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斯凱爾頓與《貝奧武甫》

发布: 2017-4-20 18:58 | 作者: 葉揚



        斯凱爾頓與《貝奧武甫》(Joseph Ratcliffe Skelton & Beowulf)
        日期:2016-09-24 作者:葉揚 來源:文匯報
         
        《貝奧武甫》這部古英語史詩,寫的是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傳說,範圍不在英倫三島以內,歷史背景大致在公元六世紀初期。盎格羅-撒克遜時代,史詩開始在口頭流傳,在古英語中成文,則在九世紀中葉,現存最早的手稿,則來自公元一零零零年前後。從史詩敘述者的口吻來看,執筆者已經皈依了基督教。作品說的是古代日耳曼民族蠻荒時代的故事,但是他卻常用基督教的觀點添枝加葉或是發表議論,例如爲貝奧武甫所殺的惡魔格倫戴爾,就被說成是《舊約•創世紀》中人物該隱的子孫後代。
        這部古英語史詩全長三千一百八十二行,每一行分作兩個半行,各有兩個音步,大量使用頭韻 (即在同一行中運用以相同的輔音開頭的詞語),造成一種鏗鏘跌宕的節奏。一九九五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詩人希尼(Seamus Heaney, 1939-2013)的現代英語譯本,爲這部古典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希尼的譯本也經常使用頭韻,間或使用一些中古英語和愛爾蘭語的詞彙,還大量運用跨行連續(enjambment)和行中停頓(caesura),讀來流暢自然,又不失古典韻味。就內容而言,這部史詩可以取個《三屠記》的副標題,因爲故事本身可以用“殺”、“殺”、“殺而被殺”幾個字來概括。貝奧武甫先是徒手搏殺惡魔格倫戴爾,隨後入湖底殺格倫戴爾之母,最後殺看守祕密寶藏的火龍,自己也傷重不治。但是這“三殺”的場面,各有具體而微的細節描寫,寫得驚心動魄,毫不雷同。前二“殺”時,貝奧武甫正當壯年,作品極力描寫他的孔武有力。到五十年後的最後一“殺”時,他已年老力衰,自己也心中有數,雖然氣概不減當年,但若非麾下武士維格拉夫出手助一臂之力,定然命喪窟中不能得手。第一“殺”之前,有很多情節上的鋪墊。倒敘的小故事、兩次宴集,以及歷史回顧,穿插在主要的故事架構之間。此外還塑造了幾十個鮮活的次要人物,例如貝奧武甫一行初在丹麥海岸登陸時,有一位負責把守海岸的武士,單槍匹馬上前擋道問話。對於這個無名的人物的出場和他言行的描述,前後不過七十行的篇幅,卻寫得栩栩如生,並不因爲這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就馬虎了事。而且他一眼就從衆人中認出貝奧武甫是他們的頭領,稱讚他氣宇非凡。如此劍走偏鋒,從側面描寫主角,也是高手的筆墨。
        這裏的插圖是英國畫家斯凱爾頓(Joseph Ratcliffe Skelton, 1865-1927)的作品。他出生於英格蘭東北部港口城市紐卡斯爾,成年後定居倫敦,他的油畫和水彩作品都曾在皇家藝術學院公開展出。他爲一九零八年一部兒童讀物改寫本的《貝奧武甫》創作了一套插圖,這一幅畫的是貝奧武甫屠龍後傷重坐地,在臨終前爲身後事囑咐維格拉夫的場面。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