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这哪里是梅兰芳?

发布: 2010-10-14 19:40 | 作者: 李静



       《梅兰芳》还可看,但精神之核是软的,有股子幽闭国度的憋屈劲。典型意象就是那个“纸枷锁”。这样把握梅兰芳的精气神显然大有偏差,这样表现陈凯歌也许对。但陈凯歌丝毫不是梅兰芳。看梅兰芳照片,眉宇间清新朗然,游乎有情无情之间,绝不是个靠“喝汤”壮胆的面人。
      
       如果一部影片号称传记故事片,那么不管它的虚构空间多么大,总得“是”这个人,“是”他的时代,在这个基本前提下,编剧导演才好去提炼自己的主题,营造影片的矛盾。不能因为用了一些属于主人公的似是而非的佚事,就说这就是主人公了。翻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才知梅氏访美是包括冯耿光、齐如山等“梅党”士绅、司徒雷登等美国友人以及许多中外文化人义务襄助、捐资促成的,张罗耗时七八年,其目的除了让美国人认识中国剧,更是真正去学习考察西洋艺术——哪里是如影片所写的梅兰芳抵押家产背水一搏呢。在梅兰芳访美这件事上,最能体现民国人物的文化襟怀和时代风气。梅兰芳的崛起过程,的确是一个富于创造力的大时代的缩影,充满富丽的戏剧性。梅兰芳有高远的艺术理想,绝非仅仅是如影片所示要提高“艺人地位”的道德理想那么苦巴巴的简陋。当然这些都是背景,不一定进入影片,但影片如在真实的“梅兰芳”与“民国”所提供的丰沃精神基础上衍生主题,从事虚构,该是何等气象!
      
       而目下的影片,是梅兰芳在精神上处于“原子”状态,人物关系在一种较低层面的戏剧性中展开。邱如白雇凶杀孟的桥段让人啼笑皆非。邱这个人物号称以齐如山为原型,实在扭曲得过分。问题不在他不像齐如山,而在于,即便拿虚构人物看待,也怪诞而虚飘,前后缺少同一性。演员孙红雷到底是个粗人,这个角色不适合他。
      
       可怜孟小冬,“为了照顾梅家人的感受”,连她的真实经历都不能在影片中呈现。
      
       我不赞成索隐派的创作方式,但更反对为了浅表的戏剧性和世俗的利害而随意捏弄真实人物。
      
       对梅兰芳,对民国,创作者因为不理解,才会将其塑造成一惊一乍的“传奇”,如果创作者与被塑造者是精神同路人的话,艺术的陌生效应应当在深刻复杂的“平常”状态中展开。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