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木扎
裴志海



1949年7月12日,一队穿着黄颜色衣服的军人来到了木扎。

最先看到他们的是木扎的大户人家余向我。那天清晨,他照例起得早早的,天色还有点朦胧不清,勉强能看清地面,余向我使劲地瞪大眼睛盯着地面,尽可能地把脚下周围看得更清楚一些,但就是这样,他还是踩到了一泡猪粪。当那“吧唧”的一声响起来时,余向我心里便痛苦地叫了一声:“完了!”这泡猪粪算是完了。他很心疼地看着那泡被他踩得不成样子的猪粪,走到路边,在草地上蹭了几下,然后伸出粪叉,把那泡猪粪挑了起来,甩在了身后背着的粪筐里。猪粪份量很轻,砸到粪筐里,没有他希望听到的那声很大的“啪”地沉甸甸一声,而是轻飘飘的,没有什么声音。他的眼皮跳了两下,心里有点不踏实,今天可能要倒霉吧,一大早就不顺。

但他很快就不想这事了,全副身心都集中在了脚下面的土地上,眼睛仔细地向四周瞄着。我一定要看准,不能再这么糟蹋猪粪了,我会很快就找到一泡很大的猪粪的。他一边走着,一边这样想着,想着想着,嘴里也开始不停地念叨着:“猪粪,猪粪。”等他觉察出来自己不停地念叨着“猪粪”有点可笑时,他已经走到村子中间了,天色更亮了一点,四五米外的树啊什么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了,他像做贼一样向四周看了看,幸好周围没一个人影,要是被别人听到了,人家会拿他当笑话到处讲的。人们只听说过“鬼迷心窍”,但还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会被猪粪迷了心窍,一边走路,一边不停地念叨“猪粪”。如果说有,那也是余向我的父亲才会这样。

余向我手上拿的粪叉,身上背的粪筐,都是他父亲的。他每天早上起得早早地出来拾粪,也是跟着父亲学的。就连他的名字,也是父亲给的。他说,你生在木扎,你一定得和乡亲们搞好关系,他们叫你这个名字时,都会觉得你心向着他们,喊着顺口,他们就会对你好。

父亲是木扎最有文化,也是最善良的人。余向我到现在想起他,眼睛还是有点发酸,总想流泪,他要是还活着该有多好啊,他肯定会跟着父亲一起出来拾粪,而不是一个人躲在被窝里睡觉。很多事情,等你失去的时候,你才会发觉它原来是那么美好。父亲本来也喊过他起来拾粪,但他每次嘴里答应着,最终却还是没能起来。后来父亲就不喊他了。

与其说我是在拾粪,不如说我在用这种形式怀念父亲。余向我想。

父亲和母亲在半年前去世了。那天大背山上的五六十个土匪不知怎么回事跑到了木扎,把家里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了,还牵走了耕牛,带走了父亲和母亲,留下话来,让余向我在十天之内筹集一千块大洋到大背山赎人。那天余向我带着十七岁的女儿余香去跟镇长拜寿,等他回来时,家里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房子了。乡亲们带着满脸忧伤围在他家门口,小声地安慰着他,有人还给他出主意,让他去给镇长借些钱,他和他父亲关系不是挺好的嘛,刚过了六十大寿,拿一千块大洋出来应该不成问题的。余向我本来闷闷地抱着头坐在门槛上,正在考虑要不要卖掉一部分地来筹集这一千块大洋,但他又怕父亲知道了会骂他败家子。父亲什么都好,就是对这些地太亲热了,一天都要跑到地里看上好几遍,比对亲儿子还要亲。余向我在县里上过小学堂,本来还想上中学,但父亲不让他上了,让他回来种地。这不是把地看得比儿子还重要吗?如果我把地卖了,他会怎么样呢?余向我正在犹豫不决时,突然就听到了有人让他去找镇长借钱,他抬头看了看,是村里的张德生,他正冲着他憨厚地笑着。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他只比他大了两三岁。他很感激地冲他笑了一下,愣愣地说:“是啊,我怎么没想到这呢?”他立刻一身轻松地站了起来,换了一身崭新的衣服,让女儿在家等着,他动身又去了镇里。

余向我没有从镇长那里借来一块大洋,但胖胖的镇长让他放心,他立刻给县里汇报,说是县城里刚来了国民革命军,到处在找这股土匪,土匪像狐狸一样到处乱跑飘忽不定,这下好了,原来他们在大背山,还带着人质,不会跑远了。镇长说着说着,就有点愤怒了,狠狠地说,这股土匪,他们还真会享受,把你家耕牛都抢走了,他们这是要在大背山过年了。他拍了拍余向我的肩膀,很诚恳地说,你回去吧,牛估计已经被他们宰吃了,但你放心,我一定会保证让你父母毫发未损地回来的。我现在就给县里报告,让他们这两天就去剿匪。余向我看着满脸堆笑的镇长,有点疑惑地问他:“那土匪撕票怎么办?”镇长有点不高兴了:“你要相信我们,堂堂的国民革命军,连一帮士匪都摆不平吗?笑话!”

余向我就回到了木扎等着国民革命军把父母送回来。他等到第三天时,镇里却通知他去大背山认尸,说是他的父母被乱枪打死了。镇长说,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被土匪还是被国民革命军打死的。说是土匪撕票吧,身上应该只有一两个枪眼才对啊,可他们身上却至少中了二三十枪,又不像是撕票。谁知道呢,节哀顺变吧,枪子不长眼啊。

巨大的悲痛淹没了余向我,他几乎被窒息了,但在他窒息之前,他还是很清醒地问镇长:“土匪抢我们家的东西应该还在吧?”

镇长摊开了两手,好像牙疼一样啧了啧嘴,说:“你怎么还在想着这个啊?你根本连想都不应该想,你想想。人家国民革命军提着脑袋打仗,好不容易弄了些战利品,你能说是你家的吗?反正我是没敢问人家,我劝你也不要去问了。”

余向我想了想,觉得镇长说得也有道理,他就没再吭声,到镇里的“陈记药行”陈老板那里借了一辆板车拉着去了大背山。这本来是件很不吉利的事情,但陈老板二话不说就借给了他,还很关心地问他:“你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我找一个伙计帮帮你。”余向我一声不吭地摇了摇头。他准备找到父母的尸体,好好地痛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把他们安葬,和女儿好好地相依为命地活着。余家现在就靠他一个人了。他不想让别人看到他放声大哭的样子,不想让别人看到他虚弱的样子。他那独自一人去大背山佝偻的身影,让人看着忧伤和惆怅。

安葬了父母,余向我像是丢了魂儿一样,坐在空荡荡的家里两天两夜没动,第三天里,他就早早地起来背着筐子拾粪去了。他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过他,余家就是靠着拾粪才置下了这份家业的。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家里的粮食、耕牛也被土匪抢走了,连一点吃的都没有,余向我只好卖掉了家里的五十亩地,买了粮食和耕牛,留下了四十来亩最好的土地。余向我坚信,他只要坚持做下去,不但能把卖掉的五十亩地再买回来,还能把家业再扩大,恢复余家的荣耀。

余家是木扎最富有的大户人家,但余向我从小并不觉得自己家和其他人家有什么区别。他去县城学堂回来,就和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早早地就开始下地干活了,割麦、锄地、除草、给牛割草,别人会干的农活,他都会干。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人家,比如割麦的时候,要请短工,父母会到镇上买肉,让短工们吃白面馒头,大块吃肉,有时还会打来些酒,而他,虽然和短工们一样也要去割麦,但仍旧得和父母一样蹲在灶房里吃红薯面窝窝头。老婆在六七年前生病死了,但父亲一直没提让他再娶一个,他有次偶尔流露出了这个念头,就遭到了父亲的白眼:“再等等吧,家里还没娶媳妇的钱。”余向我心里很清楚,家里并不缺少这个钱,而是父亲舍不得。他总给余向我讲,好日子就是靠勤俭打拼出来的,比如说,今年养一只鸡,明天会有两只,后年会有四只,大后年会有八只,这样下去,过不了多少年,就会富得流油。

余向我想到这时,把粪叉支在地上,胳膊倚着支着下巴,看着清晨的风中耸立在村中的自己家里的八间瓦房,脸上有了些笑容。这是村里最好的房子,其他人家的都是土坯草房,下雨就漏。只要这八间瓦房还在,日子就会慢慢地好起来,粮食就会慢慢地装满每个房间,颗粒饱满,芳香扑鼻,金光闪闪。他摇了摇头,觉得自己每天都要这么想上一会儿,有点傻乎乎的。饭得一口一口地吃,钱得一分一分地赚,这事不能急啊。他把粪叉拿在手上,瞪大了眼睛,仔细地寻找着隐藏在石头堆里、草丛中的每一泡猪粪、狗粪、牛粪,心里还在暗暗地盘算着,上午村子西边的那块地草越来越旺,得好好锄锄了,还得抽空到镇上去买一只老母鸡。家里应该养只鸡,父亲说得没错,母鸡生小鸡,小鸡再生鸡,子子孙孙无穷匮,好日子就是这么打拼出来的。

余向我在村里转了个遍,角角落落的猪粪、牛粪、狗粪几乎都被他扫荡光了,有几次他甚至克制不住地想推开人家的院门,到人家的院里去拾粪,但最后还是忍住了,那些做太不地道了,也会让人家笑话的。看看天色已经大亮了,他正要出村把这些粪倒到地里,张德生出来了,他也拿着粪叉,背着粪筐,看见余向我,就叫了起来:“你这个老家伙,是不是半夜就起来了?”余向我嘿嘿地笑了,说:“睡不着,就起来瞎逛逛。”张德生瞪着眼睛瞄了瞄他背上的粪筐,有点酸溜溜地说:“我日,你都弄一筐了,还说什么瞎逛逛?你这家伙,把村里的粪拾完了,我怎么办?”余向我苦笑了一下:“我说老哥,你要是真心拾粪,你就应该早点起来。”张德生却笑了:“嘿嘿,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我,我这也是被孩子他妈逼的,做做样子。就那五六亩地,我就是天天去地里拉屎,它也长不出黄金来。”余向我听他这么说时,脸上稍稍红了一下,实际上他每天早上起来就是跑到他家的地里美美地撒上一泡尿,拉上一泡屎。这也是他跟着父亲学的。

两个人就一起向村外走去。余向我是把拾来的粪倒到地里,张德生是跟着他做做拾粪的样子给孩子他妈看的,但他还是很敬业地对余向我说:“老余头,你给我听着,如果再看到一泡屎,你不能太贪心,得让着我。”余向我忙说:“老哥,你放心好了,我不会和你争的!”张德生扭头看了看他,脸上露出了伤心的模样,很真诚地对他说:“老余头啊,你还是这么老实,我这是给你说着玩的呢。唉,可惜了老掌柜啊。”说完,长长地叹了口气,不再吭声了。事情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余向我已经从最初的悲痛中走出来了,但这一会儿张德生一提起,他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很疼,如果父亲还在,他说不定现在还躺在被窝里呢。从前都是父亲来拾粪的。父亲去世了,自己现在是一家之主了,一定要勤快,攒些钱,把闺女找个好婆家,然后自己再娶个老婆,如果有可能的话,再生个男娃,送他上学,把余家的家业做大。靠这点土地,只够过得比别人家稍微好一点,是发不了什么财的。毕竟读过几年书,余向我觉得自己一向都比父亲看得更远一点。

刚刚拐过一个小土坡,他们就看到了那群穿着黄色衣服背着长枪的军人,大概有五六个人,他们穿的衣服洗得已经有些掉色了,帽子也是黄色的,但是很旧了,帽檐软塌塌地垂着,走起路来也是稀稀拉拉的,一点也没有军人的模样,既不威武,也不可怕。但两人还是吓了一跳,更确切地说,他们是被他们身上背着的长枪吓着的。两人忙后退两步,低着头让军人先过,但那些军人却在两人面前停了下来,带头的那个大个子军人声音很响地问候他们:“老乡,你们起得真早啊,拾粪啊。”余向我迟疑地抬起头,他看看那个军人,再看看张德生,张德生却有点害怕地看着他,他只好点了点头,说:“拾粪”。军人就看着他说:“老乡,你们这村叫木扎吧?”余向我只得再次点点头,低低地说:“是木扎。”那个军人伸头看看余向我背上的粪筐,脸上露出了很满意的笑容,还拍了拍余向我的肩膀:“不错啊,老乡,拾了不少粪啊。”余向我忙露出一脸讨好的笑容,嗫嚅着:“不多不多。”

军人们走了,两人互相看看,刚要松口气,那个大个子军人又回过头,看了看他们两个,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一番,最后冲着余向我说:“老乡,我们是解放军,是穷人的队伍,我们是来搞土改、斗地主的,你们以后有好日子过了,再也不用拾粪了!”

余向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还是慌慌地一个劲地点着头。军人冲他和蔼可亲地笑了笑,挥了挥手,然后就走了。两个人愣愣地站在那里望着那群军人的背影,心里都有点不安。张德生的眉头揪在了一起,有点害怕地说:“他们来木扎干什么?他们是政府军?”余向我想起了那次到镇长那里借钱的事,他很肯定地说:“政府军是国民革命军,但他们自己说是解放军,你听说过解放军吗?”张德生摇了摇头,他的眼神还是惊慌不定:“他们到木扎干什么呢?”余向我摇了摇头。木扎是豫西南麦县最南端的一个小村庄,离县城有一百多里,他们几乎从来没有见过什么军队,余向我也不知道他们来干什么。大背山离这里不远,但那里的土匪早就被政府军剿灭了,他们来干什么呢?他想了好大一会儿,实在想不起来,就干脆不想了,把粪倒在地上,正要往村里走,张德生却拉住了他:“老余头,咱们先不要回去,在这里等等,看看村里有什么动静再回去吧。”余向我觉得他有点大惊小怪了,这些军人看上去脾气都很好,他们总不会因为手里有枪就乱整一气吧。他往村庄的方向看了看,村庄的上空正飘着炊烟,吃饭的时候还不到。他又看了看张德生,他的手在不停地颤抖着,嘴巴也在抖个不停。他的惊恐传染给了本来觉得自己见多识广的余向我,他心里隐隐约约地也有了点不安,脑袋里突然就崩出来一句古话:“大兵所至,必有不祥”。他就跟着张德生上了路边的那个土坡,两人坐在一块大青石上,看着木扎,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什么。张德生掏出旱烟袋,给自己按了一锅,把烟袋递给了余向我,朝他腰上努了努嘴巴。余向我忙从腰里取出旱烟袋,在张德生的烟袋里掏了一锅烟,眯着眼睛滋滋地抽了起来。

(一)(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