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教义质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9-23 08:27:32
查看( 216 ) /
评论( 4 )
读萨顿的科学学著作,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以及再向前推半个世纪至一个世纪的科学家,渗透在学术叙述中的、明显的宗教情绪。整个学说犹如先验的秩序,从专注的敬意中,自动外化出来。这一点也体现在论说和实证的构造上,就像一辆汽车,只配三个轮子,另一个则将所有的未解和信赖,留给万能的神。
最有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假说。但市场这辆“三轮车”,运行起来便周期性抛锚。于是,将第四只轮子实体化的努力,贯穿现代经济实践。然而,配的轮子不是这样不合适,就是那样不合适。尽管如此,谁也不敢让它空着。神究竟是想让人学会自己担当呢,还是学会承受周期性的折腾,不得而知。
中国当代市场体系,是从计划经济脱胎出来的。迫于国际博弈压力,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也一直坚持公有制垄断。这种格局下,市场机制的发育,很难完善起来。特别是面临全民创业的迫切形势,在产权保障、信贷支持、行业选择、准入门槛等方面提供便利,至关重要。这是市场自由度的提升,也是产业政策的合理倾斜。
认同产业政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一抓一大把,也没见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说他们无知无耻。同样,认同产业政策的学者,也不会随便说自由派学者无知无耻。在实践中,放任市场和过度干预市场,都受到过市场的严厉惩罚。所以,应当检讨的的,是放任和干预的方式和分寸,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放任和干预。
此一时自由派呼声大振,或许是必要的。但因此污名化一切产业政策,在学术上回归政教合一,把市场当作宗教供奉起来,也有点过头。中国似乎有这种倾向,不论什么主义和教义,一旦传入,三下两下就变成邪教。对内是体己的盾牌,对外是攻击的利器。若仅以科学的面目出现,就失去能量来源,只能自生自灭。
在自然经济和国有经济观念根深蒂固的土壤上,以极端化的方式鼓吹市场经济,可以视为一种宣传策略,真正实施就是另一回事了。智利和俄罗斯先后尝试过摈弃产业政策的“休克疗法”,效果都不大好。而且,作为敢于冒险的“性格补偿”,一个拥有丰富的铜,一个拥有丰富的石油,财政收入充足,人家玩儿得起。
中国能与之相匹的矿藏是什么呢?恐怕只有几千年精耕细作的农业和高度发达的手工业积淀下来的、经得起高强度消耗的、灵巧安分的劳动力群体,以及以儒文化为背景的、可以保障契约延续、资金和物资安全流动、地域和产业协同互补的大一统“极权”空间。即在一定时段内,无可替代的技能资源和组织资源。
这种资源,其实是匮乏的自然资源和频繁的自然灾害逼出来的。与自然资源富足的国家相比,这种资源更适宜劳动密集型的初期工业化和自组织力欠缺的初期市场化,所以才有大规模的、持续的爆发性增长。俄罗斯有类似的组织资源,却没有相应的技能资源;印度与俄罗斯相反。这种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中国。
然而,正因如此,中国经济是脆弱的。铜、石油,雨量充沛、自流灌溉的肥沃农田,都不会因社会动荡有所损失,技能资源和组织资源,却可能因动荡而功效尽失。虽然技能本身不会衰退,但产业萎缩,会使大量技能作废,并使技能的拥有者,成为消耗社会财富的救济对象。铜、石油和粮食则无须倒贴,反而会因短缺而升值。
组织资源也一样,可以为政治服务,也可以为经济服务,中国文化不乏变通的智慧。俄罗斯则将其视为负资产,彻底割除。但看不见的手,也是有生命的,需要一个发育过程。并不是把整个国家往空中一抛,就会被慈爱地接住。想当然的结果,就是被摔得七荤八素。即使有石油保底,一个超级大国也急剧沦落了。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是由于有发达国家在前面蹚路,但“后发劣势”也隐藏其中。发达国家的路,都是从自己本能中生发出来的。活力和体制,可以追溯到文明的根基上去。而且每种体制,都有各自的“性价比”。什么便宜都占,什么亏都不吃,是不可能的。这正是发展中国家政客、学者和民众的困惑之处。
俄罗斯经历“失去的十年”后,像摈弃曾经的政治不正确一样,摈弃后来的政治正确。从自己的本能中,找到生存的依据,像齿轮咬合一样,获得强大可靠的力量。大批发展中国家,却像左撇子练右手一样,失去本能的活力,陷入看不到出路的停滞,有些连自理都成了问题,成为发达国家商品和文化的单纯消费者。
如果后人续写《大国的兴衰》,会感叹交替最快的一次,是中国和俄罗斯。并非中国主动征服,而是俄罗斯听信别国欺诈。如同两个棋手,一个对另一个说,你政治不正确,没有对弈资格。对手竟被说服,放弃对弈。欺诈者哈哈大笑,将军、吃子,极尽凌厉之势。在历史中,每一步至少有十年红利,自己放弃又怪谁。
待俄罗斯想明白,重新坐到棋盘前,棋局早已今夕非比。历史是一盘下不完的棋,被攻城掠地的剜心之痛,让子孙去慢慢体会吧。欺诈者足以载入史册,吹嘘百代。一个国家如果愿意解散自己,对周边国家来说,永远是政治正确的。而一个国家培育出被指责几句,就不惜解散国家,以平息口舌的政客,则是相当滑稽的。
中国取得的改革成就,原因很多,技能和组织资源,作用应是最大的。如果将资源分为物质、技能、组织、科技等几个层次,技能和组织受心理和思想影响较大,稳定性远不如物质和科技。由此特点决定,中国经济的政治含量,天然偏高。“维稳”经常被嘲笑,但不可否认的是,局势稍有波动,资金和人员便外逃。
这种资源结构,也存在内生性矛盾。当“劳动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意味着技能资源价格攀升,漫过资金技术替代上限,竞争力逐渐下降。同时,维系经济活动的组织资源,也随着技能拥有者需求层次上升,产生不相容反应。经济学对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对策,不是传统理论可以套用的。
十年前,美国流行色协会的负责人在中国演讲,传播“颜色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其间披露了一个数字,有待颜色化和时尚化。中国正式登记的行业,约有两千多个,美国则有八千多个,汇集了两百多年专业分工层级化和精细化的成果。中国号召全民创业,仅凭私有化和取缔产业政策,就能跨越这段距离吗?
否定产业政策的理由,是决策者没有利益相关者勤奋和聪明。但私人经营对经济理性、专业素养、市场资讯的全面及时等,也有很高的要求。把各自想象成单个人,当然就值得怀疑了。如果将中国多如牛毛的专业协会加以整合,搜集发达国家完整的产业资讯,与创业者相向而动呢,孰公孰私,孰轻孰重,谁说得清?
论坛模式
推荐
收藏
分享给好友
管理
TAG:
-
海客
发布于2016-09-24 12:19:23
-
问好。喝茶

-
老周
发布于2016-09-25 07:49:19
-
回复 2# 的帖子

-
风神
发布于2016-10-02 03:46:49
-
回复 1# 的帖子
“中国经济的政治含量,天然偏高。”没有谁能脱离“组织”,先生高见!
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高速发展,就看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业和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体系能否突破重围(个见)
[ 本帖最后由 风神 于 2016-10-2 03:49 编辑 ]
-
白粉天弟
发布于2016-11-06 11:49:29
-
历史是一盘下不完的棋
大批发展中国家,却像左撇子练右手一样,失去本能的活力,陷入看不到出路的停滞,有些连自理都成了问题,成为发达国家商品和文化的单纯消费者。
无论个人和国家都是这个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