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在“永远的东西”中寻觅

发布: 2014-2-05 15:16 | 作者: 陈柳傅



       ——读《十二女子诗坊》的张洁诗及其他诗 

        1
        
        张洁,创作量较大。她的思路活跃与丰富,诗风流畅,基本不故弄玄虚,往往用人们熟习的意象来出奇,达到诗意通达,令人亲切。《天涯孤旅》或许就是透露这样的诗观——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那层层叠叠的爱,恨,情,仇
        和层层叠叠的手纹与脚印
        令最高明的画家,毕生着色不尽
        ——(《天涯孤旅》/张洁)
        
        很有感召力的《夜的歌手》,让我想宗白华《流云小诗》。宗白华常于下半夜写诗,成于黎明。这是很有意味时间段。仿佛“夜”对称“思”,思而诗。
        具有空灵而幽深的意境的《流云小诗》,一直未被人遗忘。因为作品表达的是永远的东西: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对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
        张洁似乎也用这样的时段来思考。
        《夜的歌手》,一个等待于夜,盼望黎明的诗人形象。一节二节两节,一俗一雅,第二节令人回味的点很多。黎明是出发,这里是“唯一的归宿”。寓意深远。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人生就是一个重要的出发,是为了起点,一生大的经历“之后”,最后回到起点的人是幸福的。
        
        2
        
        《突破》这首,我不知道写诗背景。不知道写诗背景也可以说点什么,特别是诗。诗之外太多的“干涉”,反而让诗意不干不净。我想像《突破》,献给一位朋友——写出了这个朋友的一生。很带劲的!
        诗好在哪里?前两节是记事。“最记得那漂亮的一跃”,让这位朋友一生“优秀得如同空中明月”。有一些人诗到第二节就收了,结束。所谓“只争朝夕”,“人生一搏”。而其实,一生浑浑噩噩与一生辉煌热烈,有时到收了,结束,一模一样。
        这位朋友呢?第三节真可一次回味,再一次回味,还是余音绕梁。一模一样之后,才分野出一个人的真正境界:“它期待着,骚动的风/在树梢之外,已被平定”好像又回到多么安静的人生,什么也没有发生啊。
        这里才实现人生真正的《突破》,寓意一生解放了,从曾经中,解放,解脱;从辉煌热烈中解放,解脱。
        
        3
        
        浏览张洁的诗,她的“怪”题材的诗不多,也不大玩新奇,光怪陆离。你看她写得很平凡,对平凡却能出来回肠荡气,就是功夫,才是功夫。读《时光》能读到她多么热爱生活,多么品味每一寸的时阴。
        我们的一切都存贮在时光。善于索取的人,会重获一切。“我甚至能抓住他的手,望进他眼底最深处/甚至可以和他做青梅竹马的游戏”《时光》里有张洁最好的表达,温柔,温馨,平易近有的知性(她是高级职称的老师),有最纯净的情感,而且诗句“粘贴”得既趣味,又情趣。她将存贮在时光里最好的,都索取出来了。
        
        4
        
        我读《夜行的人》时,想起自己。近几个月我一直在路上。如果坐车能碰上靠窗,也算一次幸运。《夜行的人》,让我又一次获得幸运。
        多么细尖的眼睛啊。我读第一节时,几乎在眼眶里开始有了泪丝。“几只萤火虫”从此印在生命的底片上,要时不时地,冲洗出来。
        不是伟大人物,而是“几只萤火虫”让我们觉悟了。
        “几只萤火虫”没有语言,就“提着它们小小的灯”!
        在太多的灯了,闪光灯,弧灯,荧光灯,日光灯,水晶灯,大灯,彩灯……我们在那里,有时心灰意冷,所以才对用生命做成的针小的灯,才“顿时泪流,滔滔不止”。张洁写这一首诗,一定有泪。这首诗的核心一行,在我看来就是:“来来和去去,不弄响一寸寂静”
        这首诗可以联络上《突破》。意境上有一脉相承。
        一个诗人,不是“无脉”地写,他的脉搏就在诗中跳动。没有这“一脉”,没有好诗,没有好句。他这里写点,哪里弄点,搞活动,请捧场,增加点击率……一切都是空的,热气腾腾后,空空荡荡,关键就是没有自己的货色。
        最后一节似乎平了,平静了,也可以了。张洁之法,归于“永远的东西”之中。
        
         5
        
        《暮秋,漫步林荫道》是自我体。这里的自如,自咏,自得。但传送许多共通,相通的东西。共通,相通的东西,也在“”永远的东西“中。
        《仲夏之梦》飘逸,不是实写一个园,又像有一个园,“或者梦的伊甸”。现实的景,虚幻的景,结合得精彩。几行的诗能出深远的景深,相当难,这首有。还有一首《废园》是否与之有关?
        张洁的诗节奏稍慢,虽然不归慢咏的派头,似乎她是一位出状态慢的竞赛者。她好像心里这么想,反正我有,我不急。或者她已善于“现场”,即直接在诗句中酝酿自我。
        在《我一直在等》中,我读到这种气势或节奏。这是很难得“现场”感。
        一些诗因有“现场”感而新鲜。一些诗正因有“现场”而获新鲜感。诗毕竟是鲜的,给人鲜才是诗。
        记得我参加一次笔会,一位有“内线”的参加者,一来就说,参加笔会就是玩景点,我早就准备好一篇。结果他那篇后来好像勉强用上,也因为有“内线”。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现场感。东西旧了。写诗,那有早准备好的?要说必要的准备,是有的(老语录“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人多少人从中受益?)。准备,那是准备“迎新”的心态,你能产生的兴趣与兴奋,或调动你的已具有的诗的本事。
        
        6
        
        我上面说了,张洁的诗节奏稍慢。从某角度看,张洁也不一定写于在情绪高涨的一刻,连抓笔都来不及那样地倾诉般地写(——除了语调的获得,才有加速度)。这一方面是取村,“永远的东西”,让人不怨,不急,不慌,不忙地处理,另一方面诗人的年龄段,也使她更善于着手于酝酿。一些诗需要精工。
        如《菊》,我想当来自慢活。第一节之美,情绪以情结,连我们读起来也小心,怕弄破了“那些裹着金箔的小小香囊”。她面菊可能多时,多日,甚或多年,不然她不会从许多“想”之中挑出第二节的“想”,更能有最后一节,经典的语言。这里的联想完全进入诗的逻辑。是诗的逻辑,才有回味。在似通不通中回味。
        将《菊》与世俗的《完美的父亲》一起读很有意思。驾驭不同的题材是乐趣。父亲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样”多于“不一样”,即我们对父亲总是“一种评价”多于“多种评价”的可能性更大些。除非人生变故,让父亲巨变。
        《完美的父亲》只截取时间中的一截,进行体贴。全诗极其紧扣。诗句看似在散文中进行,都应对诗意,并富有境界,那一种散淡,浓郁地漫开着,诗人也在散淡中。好!
        一些诗常败于用力过度,气氛太隆重,太经心。此诗没有。一切在不经意中,又点到为止。
         
        7
        
        最后两首,我特别喜欢。
        特别《墓地》,几乎是没有技巧的技巧,不经意,貌似不打理,闲闲来写,却处处写墓,摹墓,方方正正,规规矩矩中多么灵动,多么具表达力!
        诗怕不透,又怕写透,此诗透了,又好像力气不用完。
        对《2010,春日将尽》中的“作茧自缚”成语,我以为不用也可。我观点:新诗怕多用成语、熟语。尤其中国的成语、熟语。但《墓地》中“方方正正,规规矩矩”(这里有将方正与规矩,重叠,加强口气)却用得好。而且非常好。
        我喜欢看墓,这对平息自己有好处。我读到——
        
        “埋下自己的戏,单看别人的”
        
        非常的震动。这是多高的境啊。写下这样了不起句子的人,向她敬礼!
        
        2011年11月25日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