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南村小寺 » 日志
未经博主同意,本博文字不得转载。联系[email protected]

余姚石门山记之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5-08 08:05:19 / 个人分类:随笔

3、永兴庙与木牌残片

 

最早带给我永兴庙信息的,是罗以炳。那时,我刚刚开始编撰《江左豪族——余姚虞氏探源》。他说老家有个永兴庙,好象是祭祀唐代虞世南的,庙内有石碑若干。于是,心里就打下了这个结,一个非常长久和结实的结。总觉得永兴庙,有什么秘密在等着我去发现和破译。这种神秘感一直纠缠着,日益深重,但又有一种担心——担心到了那里,发现永兴庙与虞氏无半点关系。

对于我来说,永兴庙是个好东西。好东西总是要留到最后。所以,在看过石门和飞瀑之后,才是永兴庙,这让我略微显得兴奋。

永兴庙在石门村的东端,庙边有一棵三百年老樟,是为识别标记。进庙,发现有碑三块,一块为道光年间刊刻,两块为光绪时候。读碑方知永兴庙,实是“罗、姜、唐”三姓合庙。庙中塑像混杂,有玉皇,有菩萨,有关公,传统诸神皆到场了。道光碑记云:

 

……又有住庙人何国荣,在庙多年,勤俭积蓄钱文置买得羗字号田壹丘。土名堰口爿,助入本庙为业。念其诚心,并嘉其洁净大殿,国荣寿终之后,每年生讳忌辰,住庙者承力祭供,永年勿废,俾后之住庙者观感兴起。噫,住庙人皆能如是,吾本庙之名为永兴者,日后诚可见其永兴也夫。

时在道光念壹年拾一月日

 

永兴庙之道光碑,仅书“吾本庙之名为永兴者,日后诚可见其永兴也夫”,不能证明庙名与虞世南有关。另有两通光绪碑,仅书修庙捐奉之事,并无考据意义。

中午,在罗以炳二哥家吃过中饭,和该村应姓书记聊过几句。他也说永兴庙是“专奉祀唐虞世南”,并且又一次说到了南庙和永兴庙的关系。这样,在我熄灭的心火里,又滴加了几滴香油——或许确有这样的可能——据应书记说,另有一块碑被锁了起来(同时被锁的,似乎还有虞世南塑像),还有一块碑刻已毁于文革。现在我们都看不到。

永兴庙专祀虞世南,同时也出现在石门村其他村民口中。在一些老妪言语中,虞世南成了“于世来”,并称其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授业恩师——听上去更像一个民间传说。

通常,一代代以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总是能上溯到某个年代的某件事或人,只不过是变了形。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最初的蜘丝马迹——在我没有看到被锁住的另一块碑之前,这未知的石碑又转化为我内心的另一种情结,一种神秘和令我不安的情结。

 

在某户罗姓门堂前,我们倒是发现了罗氏祠堂的木祖残片,为楷书木刻。中行为“一世祖唐兵部尚书追封顺惠候讳万八府君之位”,左行为“唐上二世祖吴越宰相追封昌功伯讳昭仪府君之位”,右行为“宋上三世祖封赠司马讳仁祖府君之位”。

前段时间收到慈溪童银舫先生的《慈溪史志》,内有其编撰的《家谱知见录》,说到了埋马(桥)罗氏,实为余姚河姆渡镇罗江村罗氏一支。文引《重建祠记》:“吾族始祖讳庭坚,行万八公,乃唐宣宗大中甲戌进士擢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顺惠侯公第九世也。由慈邑罗江徙家姚之梅川埋马里,即今罗墅桥。”

可见,埋马桥罗氏宗谱中草药《重建祠记》所载罗庭坚,也即是石门罗氏始祖。这样说来,我的朋友罗以炳,他的祖先罗甫在唐宣宗大中甲戌(西元855年)科登进士,后迁居河姆渡罗江。迁徙时间应在晚唐至北宋,与黄梨洲所云“唐大理丞孔殷避黄巢之乱于此”情况相似,避乱与隐居在当时成了一种极为无奈的风潮。

罗氏始祖罗甫,字令则。罗甫有两子,罗隐与罗伏。案史志,罗隐为余杭人(或谓杭州新城人,或谓钱塘人);案族谱,罗氏自桐庐迁涉而来。这可能是籍贯与居住地的差异,或是一方记载有误。罗国平《浙江罗氏源流考》一文,曾书及宁波罗氏:

 

宁波尚存纪念罗甫的佳德庙、罗隐之子罗寨翁墓地和罗隐公弟罗伏儿子的金吾庙。东西罗村有1000人。散居于慈溪白糖桥、师桥、匡堰、观城等处,约数千人。镇海觉渡、鄞县、余姚四明山陆埠罗张村、兰山石门村等,支分到上虞小越有5000多人。据当地谱载:始祖为晚唐名臣罗甫,字令则,先居桐庐。唐大中甲戌科登进士,任起居郎,妣郑氏,生二子:罗隐、罗伏。罗隐生子寨翁,字仁达,任句余(慈溪)县令,居白糖桥西罗,生子好智,无后由罗伏第二子仁祖的儿子好勇的第二子立德入继。罗伏曾为吴越国丞相,其子仁绍任吴越国金吾将军。现今慈之霍山金吾庙是也。

 

另有罗映学《余姚埋马罗氏宗谱散考》一文,作了更为细致的梳理:

 

余姚埋马,即今慈溪市横河镇埋马村。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二十二宗德列传》记述:“吾族自始祖万八府君以前所有祖功宗德,已载罗江谱内详明记述,故不重录”。又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二十四重建祠记》记载:“吾族始祖讳庭坚,行万八公,乃唐宣宗大中甲戌(公元854年)进士擢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顺惠侯公第九世孙也,由慈邑罗江徙家姚之梅川埋马里,即今罗墅桥”。由此可知,余姚埋马罗氏当系罗江(原属慈邑即老慈溪,现为余姚市河姆渡镇罗江村)罗氏后裔

……罗江罗氏始祖是罗甫,字令则,唐宣宗大中甲戌(公元854年)进士,后擢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唐末黄巢起义(公元875年),天下动荡。为避战乱,罗甫徙居。据《虞(上虞)北罗氏宗谱》记述,罗甫于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自桐庐县隐居慈溪县芦江村。

又据现存河姆渡村明代古碑“中顺大夫广东按察司副使罗公(罗缙)神道碑”记述:“逮后梁贞明(公元915年),有甫者,始自桐庐徙居四明之慈溪石台乡孝顺里,遂为慈溪人。甫笃于行谊,泽及居人,没而人德之,因以其姓名其江曰‘罗江’,以志不忘,且立祠以祀焉。历宋元,咸有赐命,庙曰嘉德,侯曰顺惠,志其行也”。

……我已到罗江三寻祖根,嘉德庙遗址还在,新庙今又重建。罗江后裔牢记先祖遗训:“宗在桐庐,族聚罗江”,至今传喻。可见罗江罗氏确实来自浙江桐庐。

再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二十四各堂祭章》记述:左堂祭祖文中有“粤自桐庐通籍,尚书世泽犹传;洎夫竹浦(今罗江村竹林浦)建祠,刺史家风堪溯”。右堂祭祖文中有“望著豫章,共仰翰林世泽;诏嘉明德,咸钦兵部家声”。中堂祭祖文中,更有“吾祖发迹睦州(浙江桐庐一带),肇基慈邑,篁山(今罗江村东)萃秀,梅水(指梅川水,在今之慈溪横河)毓英”之语,完全可证罗江罗氏来自浙江桐庐。

……

《余姚埋马罗氏宗谱》中几个主要人物和地名。

1、嘉德、顺惠侯、尚书:均指罗江罗氏始祖罗甫。唐末,罗甫从桐庐徙居今余姚罗江。罗江村现仍有嘉德庙。

2、罗甫生有两子,大儿子罗隐,字昭谏,晚唐著名诗人,民间所传罗隐秀士是也。二儿子罗伏,曾为五代时吴越国丞相,封号昌功伯。

3、罗隐子叫罗仁达,曾任慈溪县令和镇东节度使推官。罗伏子叫罗仁绍,曾任吴越国金吾将军,现罗江村芦山寺旁仍有金吾庙祀之。

 

按上文《罗缙碑》“历宋元,咸有赐命,庙曰嘉德,侯曰顺惠”,盖是罗甫之顺惠侯,为后世帝王所封,并非罗甫在世时的封号。又有慈溪童(银舫)兄《家谱知见录》之《余姚埋马罗氏宗谱》:

 

《余姚埋马罗氏宗谱》二十八卷首末各一卷,罗廷勋续辑,光绪二十五年(1899)明德堂木活字本。是谱以地支名集,共十二册,现存其中十一册。因第一册子集已佚,故最后一册亥集最有史料价值。此册竟有七卷:卷二十二宗德列传;卷二十三阃仪列传;卷二十四各支提纲、重建祠记、匪掳俟续、采访汇编、迁徙备考、各堂祭章;卷二十五祀产旧志;卷二十六清明会产;卷二十七冬至会产;卷二十八女锭会产;还有卷末刻谱记略、与修人名、续印谱跋。

《重建祠记》略云:“吾族始祖讳庭坚,行万八公,乃唐宣宗大中甲戌进士擢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顺惠侯公第九世也。由慈邑罗江徙家姚之梅川埋马里,即今罗墅桥。房分为四,东房,西房,前房,后房也。四房中或故墟世守,或安土重迁,考历祖栖灵之所,前实阙如。自十五世叔祖绥远公慨然为奠宗祊计,相地于周塘……溯创造于乾隆庚戌,距告竣于乾隆乙卯,六阅春秋。讵料同治壬戌,寇起粤东,劫沿姚北,仰瞻寝庙,只剩烬馀。遂于光绪二年重建。”此文向后人大致说清了埋马罗氏及周塘宗祠的有关史脉,一是迁姚始祖为罗庭坚,是顺惠侯(罗甫)的九世孙。由罗江迁到埋马,约在南宋。过了六百多年,即清乾隆年间在周塘建造了祠堂——明德堂(在今浒山街道三洞桥村)。不料太平天国时被焚毁,后于光绪二年(1876)重建。现已拆毁。

 

石门罗氏残牌所书始祖“唐兵部尚书追封顺惠候讳万八府君”,与埋马罗氏《重修祠记》的“吾族始祖讳庭坚,行万八公,乃唐宣宗大中甲戌进士擢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顺惠侯公第九世也”稍有出入。残牌中的“唐兵部尚书追封顺惠候”为余姚罗氏始祖罗甫,“讳万八府君”应是其第九世孙罗庭坚之行号,两者混淆在一起了。但石门罗氏既奉唐兵部尚书追封顺惠候”为一始祖,又奉“唐上二世祖吴越宰相追封昌功伯讳昭仪”为二始祖——故可知石门罗氏,实是从河姆渡罗江迁来,并非慈溪埋马桥。

按罗映学文章,罗伏曾为吴越国丞相,封号昌功伯——这与石门罗氏残牌相合。可知石门罗氏,应是罗伏一支。罗伏,字昭仪,为罗甫的第二个儿子。

史志中关于罗隐的记载相当多,见诸《旧唐书》、《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及《唐才子传》。罗隐曾为吴越国镇海节度判官,后迁给事中,“有诗名于天下,自号江东生”。罗隐生于唐元和七年(西元809年),卒于后梁开平三年(西元909年),著有《罗昭谏集》二十卷、《罗隐江东后集》三卷、《吴越掌记集》三卷。其号江东生,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长江以东,而是其定居河姆渡罗江以东而言。今河姆渡有地名“江中”,古时另有“江东”与“江西”也说不定。

但有一点疑问,据《旧五代史•罗隐传》,罗隐卒于开平三年(西元909年),享年八十岁,葬于杭州定山乡,那么其父罗甫年龄已在百岁左右了。据族谱,始祖罗甫(罗隐之父)迁居余姚在后梁贞明间(西元915-921年)。这样算起来,罗甫迁居罗江时的年龄,就在一百十岁以上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中出入,可能有二:一是罗氏后人对始祖的迁徙时间记忆有误,恐怕要在朱梁贞明之前很多年;二是在当时吴越国还存在另外一个罗隐——即罗甫的长子罗隐,并非“有诗名于天下自号江东生”的罗隐。我倒是倾向于后一点。可是,罗隐字昭谏,与罗伏字昭仪,两者甚合,又不知作何解释。

史志中,罗隐的资料不少。相反,却找不到曾是“吴越国宰相”罗伏(字昭仪)的任何文字。倒在乾隆《浙江通志》记载了奉祀其父罗甫的嘉徳庙,并有王演所撰《嘉德庙记》一文:

 

慈溪县志,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祀梁罗甫。

王演《嘉德庙记》:按慈溪邑治西南里名孝顺有罗府君庙,盖朱梁贞明间罗氏始迁之祖,讳甫,自桐庐挈家避乱至此,因居焉。初,斯地芜弃久,间无居人。君至耕稼乃作,地日益垦,资日益裕,从而居者益众。君岁时躬率其父兄子弟,祀田神而教以礼敬讲学务农,蔚成善俗。其地枕江有浦,与渡居人,遂号其江曰罗江浦。曰东罗浦、西罗浦。渡曰罗家渡。其为人向慕若此。君殁,葬黄耆弄,里人怀念不能忘。作祠西罗浦之西,君旧祀田神所也。岁时飨祀,以其子配食。宋建炎间县令林叔豹闻诸朝,赐庙额嘉德,凡遇旱涝疠疫,祷於神,必应。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