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仁宇:历史可以这样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2-03 21:19:11

我知道黄仁宇这个名字,有三种来源:

一是我看了已故作家王小波的散文《不新的〈万历十五年〉》,王认为黄仁宇的历史观点并不新颖,不是写皇帝的力不从心和碌碌无为吗?各个朝代都有.但他看到的黄仁宇描写在万历十五年某个早朝的情景写的很好,大臣们衣冠不整,在寒冷的北风中等候皇帝的样子,再现了历史的某些真相.

二是我看了当今杰出的历史学家吴思的《血酬定律》这本书.吴是研究明史的专家,他以发明“潜规则”一词享誉海内外.有记者采访他时,谈到了黄仁宇.他认为黄写的是历史的大略,而他是对历史有过精密计算的人.他把历史说成了“大公司”,黄是“主管”,他是“会计”或“出纳”.大致是这个意思.

三是我听朋友谈起过他.在电视《百家讲坛》里,易中天说他的说史风格受到两个人的影响,其中一个是黄仁宇.易对黄仁宇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我对黄仁宇的关注自然而然产生了.我虽然一直将文学当成是自己研究的主要对象,但古人说过一句话:文不离史,史不离文.而鲁迅的老师章太炎也有这么个说法:六经皆史也.我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想不去了解历史是说不过去的.

于是我翻开了黄仁宇的书:《万历十五年》和《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这两本最能代表黄仁宇最高学术水平的书.我先看到的居然是他的这么一份简历:

“黄仁宇(1918—2000)

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简历的前面部分道出了黄的人生轨迹,后面部分说出了他的研究历史的经历.他不是一开始就以研究历史当成他的主业的,有评论说他是“半道出家”去学历史的,但这并不防碍他成为杰出的历史学家.

黄仁宇在现代史学上提出了“大历史”的概念.他认为他的这个想法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以其宏大深远的史笔勾勒出了中国从古代到汉朝上千年的历史长卷,刻画了上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他影响十分大.他在写《万历十五年》时,不自觉运用了这样的思维.他对大历史的构想是:“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这是对历史时间的界定,不是普通的编年体,更不是单纯的以为“大历史”是写大的事件来说明大的.

当然,在历史书里,我看到发生在“过去”的事,没有一件是小事.普通的史学家写的都是历史的大略,由书抄书到全盘的生搬硬套,把活的历史写的如同僵尸一般面目狰狞,让想看历史书的人望而却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历史书虽然成千上万印了出来,但和看一本书一个样,一点新意都没有.黄仁宇之所以比这些人杰出,是因为他懂得历史应该怎样看.

这里涉及到了历史的坐标问题.前面说的时间假设是一条横向的直线,历史事件的爆发周期可以被认为是竖直的直线,以爆发事件的点为点连接起来,组合成就是一个坐标,可以是看历史事件周期变化的一个依据.黄仁宇在写《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已把这个问题通过文本解决掉了.

比如他写万历皇帝,不是简单把他处理成一个传统的概念上“昏庸”的皇帝,而是通过实际的事例,将这个皇帝生活细节化的内容展现给人看.他的目的不是因为这个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时显露出的懦弱,而是将他为什么懦弱的一面给人看,让人看到了他受到种种的制约,结果这个皇帝成了历史书写他的样子.这已是拓开了传统史学中研究皇权对历史的影响这一命题里极具有意义的事了.

如果把这样的文章和当时黄仁宇的所处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想的话,这本书的存在已远远超出它能表达的范畴.不过黄仁宇矢口否认.,但没关系,这逃不了明眼人的眼睛.

而在这个精彩的文本里,他还平淡的处理了我说的历史坐标问题.万历皇帝所做的事情,没有一样是小事.例如他想立未来的君主的时候,先是受到太后的阻拦,后来是来自手下一帮文官武将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了百姓之间的骚乱,结局是不了了之.他掌握不了自己的权力.这对于一个执政者来说是致命伤.它虽然当时没有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但对未来明朝的溃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这个文本里,万历皇帝所经历的事都可以在坐标上标出来的.

万历十五年,在明朝,的确不是很关键的年份,但是对于这个朝代今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这当中,黄仁宇还写了张居正,一代名相.虽然试图改革朝制,但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首辅申时行,为了不重蹈居正走的路,而显得无所做为,但结果还是以失败搞终,更不用说是戚继光,海瑞,李卓吾了.总之,在这个平庸的年代里,即使有天大本事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不管是谁也阻挡不了这个趋势.

和《万历十五年》比起来,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就乐观多了.这本历史随笔集,从先秦一直写到元末的重要人物和重要的事件,通过简短凝炼的笔墨,娓娓道来,既有智趣,又有情味,显得别具一格,不是一般史学家能写出这样的史论的.

他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这些历史人物的,比如他写孔孟,我看过的大多数的书都把他们写成了神坛里的人物,高高在上,继承了古人写圣人的传统,仿佛这种人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但黄仁宇把他们拉下了神坛,说他们是人,如果没后人不断给他们光环的话,他们不至于成为神.我记得这样的话,鲁迅好象讲过,但让一位真正的历史学家说出来,份量明显不同.

黄仁宇写这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和《万历十五年》一样注意到了个案分析.他写孔孟,对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当前的他们还可发挥的作用结合一起,使人觉得历史人物到了现在之所以能被记起,是因为他们的得失的确值得人借鉴,而不是为写史论去写史论.

总而言之,黄仁宇通过他的非同凡响的书,告诉我:历史可以这样看!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