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国的另一个可能

发布: 2009-11-26 20:03 | 作者: 郭玉洁



       去年10月从台湾回来后,朋友问我对台湾的印象。我说,台湾像是中国的另一个可能。这句话一些台湾的朋友可能不爱听,过去一二十年,台湾主流思潮正在逐渐去除中国文化的影响,将根追溯到原住民和“台湾本土文化”,在这样的思潮下长大的年轻人,已经很难认同中国文化,更难认同大陆政权。然而我觉得,台湾的存在是一个活生生的标本,让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与政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如果将眼光回到历史的深处,1949年4月,共产党军队已经占领了长江以北地区,国共双方开始谈判,国民政府希望取得共军不渡江的协议,两党划江而治。近期有历史学家提出,前苏联领袖斯大林也曾有意促成此事。假如当时签订这项协议,中国将走向东西德国、南北朝鲜的命运,这固然是一个悲剧,但是,假如去除国际政治的因素,分而治之将使中国成为更大范围的实验田,看出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土壤,将造就怎样的可能性。
      
       正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毛泽东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气魄拒绝了和议,统一了中国大陆,但是国际情势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耽误了攻打台湾的计划,从而为中国文化留下了小小的喘息空间。
      
       1980年代,两岸长期的互相封锁之后,大陆和台湾的电影人在国际影展第一次见面,双方如见亲人,在房间里彻夜长谈,发掘文化上的相通之处,也发现,原来国共两党的统治风格很相似。
      
       不同的是革命传统对新中国命运的影响。毛泽东以自己改造过的马克思主义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高贵者最卑贱,卑贱者最聪明,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这种以革命为名进行的社会颠覆、思想颠覆,直到今天仍在发生作用。“文革”中成长的人们至今仍是壮年,也仍然把持着高位,继续着对社会的伤害。
      
       而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带走大批学者,这比他带走的金条、珠宝都更珍贵。这些学者,以及他们所象征的传统、知识,为台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当你亲身到达台湾,会深深为那些谦和、友善、诚恳的台湾人感染,他们和我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但使用的态度和方法却全然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台湾是个最适合自由行、甚至适合短期居住的地方,以旅行团进出,实在可惜了。十年来经济停摆,台湾城市建设呈没落之势,但那里最值得体会的,是人情。据说此次团进团出,大陆方面是担心游客的人身安全,担心大陆人落单之后会被绿营的人欺负,我不禁失笑,我们的官员不仅低估了大陆人的体能,而且太低估台湾人的厚道和良善了。
      
       1987年,蒋经国宣布台湾解除实行了38年的戒严体制,进而宣布解除“报禁”——允许人民自由办报,解除“党禁”——允许人民自由组党。这一历史性的转折,是台湾诸多知识分子、运动人士斗争的结果,也和地理有关,历史学家许倬云说,台湾地方小,是一个浅碟儿,容易翻过来,情势比较容易改变,同时,地方小,也容易变得浅薄。
      
       今天,台湾不仅面临经济持续衰落的威胁,也因为环境安定,和“去中国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在精神上渐趋安逸和轻浅,而缺少了探索精神和思考的强度,这不是好事。以媒体为例,台湾媒体从《壹周刊》和《苹果日报》入境之后,迅速沦入八卦和娱乐的恶性竞争,另一类最受欢迎的媒体是政治秀,而严肃刊物却纷纷倒闭,难以为继。
      
       在这一方面,大陆复杂的现状可以给台湾知识者现实上的刺激和实施的空间,同时,台湾人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也会帮助大陆在许多领域继续向前。台湾著名的读书杂志《诚品好读》停刊,其总编辑蒋慧仙迅速被大陆《周末画报》聘为城市版总监,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正是因此,我对两岸直航后在各方面的融合与合作抱有很深的期望。1949年,历史开启了两个方向,如今的融合,必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可能。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