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新诗歌网 http://xinshige.tougao.com/ 张祈年代诗选(1992——2007) http://zhangqibeijing.blog.sohu.com/

张祈/阿九:论当代汉语诗歌的韵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1-20 06:07:01 / 个人分类:评论批评

查看( 124 ) / 评论( 7 )
论当代汉语诗歌的韵律
——兼答诗人阿九三问

张祈

阿九兄好:
阿九兄博学多才,在诗歌写作和翻译方面多有建树,能有机会和你讨论有关诗歌韵律的问题,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诗韵的问题好像是诗学技术问题(也许它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在技术层面)里面很核心的问题。在白话诗出现时,有关这个问题就早有争论,而且就当时的情况,争论的双方的观点也相当激烈。
首先回答你的三个问题。
(1)你是否认为押韵的诗比无韵自由诗更接近诗歌理想,为什么?
我的答案:是的。我认为押韵的诗更接近我的诗歌理想。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我是一个中国人,从小受押韵诗歌的影响。二、我读了一些外国诗,发现外国诗歌里面优秀的诗歌有很多也是押韵诗。三、就诗歌起源看,诗歌开始可能是无韵的,韵律的产生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好记,由于韵的存在,当一个声音发出时,它需要得到后面的一个回声或者应答,这样人们就用相近似的音放在诗行中。二是为了上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音乐感。诗歌韵律的存在,避免了由于口语使用中的一些粗糙和随意,增加了诗歌的审美容量,从无韵开始到有韵,这是诗歌的一个进步。四、就诗歌一词来说,这里面有一个歌字,歌词一般是押韵的(我通常认为歌词是诗歌的一个变种,并且事实上许多歌词都是很好的抒情诗)。五、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无韵诗比有韵诗更优长、更具压倒性优势的地方。
(2)你自己写诗是否经常押韵?
我的答案:是的。到目前我写作的大约五百首诗歌中,有韵的大约有150首左右。里面包含一些抒情诗,谣曲,俳句,十四行诗,还有一些格言与警句诗。当然,就目前来看,我还不能说我的尝试是不是成功。另外,由于时代影响的关系,自由体诗歌写作还是在我的诗歌中占了一半多,但我不认为这两者的写作是相互矛盾的。同时我也看到,即便在一些自由体诗歌中,我还是注意到了一些诗句的韵律,因此也不能完全认为它们就是无韵的诗。
(3)你看中国当代主要五旬以下诗人还有谁在押韵?
我的答案:中国当代五旬以下的确用押韵方式写诗的不多,尤其在业已“成名”的诗人当中。如果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诗人,那么用押韵方式写诗的至少有一个。事实上在目前的网络诗坛和纸本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些押韵或者韵律较为整齐的诗,印象里黄灿然就写过一大组很整齐的韵诗。同时,我也并不认为,不押韵写诗就真的产生了多么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既然阿九兄也认可韵律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指出自己所反对的主要是尾韵的存在。那么我就针对尾韵说一些想法。
一、尾韵是最重要的韵。
无论在古典诗歌还是在现代诗歌中,人们说起韵,首先指的应该就是句子末尾的这个韵。如果我们认同诗歌中的其它韵(不管是头韵行间韵等),而反过来反对这个最核心位置的尾韵,这在逻辑上有些讲不通。
尾韵目前被人们所指出的一般是存在以下毛病,一是让诗行过于单调,声音过于沉闷。二是为了追求韵而损害了诗意。三是尾韵总给人一种复古的印象。以上问题绝非是现代诗歌的问题,在唐诗宋词中也是对诗人写作的重要挑战。优秀的诗人就是最好的使用韵而让人总不怎么感觉其存在的诗人。这方面李杜等诗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样板。
至于在现代诗歌中,记得布罗茨基谈起过有关阿赫玛托娃的用韵方式。他认为,阿在诗歌中避开尾韵的毛病的手法就是跳跃的罗列和内容的场景化和情节化。
再说一些个别的例子。我们以当代诗歌中的名句为例。首先是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再次是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个人认为,在当代诗歌中,就其影响来看,仿佛还没有超过这两句的。这两句诗被许多人的嘴巴一再重复念出,除去诗行本身的深刻,尾韵的存在也是功不可没。再以海子的诗歌为例,他的短诗《村庄》让许多人称赞,里面还是有尾韵的。而反观其他许多以无韵写作的诗人,不错,他们是写出了不少好诗,但是对不起,我记不起他们在那首有名的诗歌下面的任何一行诗。这不能不说是由于无韵写作带来的危害。
阿九兄好像也是提倡用声音写作的,那么用声音写作是否真的可以忽视掉尾韵的作用,而弃之不用呢。当然,如何用好尾韵是我们应该真正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诗歌语言的变迁与时代
阿九兄认为,现代汉语的语感和乐感跟古代汉语完全不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也与古人相差甚远。韵律在古代汉诗里的巨大成功并不等于它在现代汉诗里同样有效。中国当代诗歌无韵也绝不以为着它天生地就亚于另一语言写的有韵的诗歌--任何这样的明显或隐含推论都是毫无道理的。
而我的看法却是,现代汉语的产生显然是从古代汉语进化而来,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记得达尔文在考察某几个海岛时发现,这些海岛上虽然气候等条件各不相同,有许多鸟儿的种类也看起来相异,但他最后的结论是这些鸟是由同一种鸟进化而来的。这里的意思也就是说,虽然这些鸟的嘴巴的长度和羽毛的色彩相异,但它们是属于同一物种,有着相同的血液和DNA。以此来看语言,道理大体相似。我个人不认为,古典诗歌的用韵方式到了现代就讲不通,事实上从唐诗到宋词,也不过是从李白的“天门中断”到李清照的“争渡争渡”,里面的句法虽然变化,押韵的方式也有变异,但回响在人们耳边的是同一种东西。我的想法是,也许能有一种方式或者诗体,能够在现代语言的环境中达到古典韵诗的效果。我想至少存在这种可能性。
由于是在线写这篇短文,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阿九兄提出反驳意见。阿九兄在外语诗研究较深,请多在这方面给予指导。
2002,11
附:我的用韵方法。

画皮兄好。
古人写诗需要找韵。也就是说,先找韵字然后填句。但这是属于那种笨诗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一个诗人可以不想韵字而脱口而出。可以肯定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不是找来的韵。
韵当然是边写边有,而不可能最后来改。我写诗只能一句句向下走,听从语言的指令和声音的呼唤。有时会出现句子写下后发现浓度不够等问题,那么这时就要进行双重的调节。一般情况下是先有意后有韵,但有时通过韵还会找到很好的意,你说这怪不怪。
诗韵的选择和内容的关系在回阿九兄的贴中已经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关于用韵的方式。如果是固定的诗体,如十四行诗,那就只能按规范的押。无论是彼特拉克体还是莎士比亚体。如果是一般的抒情诗,那就可以放松些。我常用的还是四行一节,按中国传统的AABA或者ABAB押,像ABBA这样的抱韵我很少用,因为它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听觉习惯。上面的济慈那首是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最后的对句很费力气。

TAG: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08-01-19 00:30:57
阿九文论:谈谈翻译时的韵律问题
阿九文论:谈谈翻译时的韵律问题

    汉语与其他语言的韵律方面有一些不同。汉语因为声调特色,在韵律与乐感方面比很多语言多了一个维度(当然也许在别处少了一个维度),在这一点上,它与只有轻重音节的语言是异质的。因此,即便外语诗的原文是押韵的,译成汉语时也有不押(尾)韵的可能性。

    当代汉语诗歌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韵律基本上从诗歌特性中边缘化了。因此,押不押尾韵对当代汉语诗歌没有任何影响。有时押韵甚至已经成了诗歌的负面因素,反而会降低人们的阅读期待。这并不是说,汉语诗歌因此就缺少一条腿,像一条板凳不稳定一样不好。相反,我觉得它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它在别处(基于声调和词长的隐含节律)多了一条腿,汉语诗歌里的平仄和谐引而不发,但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诗人和译者们往往会排他性的选择某个特定声调的字或者词长,就表明隐含节律在汉语当代诗歌中的重要作用。这部分地是来自汉语诗歌传统(平仄和谐在汉诗节律中的重要性),部分地来自汉语语音的基本特点。所以发展到当代,有没有尾韵这条腿,对汉语诗歌已经无所谓了。

    不押韵是否会降低译诗的难度?也不一定。在许多情况下,押韵恰恰降低了译诗的难度。押韵不仅没有给译者戴上脚镣,相反,这个脚镣其实是表演性的道具。它同时也不是没有代价的,那就是放松了对意义和风格方面的约束。如果汉译者对自己要求更加苛刻一点,应该同时追求押韵和不押尾韵两种情况下的乐感和诗意。这时,他需要充分开发汉语自己的维度:声调。通过声调和词长来调节和统一全诗韵律,能在译文中重构一种新的乐感。这时,他就不仅仅是在翻译了,他还在创造,因为这样的翻译是有附加值的。它更亲近汉语,也就是汉译者的母语,所以也可以说,这是比较本土化的翻译。这种本土化的翻译才是真正戴着脚镣在跳舞,也绝对是一种高端技术。假如翻译时能在词法、句法、风格等层面的忠实(所以我喜欢看直译)和韵律本土化(所以我喜欢看汉语诗人的译诗)几个方面都有所发挥,那肯定是亮点。

    我对翻译时是否押韵的基本想法是:
    (1)仅仅在原文押韵时才考虑押韵(这当然是一个傻瓜般的约束条件);
    (2)当我觉得原文中韵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原文除了押韵别无所长时,那译文肯定是要押韵的(这样的诗也有,比如大部分打油诗);
    (3)原文虽然押韵,但在其他方面更有亮点时,我觉得是否押韵已经不重要了,而倾向于用汉语的隐含韵律重构乐感;
    (4)看韵(尤其是尾韵)在原文语言里构造的难易程度。如果原文语言押韵轻易,像意大利语,俄语,那译文似乎也不必跟着它押韵。

    汉语译者面临的一个可能困境是,很多读者对汉语音韵缺乏敏感,对基于声调的隐含韵律更没有任何概念。汉语方言里声调和发音高度不统一,使每一个汉语读者都有声调敏感的盲点。这些盲点在翻译者身上同样存在,操北京方言的译者和操广东方言、四川方言的译者翻出来的调子是不大一样的,而且很难彼此感应,所以彼此间会觉得怪怪的。这样,译者花的许多努力并不能被接受和感应,懂原文的译者所看出来并且期待出现于译文中的某些因素又不一定被译者表达出来。这也许就是很多人都对现有翻译不满,继而喜欢亲自动手的原因。

    其实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主张向母语翻译,不主张向外语翻译。这也是国际翻译协会对所有翻译从业人员的忠告。就是说,翻译的最终目标是指向母语的,而不是指向非母语的原文语言的。中译者的汉语底蕴应该高于其外语底蕴才行。这一条大致上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的;对技术文本的翻译,抓住原文意义在很多情况下也许更加重要。但是,即便对技术文本,在某些场合母语高度也是基本条件,比如,面对新词时,译文高度几乎完全取决于母语高度。
    2002.07.28
二老板发布于2008-01-20 02:45:37

QUOTE:

原帖由 张祈 于 2008-1-19 00:28 发表
论当代汉语诗歌的韵律
——兼答诗人阿九三问

尾韵目前被人们所指出的一般是存在以下毛病,一是让诗行过于单调,声音过于沉闷。二是为了追求韵而损害了诗意。三是尾韵总给人一种复古的印象。...优秀的诗人就是最好的使用韵而让人总不怎么感觉其存在的诗人。
关键在於不著痕迹。老兄写得蛮在理。拜读了。

现代诗一般跳跃性比较大,很少四平八稳的,且多半篇幅较长,尾韵运用,不宜太密,太显。 即便古诗,柏梁体也易让人生厌。
cq13700的个人空间 cq13700 发布于2008-03-21 09:29:33
语言内在的韵律和诗意的节奏似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戴玨的个人空间 戴玨 发布于2008-03-21 21:42:12

QUOTE:

原帖由 张祈 于 2008-1-19 00:28 发表
... 我常用的还是四行一节,按中国传统的AABA或者ABAB押,像ABBA这样的抱韵我很少用,因为它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听觉习惯。
ABAB不對,應該是XBYB才對,單數句無需間隔著押韻的。
whowillgetdead发布于2008-04-23 21:29:41

QUOTE:

原帖由 戴玨 于 2008-3-21 21:42 发表

ABAB不對,應該是XBYB才對,單數句無需間隔著押韻的。
没有什么不对,韵无定法,自然成文。
戴玨的个人空间 戴玨 发布于2008-04-24 13:01:15

QUOTE:

原帖由 whowillgetdead 于 2008-4-23 21:29 发表
没有什么不对,韵无定法,自然成文。
我只是說ABAB并非中國古詩的押韻方式,并不是說現代人不可以這樣押韻。
阿波发布于2008-04-24 17:07:17
你就是画皮?
。。。。。。。。。。。。。。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