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南村小寺 » 日志
未经博主同意,本博文字不得转载。联系[email protected]

公元五世纪前馀姚县考略之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1-07 10:02:06 / 个人分类:随笔

公元五世纪前馀姚县考略

 

——夫会稽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南山攸居,实为州镇,昔禹会君臣,因以命之。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是以忠臣继踵,孝子连闾,下及贤女,靡不育焉。(引《三国志》虞翻对王朗语)

 

一、归属

 

    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第三、四层距今约70006000年之新石器时代文化,称“河姆渡文化”。《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这个文化遗址中最大一个碳14数据为6955±120年。历史考古学家认为这里可能是于越先人之活动地区,距于越中心(绍兴)东约69公里

 约公元前22世纪至前21世纪前后,禹会诸侯于涂山(《左传》,哀公七年)。《越绝书·记地传》: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之名始此)。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因病亡死,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禹在位十年,东巡于会稽,崩,葬于会稽之山(《史记•夏本纪》及《墨子•节葬》)。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20世纪前后。禹崩,夏朝立。“以天下授益(舜子),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启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于越,立宗庙于南山之上。”(《史记·夏本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约公元前20世纪至前19世纪,於越王朝,至允常,允常生勾践,立大越国。《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又载:越之前君无余者,夏禹之末封也……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余。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于会稽。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其语曰:“鸟禽乎”,喋,指天向禹墓曰:“我是无余君之苗末。我方修前君祭祀,复我禹墓之祀,为民请福于天,以通鬼神之道。”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壬生无专心守国,不失上天之命。无卒,或为夫谭。夫谭生允常,常立,当吴王寿梦、诸樊、阖闾之时,越之兴霸自允常矣。

《史记•越世家》云: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高氏《越史》云:夏自少康至桀凡十二世案少康元年至周敬王元年壬午,凡一千五百六十一年。吴之伐越,见春秋昭公三十二年,即敬王十年,至是时,一千五百七十年。

 

公元前1001年(周成王二十四年),“於越来宾”(《竹书纪年》)

约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三十七年) “伐楚,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鼋以为梁,遂伐越至于纡(越地,今无考)。”(《文选·江赋》注引古本《竹书纪年》)

公元前601(周定王六年)“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盟吴、越而还。”(《左传·宣公八年》)

公元前544(周景王元年)“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春秋襄二十九年,经曰:阍弑吴子余祭。”(《史记·吴太伯世家》索隐引《春秋左氏传》)

公元前537年,越人伐吴,败吴师(《春秋》)。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勾践立国,吴攻越,越王败吴师于欈李(今湖州)。

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

公元前473年(周元王四年),越灭吴,后迁都琅琊,图霸中原,遂被楚灭。楚灭越时间,一说在公元前334年,周威王六年,一说公元前306年,周赧王九年。

《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载:尊亲失琅琊(越灭吴后,迁都琅琊),为楚所灭。勾践至王亲,历八主,称霸二百二十四年。从无余越国始封至余善返越国空灭,凡一千九百二十二年。《史记·越世家》楚人伐越之事云: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秦灭楚,降百越之君,设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浙江通志》卷七载:馀姚县,《史记正义》: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馀姚。《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秦属会稽郡;《汉书地理志》:会稽郡馀姚(谨案东汉及吴并因之);《晋书地理志》会稽郡统县馀姚;《宋书州郡志》:会稽太守领县馀姚(谨案齐梁陈,并因之)。

至公元129年(汉顺帝永建四年),析浙江以东为会稽郡,治所山阴。

馀姚,古属大越,后属楚,及秦(秦时,废“大越”名改“山阴”)、汉——上述越、楚秦汉,归属秦朝的时间最为短暂(案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楚国灭越,仅指浙江以北的越地)。秦统一后,设郡县,馀姚在会稽郡管辖下。尽管会稽郡的名称在各个朝代屡有改变,诸如荆国、越州、吴州、绍兴府等等,甚至在隋开皇时期,曾析馀姚受句章县所辖,但句章县属吴州(会稽)。至唐武德四年,馀姚有过短暂的设州经历,但馀姚州仍属越州府管辖。这种隶属状况,一直维持到1949年解放以后。

 

据史载,馀姚设县时间在秦时。最早的文字记载在班氏《汉书》: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景帝四年属江都。属扬州)……县二十六:吴、曲阿、乌伤、毗陵、馀暨、阳羡、诸暨、无锡、山阴、丹徒、馀姚、娄、上虞、海盐、剡、由拳、柴辟,大末、乌程、句章、余杭、鄞、钱唐、、富春、治、回浦。——《汉书》中,云及会稽郡为秦置,却没有明确说明其辖下二十六县是否秦制因袭下来。

其它史志有载馀姚县信息的,有如下几种:

 

《后汉书》卷二十二:会稽郡(秦置。本治吴,立郡吴,乃移山阴)……山阴,,乌伤,诸暨,馀暨,太末,上虞,剡,馀姚,句章,鄞,章安,永宁,东部

郝氏《续后汉书》卷八十五:会稽郡:山阴,上虞,馀姚,句章,鄞,,始宁,剡,永兴,诸暨,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既阳,无锡。原注,汉置县十七。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馀姚县,本汉旧县,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馀姚。隋平陈废。武德四年复立,仍置姚州,七年废州。(紧。西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馀姚县东一百四十里。旧二十一乡,今一十五乡。汉旧县,在馀姚山西。《山海经》云:二勾馀之山无草木多金玉。郭璞注云,在会稽馀姚县南,勾章县北,山多姚璋,故取二县以为名。《风土记》云:舜支庶所封,舜姓姚。唐武德四年置姚州,七年州废来属越。

《舆地广記》卷二十二:望馀姚县,二汉晋皆属会稽郡。隋省入句章县,有句馀山,在馀姚南、句章北。故二县因以为名。唐武德四年复置,及置姚州,七年废,属越州。

 

二、政府首脑

 

馀姚县首席地方长官,在汉、三国及魏晋年代,被称作馀姚长或馀姚令。

案《三国志•吴书》载:陶谦父,故馀姚长。谦少孤,始以不羁闻於县中。案陶谦卒于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元),寿六十三。故可考其父任馀姚长时,当在公元140年左右。

以下例举五世纪以前县级长官:

 

嘉泰《会稽志》:吴朱然尝与孙权同书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馀姚长。时年十九,后廷山阴令;

嘉泰《会稽志》:朱亘为馀姚长,遇疾疫,谷食荒贵分部良民隐视医药飧粥相继,士民感之;

嘉泰《会稽志》:吕岱处法应问,甚称权意,召署录事,出补馀姚长,召募精健,得千馀人;

嘉泰《会稽志》:晋山遐为馀姚姚令,时江左初基。法禁宽弛,豪族多挟藏户口以为私。遐绳以峻法,到县八旬出口万馀;

嘉泰《会稽志》:晋孙统为馀姚令,性好山水,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嘉泰《会稽志》:晋囗,字恩充,选补太学博士,出为馀姚令;

嘉泰《会稽志》:晋谢胜为馀姚令,王羲之临河叙曰,馀姚令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即兰亭之会也;

嘉泰《会稽志》:宋景之為餘姚令;

嘉泰《会稽志》:宋為餘姚令有稱績

嘉泰《会稽志》:宋仲道為餘姚令;

嘉泰《会稽志》:宋明震為餘姚令;

《太平御览》:宋《元嘉起居注》曰。有司奏云,扬州刺史王弘上会稽从事韦诣解列先风闻馀姚令何玢之造作平床一乘舴艋一艘,精丽过常用功兼倍。诸免玢今,官诏可其奏;

《宋》卷六十八:(元嘉)十七年十月。乃收湛付廷尉。伏。又斌及大將軍錄事参軍劉敬文。參軍孔邵秀。中兵參軍明。主簿孔胤秀。丹丞孔文秀。司空事中郎司亮。程令盛泰等。徙尚書庫部郎何子。姚令景之;

《宋》卷五十三:(张)永。字景。初郡主簿。州事。司徒士曹參軍。出補餘姚令。入中兵郎(宋元嘉时人);

《宋书》卷八十一:刘秀之……父仲道。高祖克,京城以补建武参军,与孟昶留守,事定以为姚令,卒官;

《南齐书》卷五十二:贾渊……太祖嘉渊世学取为骠骑参军武陵王国郎中令,补馀姚令,未行,仍为义兴郡丞。永明初转尚书外兵郎历大司马司徒府参军。

 

其中朱然任馀姚长,在公元200年,即孙策亡故、孙权统事时。可以看到,三国及三国之前,对县一级长官称作“长”,晋时遂改称“令”。

 

三、县城及相关建筑

 

郦道元《水经注》:(姚)江水又东径黄桥下。临江有汉蜀郡太守黄昌宅,桥本昌创建也,昌为州书佐,妻遇贼相失,后会于蜀,复修旧好。江水又东径赭山南。虞翻尝登此山四望,诫子孙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则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继代兴,时在江南者辄多沦替。仲翔之言为有征矣。江水又经官仓,仓即日南太守虞国旧宅,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是地即其双雁送故处,江水又东径馀姚县故城南,县城是吴将朱然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夫子所谓沧海浩浩,万里之渊也。县西去会稽百四十里,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馀姚之南,句章之北也。

 

《水经注》中,郦道元对于姚江沿途建筑的叙述,能够说明馀姚故县城的方位——在官仓东,即是龙泉山以东。县城为吴将朱然建筑,当在公元200年后。

 

《三国志补注》卷六:以(朱)然为馀姚长。《水经注》曰:馀姚县城是吴将朱然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

《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二十六:馀姚故城,今馀姚县治。《水经注》馀姚县城是吴将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

 

很明显,馀姚故县城的位置,就是后来县治一带。

汉朝时,江南农业生产力已十分发达,城镇与农村日渐分化,使那些原本具备农业城镇性质的古代城镇,在后汉和三国时期,军事、政治性质也日渐浓厚起来,地方衙门得到完善并纳入制度运行。城镇的政治、军事性质的不断加强,其规模和防卫要求势必也同时要求加大。这就出现了最初的县城形式。而且三国时期,是个地方区域武装割据的年代,孙权对于郡县的管理,有着强烈的军事色彩。比如官仓的营建地址靠近县城堡垒,符合战备之需。

 

《浙江通志》卷二十四载:馀姚县城池,《於越新编》:始筑於吴将朱然,围一里二百五十步。元至正年方国珍复城之陆门五,东曰通德西曰龙泉南曰齐政北曰武胜后永清水门二(高明《修城记》:馀姚为鄞郡外屏,至正十九年九月始筑城,十月毕功,凡以里计者九,以大计者一千四百六十,为址二丈,其上之广杀其址二尺,四面之门有五,其南北又各立水门通舟楫)

 

案《通志》所引《於越新编》,“围一里二百五十步”,折合成现在长度,约775米,每边长度在200米左右,合于旧县治范围。这样一个故县城规模,只能算是战时守备据点,用来军事首脑和兵员驻扎。而元至正十九年十月,筑成后的馀姚县城,有九里,折合现今长度,每边1125米,要远远广大于故县城。所以说,魏晋时的县城,只是个极为狭小的军事堡垒,仅能容下朱然的军队和辎重物资,它没有把龙泉山包括进去,更没有把江南的黄昌宅,江北的东虞、官仓等建筑包括进去。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