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建筑
嘉泰《会稽志》:知县廨,在县城内,负秘图山,有清心堂、不欺堂、鉴止轩、翠窦亭、秀野亭、高风阁。李祺寿重建未备而去。后十一年,吴兴施宿来知县事,始一新之。阁据秘图山之麓,前对南山,为一邑佳处。阁之下即有严公堂。阁后有亭,名钓隐。严光墓在其北。翰墨堂旧有芙蓉亭。施君刊东坡先生帖甚众,临邛常楮继之尽写诸帖堂上,因以名焉。案此条,由北向南的建筑依次为钓隐亭(《余姚县志》作“吊隐亭”)、高风亭、严公堂。严公堂当在秘图山下。嘉泰《会稽志》成书于建炎兵灾之后七十年,当时寿圣观已迁往县治东弓手营,于绍兴二十五年(西元1155年)重建完毕。
《浙江通志》对余姚县治有一个比较翔尽的记载:余姚县治,(在城东南隅)。嘉靖《浙江通志》:秦时肇建,隋废,唐武德五年置姚州,为州治,七年废为县,元复升为州,明洪武三年复为县,治后枕秘图山,前俯舜江。嘉泰《会稽志》:廨有高风阁,李祺重建,后十一年施宿知县事,一新之。阁据秘图山麓,前对南山为楼(旧名清远楼,明隆庆六年楼下一瓜三蒂六实,因更名焉)。楼东为丞衙大堂,为典史廨,前为甬道、为仪门,东南为亲贤馆、为土地堂,西为吏舍,南为大门。雍正十一年知县杨沛重修。《通志》是“前对南山为楼”,恐缺漏“嘉瓜楼”三字。案《通志》卷四十五云:宅东为嘉瓜。嘉瓜楼的前身应是清远楼。按照《会稽志》对余姚故县城的记录,三国朱然筑县城时,其建筑范围仅仅是光绪《县志》的县署及内宅范围。
发现《浙江通志》卷三十一“会稽县治”条,与余姚县治混淆:宅东为嘉瓜,一邑佳处,阁下有严公台,有翰墨堂。余姚县志皆宋德佑间毁,至元皇庆间复作。公署治堂曰亲民。治堂东为幕厅。西为库书房甬路。南为戒石亭为仪门。左右为吏廊。东廊之北稍东为寅畏堂。仪门外为土地祠。申明旌善亭前为谯楼。堂之后为川堂。为后堂。有池曰瑞莲池。之上有亭。其北当秘图之脊。为令廨。有门有厅。有寝令。廨之右为丞廨。丞廨之前为典史廨。通判叶金署县重建。“会稽县治”一条中,严公台(即严公堂)、翰墨堂、戒石亭、申明旌善两亭、瑞莲池等皆为县治内建筑,而且“会稽县治”一条又提到“秘图之脊”,若是重名也没有如此频繁,恐是抄录时谬误。清《越中杂识》载:《宋翰墨堂记》,在余姚县署,苏文忠公轼书。
史载县治内建筑,出现频繁的是严公堂、翰墨堂、钓隐台、雩咏亭、高风阁、秘图阁。据《浙江通志》,分别陈列:
严公堂。嘉靖《余姚县志》:县署高风阁,前令徐端礼建,对严光客星山,因名。(《通志》卷四十四);
翰墨堂。《名胜志》:余姚县治北,负秘图山。宋时刻苏子瞻手翰。(《通志》卷四十四);
钓隐亭。名胜志在余姚县秘图山麓,以严征君名。嘉靖《余姚县志》:当翠窦秀野两亭之中,北可望客星山。(《通志》卷四十五);
雩咏亭。《於越新编》:在余姚秘图湖北,元越帅刘仁本建。(《通志》卷四十五);
高风阁。嘉泰《会稽志》:在余姚县廨,令李祺寿建,后吴兴施宿知县事,重新之,据秘图山之麓,前对南山,为一邑佳处。阁下为严公堂,钓隐亭严光墓在其北也。(《通志》卷四十五);
秘图阁。嘉靖《余姚县志》在秘图山麓,下瞰秘湖,已乃改为翠窦亭。(《通志》卷四十五)
案《会稽志》“知县廨”条,高风阁后(北)为钓隐亭,阁前为严公堂。《浙江通志》则笼统地把钓隐亭和严光墓都归为“其北”——一亭一墓,两者相差十数里远。另可知翠窦亭前身为秘图阁。上述建筑皆在县廨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