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笑黄巢不丈夫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3-29 21:50:20

查看( 191 ) / 评论( 0 )
.




                                                     黄巢结局成谜的缘由



作者:荣海生





    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六月,带领残众逃进泰山狼虎谷的黄巢,其人马再也没能冲出包围,大齐政权就此画上了句号。对于大齐皇帝黄巢的生死结局,史书记述不一,至今尚无定论。其实,不只黄巢的结局是谜,在黄巢起义的整个事件中,很多问题至今都没搞清楚。这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可靠史料太少。


        古时穷人读不起书,史料大多都来自于官方和富裕人家。特别是北宋以前活字印刷术还没出现,记载的文字史料是很有限的。对农民起义多是笔墨尽量节俭,且多加指责。而即使是这有限的文字资料,也往往由于统治者和撰写者的个人偏见,对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记载多有偏差。


    唐朝末年,战争频繁,各地藩镇各自为政,为了不上缴国库税赋和争取自主武装、军需,大都是报灾不报喜,朝廷掌握的情况并不十分真实。例如,朝廷要征调地方武装时,很多藩镇都谎报自己地盘上有农民暴动或有天灾,不愿出兵。发生了将要受到朝廷惩罚的事件或要骗赏时,则不报或少报灾情。如,由于暴敛酿成王仙芝、黄巢起义很长时间后,地方藩镇才将消息报到长安,致使朝廷大军不能及时灭除后患。再如,王仙芝、黄巢起义之初,淄青节度使宋威为骗取奖赏,竟奏说王仙芝在沂州被打死。后来的统治者在修史时,皆从执政的需要出发,故意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做一番“订正”。这从一方面反映了史料的不可靠性,在主观上造成了后人对黄巢起义的时间和事件的模糊不清。


    另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原因。一是兵燹。唐末从黄巢起义开始,到公元979年北宋灭北汉,特别是五代十国后期,持续的战争几乎涉及了大半个中国,所过之处,典籍多被焚烧,就连诸侯贵族的墓葬也很难幸免被挖。长安城的几番易主,兵火不断。二是迁都。唐末黄巢起义失败后,无赖出身的朱温挟持唐帝迁都汴州,本来就多次遭劫的长安、洛阳的史料,便再一次遭受了灭顶之灾,几乎殆尽。三是河患。黄巢起义早期和晚期,活动地点在黄河流域,这些地方的地方史、王侯家谱应该对起义军的活动和战事情况有所记载,但黄河经常泛滥,淹没城市和村庄。在历史上,汴州、曹州、濮州都多次城圮后重建,其他的小城和村庄就更不用说了。人的性命难保,哪还有心思保留史料典籍?所以,历史上对这一范围内诸事的详细记载少之又少。

         二、朝廷和民间对待农民起义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不一致。


    朝廷委派编修修史,对于未成正果的农民起义是极力否定的;而穷苦老百姓则希望均贫富、惩贪官污吏、改变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对农民起义领袖有一种崇拜情结。这样就造成了两种不同的观念,由此形成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不一致。


    正史关于黄巢的最后结局,见于“二十四史”中的两部《唐书》的<黄巢传>。两书都明确记载黄巢死于泰山脚下,但其说法也不尽相同。《新唐书·黄巢传》认为黄巢自杀,《旧唐书·黄巢传》则说黄巢为外甥林言所杀害。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明嘉靖年修的《莱芜县志》也采用此说。还有一种说法是黄巢为叛徒尚让所杀。


    流传于民间的传闻,都认为黄巢并未自杀或被杀,而是脱险逃出了狼虎谷。两宋时的笔记野史,也多循此记述黄巢在失败后是遁身空门,得以善终。不但有黄巢所做的诗流传与世,还有黄巢出家的寺庙遗迹、出家后做和尚时用的法号,并称他死在明州,至今雪窦山还保留有“黄巢墓”。

        三、后记黄巢事件的朝代间隔太多,难于再现历史的真实。


    现存可查的记载唐末事情的最早的正史书籍,应该是五代时期编纂的《旧唐书》。《旧唐书》是后晋末年编撰完成的,其间已经历经了唐末二十年、后梁和后唐两个朝代,特别是这段时间的前中期,朱温弑君篡权,不作史料或篡改历史,造成了历史记载的空档。《旧唐书》成书时间非常短促,多是抄录唐代史料而成,对唐朝前期记录较详细,后期则非常简略,缺漏较多。《新唐书》虽然在史料上作了许多补充,但所增补多取材于后人的追述、
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可信度不及《旧唐书》。其后的史书多来自这两部书,时间间隔就更远了。


    而记载有黄巢事迹的民间传说的笔记小说集,如生于公元900年的孙光宪撰写的《北梦琐言》,作者取材时“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照,然始濡毫”,应该是比较严谨的。宋代王明清所著之笔记小说《挥麈后录》,多记叙国史中未见事,自跋谓‘记忆残缺,以补册府之遗’是也”,《四库大辞典》就说它“虽为笔记性质,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靠,曾被南宋最负名望的史学家李焘所称道”。

    从这些相互有出入的书籍来看,最早的应是《旧唐书》和《北梦琐言》,它们中的很多材料都是来自于传说。由传说到形成文献资料,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难于再现历史的真实了。



        四、现存史料说明,民间传说更接近实际。


    黄巢是盐贩出身的农民起义首领,在与唐军作战中,曾多次诈降,与王仙芝的真投降决裂,称帝后面对唐军和沙陀军的反扑,主动舍弃长安,说明他在逆境中善于计谋,不会轻易了断自己。如果说他自杀,与他本人的性格不太相符。再者如果他选择自杀,他的兄弟、亲属的结局会如何,他心里面肯定会考虑。如果说黄巢为外甥林言所杀,在黄巢进入长安之后,曾经选择500个武艺高强的人组成了控鹤军(护卫),黄巢任命林言为军使。如果说林言杀了黄巢有点说不过去,这极有可能是做正史者对黄巢及其后人的污蔑。


    其实,对于黄巢的结局,撰写《旧唐书》、《新唐书》的史学家当时也没十分把握做出决断。《旧唐书》和《新唐书》在<黄巢传>中都将“浪荡军”首领黄浩,作为黄巢的从子来写,由此来说明黄巢的结局与江南的雪窦山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为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现存经历次修订的清朝同治年间的浙江宁波慈溪彭桥一支的《黄氏宗谱》,明确记载黄巢为先祖,黄巢当时兵败未死,后栖身于奉化雪窦洞,他们是黄巢长子黄文明的后代。中国古代对先人身首异处很是忌讳,如果黄巢的头被献于唐朝皇帝,黄氏后人肯定会改变说法,但他们绝对不会把黄巢编排成一个和尚!









.



TA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5-04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4168
  • 日志数: 553
  • 建立时间: 2010-01-23
  • 更新时间: 2010-05-2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