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南村小寺 » 日志
未经博主同意,本博文字不得转载。联系[email protected]

再谈虞询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2-24 21:56:17 / 个人分类:随笔

再谈虞询砖
 
我曾在前文《晋虞询砖》中谈到,墓砖出土于陆埠大隐之间。考《宝庆四明志》及《延佑四明志》,皆载有“晋虞瑶墓”:在五马山,(慈溪)县西南六十里,虞氏谱云“瑶博学强识,当时所称,累迁至伏波将军。案《浙江通志》:五马山,《慈溪县志》在县西南六十里
 
五马山,即是今陆埠大隐之间的沿江。案《余姚地名志》:五马山,在沿江乡兰墅会村,海拔316米。并索得“兰墅会村”一条:兰墅会,村委驻地,村名由来无考,村居陈、范二姓,158户,468人。还有“山下”一条:村处五马山下,故名。居民赵姓,陆埠镇马弄迁来,建村有五百年左右。70户,320人。
 
虞询砖出土于陆埠大隐之间,而史志载“晋虞瑶墓”在沿江五马山,这两者应该不是巧合。这是晋代余姚虞氏一支,在当时的陆埠沿江地区设有家族墓区的有力证据。按同时代出土的虞氏墓砖,分别有城东北穴湖和城西南肖东,可知晋代的虞氏已分裂为较大的三个家族。按“北乡虞翁砖”出土于肖东,而《余姚县志》载虞翻葬于肖东凤亭石龟,可知凤亭石龟为虞翻之一支家族墓,而五马山和穴湖又分属两个虞氏支脉的家族墓。
 
案《宝庆四明志》,虞氏葬于慈溪境内的还有:晋虞胄墓,在横山,县东南十里,虞氏谱云,胄好学不怠,仕至散骑常侍,尝居此山,死因葬焉,至今人呼为常侍墓;梁虞荔墓,在鸣鹤山,县西北六十里,《梁书》云“荔会稽上虞人也(《梁书》所载虞荔为余姚人,应误),以博识闻举宏词,累迁中庶子,卒于官,归葬此山”;梁虞孜墓,在东澄山,县西南三十五里,孜举秀才,累迁至散骑常侍,著内典要三十卷;梁建威将军虞骜墓,在渔溪山,县西北五十里;梁东海太守虞野人墓,在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四明志》所载,按时间先后排列。据虞询所卒时间为西晋太康二年,为吴国孙皓降晋的次年。太康虽为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但对于吴地对来,实为另一个新朝代的开始。因此,虞询的年代应该要早于虞瑶和虞胄。
 
若有大量虞姓族人安葬在原慈溪境内,则是说明,在当时已有虞氏的某个分支因战乱和生存需要,陆续向邻县迁居。而虞询虞瑶虞胄等人,就是这一个分支的虞氏后人。按余姚陆埠石门,有永兴庙,虽然该庙的原始建筑年代虽不可考,但能说明虞氏家族与陆埠之间,应该有着不被我们知晓的某种关系。史志中明确可考的还有“虞喜隐居大隐”事,而在今天的大隐乡西南有虞家村(与鄞县相接处),据称为虞喜后人聚据地。
 
按虞询砖,虞询似为虞喜祖父一辈。或许在虞喜之前,虞氏一支已有少量人口迁居陆埠沿江至大隐一带,而他们确实也在五马山一带修建了自己的家族墓地。后来虞喜为避开皇帝征召(或是躲避县令山遐对他的追捕),把家族迁往已有族人聚居的邻县,也是符合逻辑的。
 
虞询砖的发现,填补了晋虞瑶之前余姚虞氏已开始迁涉、定居和安葬的历史空白。所以说,至于考证虞询为具体哪一支虞氏族人及其生平经历的意义,已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被郭沫若定义为“江左四大豪族”之首的虞氏家族,在晋初就开始了迁涉,这种迁涉现象一直延续到了宋代,直至明清以后,我们在《余姚县志》中再也看不到虞氏后人的身影。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