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前绝后、举世无双的伟大小说《无由的髭须》,一般文学史意见如下:这本书由出版到成为经典的过程,是20世纪的传奇之一。
通常认为,《无由的髭须》作者莫尔绪尤,是19世纪末生于俄罗斯的一位波兰移民。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考证学家分别论证出他有自己国家的血统,部分原因:他的巨著《无由的髭须》里分别有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的段落。但也有人相信他来自拉美,因为他的西班牙语里有明显的阿根廷街头贩卖马黛茶的小贩俚语。
旧俄罗斯文学史描述莫尔绪尤的寥寥数语,足显其不用心:
生于19世纪末,生卒年不详,20世纪初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小市民阅读的通俗小说;1916年忽然发表《无由的髭须》,一举成名。革命发生后此作者迅速消失。20世纪20年代,由于《无由的髭须》中充满了各类预言和诋毁革命的句子,被批判为叵测分子加以通缉,未果。20世纪30年代,有三位被疑为莫尔绪尤的作家被枪毙。至此,一般认为莫尔绪尤已去世。40年代此书在英国被翻译出版后,遭遇热烈追捧。50年代在美国出版后一举打破销售纪录,被誉为“先知之书”、“融会东西方文明之书”、“划时代的著作”等。
60年代,有东欧评论家指出,《无由的髭须》率先走红于英美,功劳一半应当记在英译者夏彻旦身上,一半则托赖英美针对东欧巨变的思想攻势。甚至很可能,这是英国作家们联手完成,以对抗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国评论家们予以反击。他们认为,《无由的髭须》是部完美的艺术品,兼具诗性与叙述方式的改革,并在20世纪初就隐约体现出了存在主义思想,而其巧夺天工的华丽戏仿则足以与《尤利西斯》一时瑜亮。美国评论家则嗤之以鼻,他们强调,《无由的髭须》在美国获得共鸣,是因为此书具有“美国精神”。《纽约客》杂志被删节版显示,当时美国评论界一度达成:“一种自我们脚下大地而生的,非英国式矫揉造作和法国式寻章摘句可比的原创精神!”
关于莫尔绪尤的身份,考证者极多。有评论家相信他是高尔基的远亲;有评论家认为他是阿·托尔斯泰的侍从,并服侍过垂死的果戈理;有评论家认为他是纳博科夫少年时的笔名。最荒诞的一派评论家认为,实际上拜伦并未死于希腊,而是东渡黑海,去了俄罗斯……
时光踏入80年代后,有两位美国硕士生联合发表的论文显示,他们已经对莫尔绪尤的身份进行了考证。这一结果堪称爆炸性的:莫尔绪尤其实只是一个笔名,而隐藏在他身后的是一个庞大的团队。
该论文陈述道,莫尔绪尤应当是一个为通俗小说而设置的笔名,其身后存在着庞大的后援团,系参考法国的大仲马所设计。他们的小说工坊里有人负责抒情,有人负责叙述,有人负责结构,当然还有植物学、绘画、雕塑、酒类、烹饪、地理、航海、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的专家。所以他们能够精工打造出合适的市民通俗小说。但奇怪的是,之前他们一直在写作通俗的市民小说,何以会忽然之间,会在《无由的髭须》里,迸发出如此辉煌烂漫的才华?这是论文所没有揭露的部分。
90年代中期,某位移民美国的捷克小说家曝出重大新闻。他宣称,按照自己掌握的材料,《无由的髭须》完全是机缘巧合的产物。他证实说,莫尔绪尤这个笔名的背后确实有许多天才青年作家,而问题出在其中最杰出的四位青年作家身上。这四位——姑且称为ABCD——在1915年出现了问题。简而言之,A爱上了一位进步少女,一直暗恋A的B深感不满;一直渴望单飞的C是一位消极保守派,而D则一直梦想着这个四人家庭永不拆散,为此他不惜去追求那位进步少女以解除A与B的危机。在经历了争吵、奸情、冷战、挑衅、谩骂、酗酒、一次决斗(使用长剑,结果A肺部受伤住院)之后,四个年轻人将爱情、革命、热情、怨恨、沮丧、绝望、独立一起发散在一本小说上。
于是《无由的髭须》就在这澎湃饱满的故事中恣肆汪洋的酿制而成。
这个发现,再次引爆了《无由的髭须》。大量研究结果被推翻,无数新创意被举证。评论家们乱做一团,娱乐媒体也趁势跟上。改编版电视剧和电影将这四人的传奇故事推上银幕后,此书再度脱销。关于此书的各类诠释、隐喻、精神分析学版本层出不穷。后续的游戏、唱片、舞台剧、油画、街头涂鸦艺术、公益广告等满溢。最后,评论家们联合宣布:
“这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无论是其内涵、其精神,还是其引起的争议及轰动效应!”
21世纪初,某位俄罗斯图书馆修复员,在储藏室的一个老旧雪茄盒里发现了一张纸。初步鉴定下,他相信这张纸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该纸言简意赅的表述如下:
这是莫尔绪尤一次骄傲自大的宣言。他宣称自己将在1916年左右(按口气推算,此宣言发布在1916年之前)完成一次震惊世界的魔术。他将写作出一部烂漫、饱满、无所不包、谜语重重的伟大小说,他将在其中包含多语言、革命、宗教、预见性等各类骇人的元素,但这远远不够。
他宣称,他将在小说里留下若干伟大的预见和讽喻,让反对俄罗斯的西欧评论家奉其为圣经;他将留下若干蛛丝马迹,来让全世界的读者猜疑不止;他将留下一些材料,让人们相信莫尔绪尤真的是一个团体;他会为小说的起源编造一些刺激而浪漫的故事,以勾引酷爱作者八卦的读者们。这一切的灵感来自于马克·吐温的《他是死了抑或活着》,而他将独自看着自己的小说,引发一场比小说本身更刺激的浪潮。
图书馆修复员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将这张纸永久性的藏在自己家中。他知道,一旦宣布这个宣言,世界又会重新颠倒一次。但他怀疑,这是不是莫尔绪尤的又一个伟大的炒作计划?他究竟是发现了真相,还是继续被莫尔绪尤玩弄于股掌之上?——一如这个世界其他的人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