么个小卖部,有钱也花不出去。衣服更不用买,旧衣服破衣服穿吧,多破都没人嫌破。要穿件新衣服反而浑身不自在。

干校有篮球场,水泥地的,不会一玩一身土。大场子的一头架着木杆子,拉起白布就能放电影,两三个星期就放一次。十里八里之内的老乡全知道,天还没黑就成群结队的来了。三条狗眼见大敌压境使出浑身本领也无济于事,只好缩小防区,退守食堂。影片很有限,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还有几个样板戏转着圈的演。好片子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阿尔巴尼亚的片子如〖创伤〗,还有纪录片,像〖南京长江大桥〗,新闻简报也算好片子。

干校还有宣传队,主力是青年班青年排的,还有青年干部,其中有从专业文工团退下来的,全是俊男倩女,又唱又跳,还有玩乐器的好手。上年纪的五七战士看热闹,而没结婚的年青人则一边看一边暗恋台上的一个两个,感到每场演出都特别浪漫。宣传队最出色的节目有女声独唱,可爱的女歌手一曲‘黄水谣’唱的台下男青年如痴如醉。还有舞蹈‘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毛主席’,跳的好坏不说,男女演员个个漂亮,那配乐在当时也算是很好听的。笛子独奏,手风琴独奏也极受欢迎。还有个宣传队自编自演(?)的小话剧‘一块银元’,虽说内容是忆苦的,让人有点起腻,但演员都很卖力,那配乐是二胡独奏‘江河水’,在样板戏整天狂轰滥炸的年代也算个新鲜调剂。

干校的夜生活还包括游行,那是在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的时候,比如跟美国叫阵的5.20声明,还有咱们的第一颗卫星上天,那是1970年4月25日,提前就通知有重大消息,晚八点全体听广播。没到点呢全干校就按连排班排好了队,大喇叭一传出特大喜讯,立刻一片欢呼‘毛主席万岁!’,然后锣鼓敲起来,接着游行。干校游不开,所以就游到了附近的村子,准备与老乡共享幸福时刻。长长的队伍还没走到,村里的狗们已经把嗓子都喊哑了,惊慌的不知如何是好。村里没电,村民也点不起油灯,天一黑就全体睡觉。听到锣鼓喧天,口号一片,看见手电乱照,慌忙从一间间黑洞洞的房子里跑出来。他们很感激干部们送来了热闹,全咧开嘴傻笑,半天也闹不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

干农活

春天不知不觉到了,田野里变了样。山坡上的冬小麦变的墨绿,长高了一截。低处的水田里长起了紫云英(紫花苜蓿),一片片的挺漂亮,不久就被犁倒在田里当绿肥。开始插秧了,除了青年班的,我们这些孩子居然成了插秧的主力,因为大人们都说‘小孩没腰’。我们,尤其是豆眼那么大的孩子特愤怒:‘谁说没腰?’,一边使劲的挺起肚子来,以显示在同一高度上的腰。大人又解释说小孩不闹腰疼,我们更愤怒:‘谁说的?’我们整天插秧,插的腰酸腿疼,老睡不够觉。大人又说他们都有腰肌劳损,弯一小时的腰还得再用一小时才能把腰重新伸直了。没办法,我们只好从早到晚插秧,没法到处玩了。大人们管拔秧,在秧田里坐在‘秧马’上,像个小板凳,但下边不是四条腿而是块板,人可以坐着在泥巴上滑来滑去。他们拔出秧,捆成捆,有人挑到水田边上然后一捆一捆的扔进田里。这些稍微好玩一点的活都没我们的份,只让我们插秧。插秧倒不算太累,但是蚂蟥太多。蚂蟥咬人不疼不痒,一点没感觉。等它吃饱走了,伤口还不停的流血,招来更多的蚂蟥。蚂蟥像牛皮糖,很有韧性,放在手里搓,它就缩成个团,像个栗子,放在地上它又变长了。每到休息时我们就玩蚂蟥,玩够了再全部处死。踩是踩不死的,切成两截也不行,据说会变成两只。最好的办法是‘翻过来’,拿根小棍顶住一头,用手一撸,蚂蟥就套在了棍上,只是内脏朝外了,疙里疙瘩挺恶心。但小孩,比如豆眼就特爱玩,一定要把每一只抓住的蚂蟥全翻过来,留在田埂上晒。豆眼还提议:他以后就不管别的了,专门负责对付蚂蟥吧,现在就请每个插秧的同志都把抓住的蚂蟥交给他。但大人不同意,说快来插秧。豆眼只好噘着嘴又下到田里。

正当天气越来越热,农活越来越多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说北京70届初中毕业生要分配工作了。不用上山下乡,分配工作!已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全都气的眼睛发绿,包括干校青年班的。眼睛最绿的是青年班里70届的,因为他们失去了回北京分配的资格。不是干校不让走,是北京市不干,说他们已经把户口和人事关系转到了干校,等于上山下乡或参加工作了。而像我这样的,没有进青年班没有转户口的还可以回北京。于是青年班里70届的都恨不能揍我一顿,得尽量躲着他们。当初看他们跟我一边大,都进了青年班,一月挣18块钱,我还挺羡慕,也想参加青年班。我妈倒没意见,可我爸却老让我再想想。我说早想好了,他就一会儿说去他们四机部干校,一会儿又说一机部干校也行,但要等他先过来看看。他来看完又说还是他们那好。再追问,他就说已经替我写了申请,可等来等去老也等不到批准,这一耽误就来了好消息。我深感爸爸的老谋深算,心中很是佩服,但嘴上不说。他也从来不夸我。上小学那会,别管我得多少5分他连一个好字都不说,所以我也不夸他。我们都有怕对方骄傲的意思。终于,1970年6月的一天,我搭了干校的一辆卡车,站在最好的位置,一路吹着暖暖的风,看着路旁的林荫道,洋洋得意的笑眯眯的到了信阳,坐上火车回北京。

剧 变

我一共在干校呆了7个多月,所以老说干校好。呆过时间更长的全都不同意。比较讲理的就说干校最好的时期正好就是我在干校那段。再早呢,是创业阶段,比较艰苦,而我走后干校也就不行了,越来越糟,但决不是因为我走了,而是因为军代表来了。其实,军代表早就到了干校。那时稍微重要一点的单位就要实行军管,由军代表当家作主。一机部五七干校建立不久军代表就来了,但一直不大管事,因为不好意思。军代表们一般都喜欢大权独揽,自以为全国数他们最棒,这是毛主席说的。军人只佩服军人,而且是比他级别高的。机关干部如果从没在军队干过,官再大他们也不往眼里放。可一机部派到干校来的第一任校长是个转业没几年的老军人,军级干部,来干校的军代表呢,最高的才是团级,所以面对军首长不敢放肆。

在我离开干校前后脚,那位老校长也调回了北京。这下军代表们再也按捺不住了,因为他们早就发现了严重问题。第一,干校太腐化了。建了那么多砖瓦房,人家柳河五七干校住什么?‘干打垒’,地窝子!吃的更不像话,每个礼拜都吃肉!看看人家农民都吃什么!还调来那么些汽车、拖拉机,还有推土机、压路机,铺张浪费。居然派汽车跑什么合肥、武汉甚至上海去买吃的买日用品。还修水塔装自来水,还调打井队来打深井吃清水,人家农民祖祖辈辈吃的不就是水塘子里的黄泥水么。这些干部,简直是想把北京的生活搬到干校来。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是让干部到乡下来享福吗?第二,干校简直成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避风港。瞧那些干部,一门心思种地种菜养猪养鸡,上上下下一团和气,斗争精神上哪去了?毛主席让你们到干校来就是种地吗?

于是军代表指挥着打响了两大战役。第一个是插队,让所有五七战士轮换着到周围的村子里去上几个星期个把月,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相当于忆苦教育。据说效果非常好。那些村子远远瞧着,水塘,绿竹,草房,挺有诗意。但是,等走进了房子才知道现实的严酷。屋子里面又黑又空,黑是烟熏的,空是没家具。能有张木头桌子或床就是阔气人家,一般都是泥制家具,泥桌子,泥凳子,泥灶,泥床,或干脆没床,稻草地铺。几乎所有人家都是有窗户没玻璃,窗框上是几根木棍。有的人家连门板都没有,说是1958年大炼钢铁那会捐了,就再没机会添新的。老乡们1960年前后全给饿乖了,从此对家具和住房的要求降到了最低,尽量把一切弄到手的都吃进肚里,偶尔有点钱赶紧买点肥肉打牙祭。五七战士们一去,老吃白薯,糙米稀饭和发臭的咸菜。几天吃下来,五七战士们全明白了:干校天天都吃的素炒黄心菜其实就是山珍海味。住也是考验,因为五七战士都不抗咬。村里任何一家里虱子跳蚤都是大批的,蚊子更多。革命精神差点的干部带蚊帐去,只需要喂虱子跳蚤,特革命的连蚊帐都不带,人家贫下中农哪有蚊帐?讲究的人家才烧点晾干的蒿子草熏蚊子。于是五七战士们个个浑身咬出一层包,整个胖一圈。

经过插队,五七战士们都有脱胎换骨的感觉,再没人嫌伙食不好了,而且人人都觉的是大富翁了。过去挣七八十块钱就以为是低工资,挣一百二百的也从不嫌多。到村里一看,人家农民买个灯油买个盐,三分五分钱都拿不出来,都要用鸡蛋换。贫下中农最爱问干部们挣多少钱,干部们怕吓着人家,就说一月30块。可贫下中农还是又瞪眼又张嘴:‘哎呀!天天可以打牙祭喽!’就连五七战士里的老干部,老红军也深受教育。过去让人当走资派斗还觉的挺委屈,心里老不认罪,这回可服了:‘解放这么多年,老区的人民还穷成这样(罗山县是当年闹红军的地方),咱们有罪呀’。

军代表指挥的另一个战役是抓五一六,但并不是他们的创造。从1970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都深挖五一六反革命集团,这是毛主席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军代表们只不过是尽力搞的有声有色。这回和批斗走资派刚好反过来了,老干部,比如司局长以上的都没事了。而当初造反最积极的低层干部(处级以下)却都有五一六嫌疑。军代表们发现人还是越年轻斗争精神越强,于是青年班青年排的全上,成了抓五一六的主力。因为他们大多数几年前当过红卫兵,特会对付坏蛋。不过这回的斗争受到很多限制,中央文件说了不许逼供信,不许打人,不许体罚,不许挂牌子,不许来‘喷气式’,这给审讯带来很大难度。最后只好采用疲劳战术,车轮战术,从早审到晚。中央文件没说不许推,于是青年们坐一圈,把五一六嫌疑犯推过来推过去。还有过抽嘴巴的,那是在气氛特别热烈的时候,大家都不太留意,除了挨抽的。这些战术很见成效,五一六们开始招了,而且一人一招就会带来雪崩效应,互相揭发。你说我是联络员,我就说你是分队长,你供出他有个五人小组,他就说你发展了十个。这一下子人手严重短缺,增加一个五一六嫌疑犯,就要增加人监视。而青年班却在不断有人失去抓五一六的资格,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成了五一六嫌疑犯。通常越是积极抓五一六的,就越容易被人揭发成五一六。

后来,抓五一六不知不觉的停了,因为再抓下去,五一六就该变成多数派了。再后来,已经抓出的五一六嫌疑犯们也没人看管了,又和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好像从没有过抓五一六这回事。可他们居然还不高兴,还要去问军代表,他们到底是不是五一六呀?中央早就料到这点,及时发出指示‘不要在组织上纠缠,要抓思想上的五一六’。这就是说,没参加五一六的抓一抓也不算冤枉,谁敢说自己就没有一点五一六思想呢?通过抓五一六,干部们的斗争精神大大增强,整天你瞪我我瞪你,老想着怎样才能把对方斗一斗。军代表们很满意:这才像个五七干校。

再后来,林彪完蛋,邓小平复出,搞起了‘回潮’,就是猛抓经济。干校的干部一批批的调回了北京,剩下的人心涣散。到1974年(还是1975年?),一机部五七干校缩编,把河南、江西两个干校并成一个,搬到了河南北部的博爱县。但是干校的最后取消却要等到毛主席死后,五七指示不再算数的时候。

(一)(二)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