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南村小寺 » 日志
未经博主同意,本博文字不得转载。联系[email protected]

《水经注》里的虞氏信息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1-24 13:44:22 / 个人分类:随笔

《水经注》里的虞氏信息

 

虞翻登龙泉山,是一段比较有名的文字,载在《水经注》卷二十三:虞翻尝登此山四望,诫子孙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则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继代兴,时在江南者辄多沦替。仲翔之言为有征矣。此山即赭山,古称绪山或灵绪山,今呼作龙泉山。虞翻作为风水学的先驱人物,其成功案例包括这一段登山望气后的告诫,这一预言在郦道元时代似乎已经得到了应证。

早年读这一段文字,只注目于龙泉山,及后来的大黄桥(当时我在大黄桥路的一家单位工作),却忽略了后一段关于“虞国”、“虞光”的内容:江水又经官仓,仓即日南太守虞国旧宅,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是地即其双雁送归故处。虞国及虞光,应是史书记载的最早余姚虞氏族人。双雁送归,或双雁送车,是一则关于虞国的典故:日南郡在今越南中部,汉朝时处在疆域最南端的三郡之一,太守虞国殁于任上,其棺椁后来被送归故里,传说当时他饲养的两只宠物大雁,也跟着车马飞过来了(当然更有可能是绑着过来的)。光绪《余姚县志》载:虞国宅在绪山南,郦道元云宅为百官仓,即双雁送国归处,号西虞,以国兄零陵太守光居县东称东虞。盖《余姚县志》引《水经注》文。

光绪《余姚县志》引《嘉靖志》云:虞国少有孝行,后为日南太守,以化治称,常有双雁宿止厅事,每出行县,辄飞逐车。国卒于官,雁逐丧至姚,墓上不去。至今呼其地曰双雁。国有从曾孙歆,亦守日南,称小虞。晋虞预《会稽典录》亦云:虞国少有孝行。为日南太守,常有双雁宿止厅上。每出行县,辄飞逐车。既卒于官,雁逐丧还。至余姚,住墓前,历三年乃去。盖《余姚县志》引虞预《会稽典录》,并经过了适当改编。

案《水经注》中姚江沿途的建筑或自然景观:先是江南黄桥,汉黄昌太守故宅,桥为黄昌筑,亦称黄宅桥,今有大黄桥路;向东,即江北绪山,虞翻登高处;再东,是江北百官仓(按顺序,百官仓当在龙泉山顶偏东处);百官仓东首,即是吴将朱然所筑余姚古城(当时古城还没有把绪山包括进去,远小于明清时县城范围,疑为一处理军政事务的据点堡垒)。古时军政机构重粮草安全甚于其它,须防患盗匪或敌对政治势力,故旧官仓择址时,靠近古城堡垒十分合理。古城西之虞国旧宅,与古城东之虞光旧宅对称,因此有了西虞东虞之分。但《余姚县志》未真正落实“官仓”准确位置,而“绪山之南”的范围又宽泛了些,我猜想百官仓的位置,当在龙泉山正南端,至逊埭路这一范围内。

《水经经》中“双雁送归处”,意谓虞国旧宅,也就是以前的百官仓,即龙泉山南;光绪《余姚县志》把“双雁送归处”换成了城东玉皇山顶雁岭;据《会稽典录》,双雁送归处却是虞国墓葬处。这样就存在了三种分歧。我想,一个“归”字不止是沿途护送之意,还隐指逝世。因此,双雁送归处,应为虞国墓所在地,即是虞国墓葬处。据光绪《余姚县志》载,虞国墓在旧双雁乡(亦有“墓在县西五里”的说法),古人命名双雁乡,亦是因为“双雁送归”的原因吧。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