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育——孩子成长中的10个节点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5-03-31 08:48:52

查看( 136 ) / 评论( 2 )

        儿童在不识字之前,已通过生活现象和各种图像获得丰富的信息,实现最初的心智塑型。即使识字后,儿童对文字附带的社会文化信息,也大多无法理解,仍在接受凌乱无序的生活现象和各种图像的暗示。所以,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证支持下,充分运用儿童对图像的直观能力,以绘本来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即视觉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博物智能等),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教育形式。

    现代绘本与传统的“小人书”有本质的区别,在功能上,它更接近教材而不是娱乐,不是让孩子“看着玩儿”的。图像可感知的示范性,也可以让喜欢模仿的孩子,较早地受到价值理念的引领。另外,绘本比较强调亲子阅读,即在父母的陪伴下,挖掘其中科学的、美好的、有益的内容。或组织孩子们在一起讨论,在群体情境中,触发相互启迪、协同认知的能力。

    符号教育的最大弊端,是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和本能,故积若干年后,只能培养出创造力匮乏的工匠。毋庸置疑,任何深刻伟大的创造,都是源自心灵和本能的,如同中国学者王国维所推崇的“不隔”。当符号世界还在障碍心智滋长,图像却可以让儿童早早地体会到发现的喜悦、创造的激情和灵感的经验。以后的一切,都不过是这种心智构造和机能的延伸。

    通过具体案例,可以清楚地了解绘本教育的概念和方法。



    1、以天才的方式领略天才

    当孩子识字不多的时候,让他们阅读世界名著是不大可能的,却不妨碍让他们观赏世界名画。然而,名画毕竟不是卡通画,怎样才能让孩子对高雅的、深刻的艺术感兴趣呢?这就需要找到一条便捷的途径。

    作为视觉艺术,绘画最简单的特征,是画面中的视角。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也能区分上下、里外、前后、远近这些空间概念;甚至一只小鸟、一只小猫也能做到,这是一种本能,本能是很容易被调动起来的。

    长期在画廊工作的吉莉恩.沃尔夫女士,便想到这个办法,把那些声名显赫的作品,巧妙地归结为向上看、向下看、向里看、向外看、到处看等等,倾心编制了这本《看!各种角度看名画》,让孩子从最不费力的先天经验出发,迈向神圣的艺术殿堂。

    作者选的第一幅画,是《空中飞人》。对这个场景,很多孩子都不陌生,这是杂技表演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一位演员凌空翻滚,另一位演员准备接住他。可以想象,剧场中一定充满了孩子们的尖叫。

    准备接住同伴的演员,整个身体处于爆发前的放松状态,因为任何局部肌肉的紧张,都会导致动作变形。这令人窒息的、静与动转换的瞬间,画家捕捉得多么精彩!为增强气氛,画家把两位演员绘成发红的颜色。毫无疑问,此刻,不论演员还是观众,血流都会加快,心都是滚烫的!

    对这幅画,吉莉恩.沃尔夫设定的是“向上看”,却又在画旁提示,把画面颠倒过来看一看。这时,从剧场下面仰视的视角,就变成从剧场顶棚俯视的视角了。两位演员的关系,也变成一位正在向下翻滚,另一位已经松开绳索翻滚下去。视角连情节都可以改变,真是太奇妙了!

    《雪地里的猎人》是风景画家老彼得.布鲁格尔在四百多年前画的,吉莉恩.沃尔夫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他,并且用这幅画做封面,可见对他多么敬重。如果只看题目,我们会以为,这一定描绘的是雪中狩猎的情景。但是在画面中,我们却看到三位疲惫的、空手而归的猎人,一群猎犬也是没精打采的样子,画家想表现什么呢?让我们向四周看一看。

    沿着山坡走下去,就是他们的村庄。冰湖上,许多人在溜冰。近一点的拱桥下,一位农妇用雪橇拉着另一位农妇,两人正像孩子一样玩耍。天色将晚,她们不在家中准备晚饭,说明那不是一件太让人操心的事。旅店门口,几个人正忙着烤一只猪,从猛烈的火势看,应该有风箱在吹。

    猪的饲养一般是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的,狩猎不是这里唯一的生存方式。村里的房屋高大讲究,只有农业才能把人们牢牢地栓在一个地方。远处的山峰把这里勾勒成一个盆地,而盆地和水源恰恰最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平原上坐落着其它村庄,每个村庄都有一座教堂,那是人们寻求心灵安慰的地方。道路上行驶着孤独的马车,标志着这里与外界的联系。

    画中的天光非常奇特,在中国的山水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光,那是自然界中,最接近精神境界的光线,阴郁中透着明朗和宁静。近景中的几棵树也很重要,虽然叶子落光了,枝干却挺拔妖娆,与驼着背的猎人形成对比。

    在这幅画中,画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除了阴郁明朗的天光,凋零挺拔的树,还有沮丧的猎人和欢快的村民、安详的村落和孤独行驶的马车等。对比可以使相反的内容相互激发、相互交融,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美感。当我们试图画一幅画,或表述一件事情时,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呢?

    如果我们换一下视角,把玩耍的农妇、行驶的马车、旅店门口烤猪的人等依次转到前面来,让猎人退到背景中去,会产生什么效果?那当然也能构成一幅画,但是力量却减弱了。因为空手而归的猎人,给我们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生活中的艰辛!艰辛却从容快乐,就是这幅画的主题,画中的所有细节,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不管内容多么庞杂,主题必须明确,这也是孩子们应当注意到的。

    《第714号》是康定斯基的代表作,也是艺术史上的划时代作品,在此之前,人们绘画和赏画,主要是依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东西,人、物品、景象等,他却尝试用抽象的形状和纯粹的色彩来表现世界。作品中的每个图像,我们都说不出那是什么,但它们却展示出绘画艺术特有的内涵——形与色的结构和韵律。在他之后,现代主义的创新画法层出不穷,绘画艺术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我们不必担心孩子接受不了抽象艺术,实际上,当孩子率性涂抹时,经常会画出一些异想天开的、什么都不像的东西,令父母大为吃惊。也许那些杰出的画家,只是把童心保留得久一些而已。如果说一个孩子生下来就会写作,谁也不会相信。但说一个孩子生下来就会画画,每个人都相信。因为在绘画领域,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在《看!各种角度看名画》中,吉莉恩.沃尔夫一共选了十八幅画,每一幅都配有简要的说明和实验提议,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参与,或引导孩子去发现。如果没有这些内容,这本书与一般的画册没有什么不同。正因为这些内容,这本书才称作绘本,而且是很优秀的绘本。绘本的特征,就是在阅读中参与和发现。

    所谓天才,就是从不被动地、呆板地接受知识,以天才的方式去领略艺术、发现生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2、为孩子播撒格调的种子

    《看!身体怎么说话》是吉莉恩.沃尔夫引导孩子观赏世界名画的另一个绘本,这一次,她又找到一个吸引孩子的巧妙方式——身体语言。

    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分辨别人是真的生气还是假装生气逗他玩儿。当我们领着孩子去访亲探友,或去公共场合,那双天真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和判断,人们的举止和表情是什么意思,这个人和那个人是什么关系。所以,小家伙经常会说出一些“老成”的话,好像比大人看得还清楚。在法庭上,人们也宁愿相信孩子的证词,因为那是无须怀疑的真相!

    很显然,身体语言有直接洞察的可能,可以无障碍地展现给孩子。另外就是,由身体语言构成的画,通常都包含着一个故事,没有哪个孩子是不爱听故事的。

    在这个绘本里,一共有17幅画,孩子们最喜欢的,可能是那幅《去和回》。这是一幅由两张图构成的画,表现的是一家人早晨出去玩,傍晚才赶回来的情景。画家诺曼.罗克韦尔把自己也画了进去,就是那位开车的父亲。

    上面那张图是出行,父母、四个孩子和老奶奶,还有一只狗,车里装得好满啊!男孩照例是最淘气的,他们兴奋地探出车窗,向前方张望,或者做怪样。父母穿戴整齐,好像要出席重要的社交场合。老奶奶不声不响地坐在最后。女孩像一朵自然舒展的花,开心地嚼着口香糖吹泡泡。回来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父亲的帽子推到后脑勺,努力分辨前面的路。美丽的母亲靠着车窗睡着了,容貌好像苍老了一些。男孩们累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女孩的眼睛却使劲睁着,像一只发呆的猫,看上去比早晨大了两岁。她嘴里仍在吹泡泡,只是小了许多。最让人惊讶的是老奶奶,去和回没有丝毫改变。

    这是画家平时对家人观察的积累,画中充满爱心和风趣,画家对人物情态的刻画也十分透彻,以至于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让我们也来观察一下自己的家人吧,恰恰是那些被忽略的可爱细节,构成生活的宝贵价值。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爵士是一位神童,他画的《罗伦佐和伊莎贝拉》,表现出复杂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几乎用一部小说才能说清楚。这是一个进餐的场面,贫穷的罗伦佐当着众人对伊莎贝拉流露情意,伊莎贝拉的三个哥哥十分恼火,但他们的表现方式完全不同。

    一个哥哥粗俗一些,手里发狠地握着胡桃钳,伸腿去踢妹妹脚下的狗,显然是一种变相的发泄;一个哥哥内向一些,一只手不自然地放在嘴边,另一只手将酒杯托在面前,好像要遮挡眼中的敌意;还有一个哥哥斯文一些,一看就是周旋于上流社会的角色,他嘲弄地微笑着,有点玩世不恭。可以想象,最恶毒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听着都像赞美一样。

    深刻的艺术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它的内涵令人咀嚼不尽。因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对世界、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大量地注入到作品中去,使作品变成一个浓缩的宝藏。只要熟悉这些宝藏的构成方法和隐蔽方法,我们就不难领略它们的美妙。

    在这个绘本里,出现两幅立体画派的作品。对毕加索那幅《哭泣的女人》,有些孩子可能会感到害怕。但是想一想,如果我们身边的女人,特别是妈妈伤心哭泣时,我们会不会也很害怕?它把我们心里的感受直接表达出来了。

    如果对立体画派的艺术原理不清楚,我们不妨去找一个多棱镜,看那些熟悉的东西投映在里面是什么样子。不同的侧面相互折射,呈现出一种结构的力量和奇异的美感。起初人们不接受这种表现方式,后来才认识到它的高超和别致。

    很多小朋友都听说过梵高,吉莉恩.沃尔夫自然不会忘记选他的画。《午休》画的是两个收割的人躺在草垛上睡觉的情景,他们睡得那么自在、那么香甜,画家用纯净明媚的色彩,表达了对劳动和生命的赞美。

    梵高的画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整个画面全部由细小的笔触构成,好像颤动的气流和火焰。他是把油彩同生命融合在一起做画的。起初他的画法并不被人们接受,因为不合规矩。直到去世后,他的笔触才点燃人们内心的激情。

    梵高用他的画告诉人们,赤诚是艺术的灵魂,不仅是对艺术手法的赤诚,更是对生命和生活的赤诚。

    看到这里,我们对绘本《看!身体怎么说话》又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作者这样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进行艺术欣赏,更重要的是想告诉孩子们,如何去体会经典作品中的格调和手法。格调就像种子,只要播下去,就会发芽。伴随格调生长的,不仅是鉴赏力,还有素养、境界和高贵的人格。



   3、你的身上长条纹了吗?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不是单独的一个人。我们要与亲人一起生活,与老师、同学、邻居、朋友朝夕相处,与各种各样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交往。所以,我们做事,不可能想怎样就怎样,还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像别人要考虑我们的感受一样。

    但是,如果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也是不行的。那会把自己弄得不知所措,甚至寸步难行。为此,大卫.香农专门创作了《糟糕,身上长条纹了!》,用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背离自己。

    香农是一位讲另类故事的高手,他的大卫系列、《小仙女艾丽斯》等作品,深受孩子和父母们的喜爱,多次荣获国际绘本大奖。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自己的影子,他可能从小就是个淘气鬼!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在《糟糕,身上长条纹了!》中,他是怎样展现淘气秉性的吧。

    主人公卡米拉.克莉姆是一个喜欢吃青豆的女孩,但是她的同学们不喜欢吃,于是她也不吃。不仅如此,她穿衣服也总想迎合别人,可是那么多人怎么迎合得过来呢?开学第一天早晨,当她试过四十二套衣服仍拿不定主意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身上竟长出彩虹一样的条纹!

    接下来的事更加离奇。当同学们开玩笑,希望她来点儿别的花样时,她的身体就像灵敏的感应器一样,立刻显现出来——圆点、棋盘方格等等。家长们认为她得了可怕的传染病,不敢让孩子接近她,校长只好让她在家休息。

    专科医生们来了,他们闹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只能试着开一些药,卡米拉服过药后,竟变成一只大胶囊!专家们也来了,他们对这种罕见的现象作出种种猜测,不幸的是,随着他们的话音,卡米拉身上相继长出细菌的尾巴、小病毒球和真菌斑块。画面因此变得格外花哨,天知道卡米拉心里该有多害怕呀!

    卡米拉的事传开了,好心人带着他们的各种疗法从不同的地方涌来,有心理学家、精神学家、巫医和智者等。卡米拉身上也相应地生出浆果、水晶、羽毛等等。香农把这个离奇的故事,一步一步推向极端,我们不由地要为他惊人的想象力喝彩!

    然而事情还没完,一位女环境治疗师,试图让卡米拉同房间融为一体,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一样。结果,卡米拉竟真的融入自己的房间!在这里,香农风趣地借用了画家达利那幅著名的《客厅》——眼睛是墙上的两幅画,其他物件构成别的器官。只是那张代表嘴唇的红沙发,换成了粉色床垫。卡米拉的身体,就这样令人担忧地“消失”了。同时也暗示,她朝着背离自己的方向,已经走得多么远。

    救星终于来了,她是一位“像草莓一样又胖又甜美”的老婆婆,她说这是她见过的最严重的条纹病(看来还有一些不是太糟糕的,身上长条纹的人不少呢!)。她的办法只是给卡米拉吃了她一直想吃的青豆,卡米拉立刻就还原了。多么简单,却多么出人意料!好像一个翻了十万八千里的跟头又落回到原地,结尾和开头巧妙地呼应上了。这位老婆婆的青豆并不是魔豆,她只是帮助卡米拉接纳自己,做真实的自己!

    怎样处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是孩子成长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呢?因为人既是个体动物,又是群体动物。每个人既要被自己的愿望驱使,又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还要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真是很麻烦。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强调的侧面是不同的。有的更注重别人的感受和社会规范,有的更注重自己的意愿。究竟应该各占多少比例呢?这可不像数学公式那么精确。

    在不同的场合下,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在家里,就可以随便一些。在公共场合,太随便就显得没礼貌、不文明。去不同的地方旅游,还要遵守当地的习俗。即使在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中间,别人的隐私和伤心事,也是不能拿来说着玩儿的,等等。有这么多东西需要在意,是不是我们的身上又要长条纹了呢?

    这显然是不是一回事。大卫.香农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过于在意别人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在尊重别人感受和社会规范的同时,始终保持健康自然的自我意愿。



   4、世界是一个交换的游戏

    ——读《晴朗的一天》

    《晴朗的一天》是一个古老的亚美尼亚民间故事,狐狸偷喝了老婆婆的牛奶,被老婆婆砍掉尾巴,不得不四处求助,通过一系列的交换,最终把牛奶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也把尾巴重新给狐狸缝上。

    有趣的是,狐狸每进行一次交换,都要提到上一个交换理由和上上个交换理由,理由就变成一长串,而孩子往往很喜欢这种有规律的内容叠加,愿意跟着一起朗读和争先恐后地抢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尽情地参与吧。

    一、P1-5

    早晨的森林多么清新美丽啊,树干之间透出金色的阳光。毛色像火一样的狐狸,轻快地穿过森林,很快就感到口渴了(当我们陶醉于某种事物时,也会不知不觉感到口渴的)。

    二、、P6-7

    这时,它发现一个奶桶,是一个老婆婆放在那里的,她正在不远处砍柴。狐狸渴极了,不管那么多,张嘴就喝,几乎把所有的奶都喝光了。未经别人允许,怎么能享用别人的东西呢?狐狸立刻为自己的错误受到惩罚。老婆婆生气地用柴刀砍下它的尾巴,狐狸只有把牛奶还给老婆婆,才能要回自己的尾巴。

    (当然,这是在讲故事。如果真的把狐狸的尾巴砍下来,要回去也没有用了,只有技术高超的医生才能把它缝回去,这可不能试着玩哦。)

    三、P8-10

    到哪里去弄牛奶呢?狐狸当然先去找奶牛。但是奶牛让它拿草来换。这要求是合理的,因为奶牛只有吃了草,才会产奶。

    狐狸去找草,但是草让它拿水来换。这要求也是合理的,因为没有水,草就不能生长。

    狐狸去找小溪,小溪让它拿水罐来取,这要求更是合理的,因为水只能往低处流,小溪自己怎么能翻过山坡呢?

    这时,我们已经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让别人付出,就必须给别人补偿。补偿的东西,往往就是别人最需要的。

    四、P11

    狐狸请求姑娘给它水罐,姑娘却向它要一颗蓝色的珠子。这和以前那些条件不一样了。前面的条件都很现实,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水罐和珠子却不相干,难道要用珠子来做水罐吗?当然不是。

    但是,珠子和水罐的主人却是有关的,因为姑娘爱美!这个古老的亚美尼亚故事,把姑娘爱美等同于其它的自然法则了。

    看到这里,女孩子应该为美的权利而骄傲,男孩子也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女孩子的这种权利。当然,男孩子也有美的权利,只不过内容有一些区别。

    插入讨论:女孩子和男孩子的美,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女孩除了美丽、健康、聪明、清洁、有礼貌、温柔、细心、懂得同情和帮助别人、有理想、有公共道德,还有哪些?

    男孩除了健壮、聪明、清洁、坚强、有礼貌、有责任感、懂得团结和帮助别人、有远大抱负、有公共道德,还有哪些?

    五、P12

    接下来,狐狸去向商人要蓝色的珠子,商人却让它拿鸡蛋来换。珠子和鸡蛋有什么关系呢?显然更没有关系。商人遵循的,不是自然法则,也不是美的法则,而是等价交换的经济法则。他这个要求同奶牛吃草、姑娘爱美一样,也是合理的、正当的。

    六、P13

    狐狸向母鸡要鸡蛋,母鸡也不会白给它,让它拿稻谷来换,故事又回到最初的因果关系。但是这样交换下去,什么时候才是头呢?狐狸快要绝望了,我们也不禁跟着犯愁。

    七、P14

    终于,狐狸遇到救星,磨坊主无偿地把稻谷送给他,环环相扣的交换链条到此终止。也许在这个古老的故事里,磨坊主象征着上帝的使者。也许他什么也不象征,只是生活中一个普通的、好心的老爷爷。

    八、P15-结尾

    于是,狐狸沿着这个交换的链条一环一环返回去,把牛奶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也按照承诺把尾巴重新给狐狸缝上,狐狸高兴地找小伙伴们玩儿去了。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都讲到哪些法则?

    1、未经别人允许,不能擅自享用别人的东西;
    2、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
    3、改正错误的方法,就是道歉和弥补错误造成的损失;
    4、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应该付给别人想要的;
    5、世界是由一个交换链条组成的,这个链条维持着社会的基本秩序。每一个交换者,权利都是对等的;
    6、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同样具有价值;
    7、虽然所有的获得都要有所支付,但如果我们有余力的话,不妨像那个磨坊主一样,适当地施舍一下。因为一些弱小的生命,缺乏交换的本钱。交换的链条只能维持基本合理,加上同情和无偿的援助,我们的世界才更合理一些。所以,我们要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延伸讨论:
    1、如果你想得到别人帮助,你应当怎样表达?你又应当做些什么?
    2、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你还准备参加哪些公益活动?



    5、让科学精神伴随你成长

    在绘本领域,《生命之树》称得上是一部巨著。虽然页码不多,文字和画面却是一般绘本的若干倍,比较适合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和愿意对自己提出更高挑战的孩子来读。

    《生命之树》讲述了科学家达尔文童年的成长故事,以及后来创立进化论的过程。当时,人们毫不怀疑生命是上帝创造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对数不清的物种加以分类,对它们的构造、习性和状态进行描述。达尔文和一些科学家却认为,所有的物种可能都处于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序列中,人也是从猿进化来的。

    刚产生这种想法时,达尔文还很年轻,有些惶恐,因为这是对万能的上帝的挑战。他把这想法在心里藏了20年,只告诉了妻子和几个科学家朋友,不敢向外界公布,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这个想法的艰苦求证。

    对他影响最大、并促使他决定成为一名自然学家的经历,是他用了5年时间,搭乘绘制世界地图的“贝格尔号”军舰环游世界,他从动植物的分布和动植物的化石中,发现物种进化的清晰线索。就像牛顿用万有引力学说把万物联系在一起一样,他用进化论把所有的生命物种联系在一起,这是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的一次伟大飞跃。

    达尔文的学说发表时,引发了著名的牛津大辩论,一些有身份的贵族和宗教领袖,甚至嘲笑信奉进化论的科学家祖父是猿猴。但是达尔文坚持自己的研究,除《物种起源》外,他还写了很多专著。

    《生命之树》的作者绘制这个庞大的故事时,采取了很特别的方式。在文字部分,用三种字体分别叙述达尔文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和内心生活,富有层次地揭示出达尔文面临的各种环境。在图画部分,作者往往在中心画一个主图,周围放射状画许多副图,这是科学家为理清思路常用的办法,放在这里不仅符合科学主题,也使头绪纷繁的人物关系和事物关系一目了然。不论图还是文,都因此具有了高度的复合性,内容格外饱满。

    从《生命之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需要多么广阔的社会、科学、文化、个人阅历、自然世界和心理生活的背景,它绝不是单纯的逻辑推论和知识积累,科学家每时每刻都经受着头脑、身体和心灵的考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赤诚热爱的过程,不竭求索的过程和心血煎熬的过程。

    如果细心去数的话,会发现,这本书涉及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达100多个,他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产生影响的人,有思想的启迪,也有行动的帮助和情感的慰藉,缺了谁都不行。

    有一位古人在书中出现了两次,而且看起来与进化论没什么关系,这似乎有点奇怪。这位古人是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并不是因为有思想,而是能够对思想进行反思。他是人类科学精神的倡导者,正是这种精神,给予达尔文极大的鼓舞,促使他突破神学的禁锢和教会政治的压力,坚持科学探索,创立了全新的学说。

    这本书不仅人物众多,动物也众多。除图示外,还有文字描述的见闻。如闪着磷光的企鹅的脚印,伪装成蝎子的无害的蛾,吃椰子的螃蟹,长胡须的猴子和在树上筑巢的老鼠等等,呈现出生命光怪陆离和妙趣横生的景象。

    这本书的色彩也很有特点,它不像其他绘本那样清新明媚、色彩斑斓,总体感觉趋于灰暗。但是很显然,这不过是泥土、骨骼、血液、岩石和草木混合的颜色,或者说,是进化论本身的颜色。随着画面内容的变换,色调时而偏暖,时而偏冷,通常科学的颜色总是深沉一些的。对于热爱科学的孩子来说,早一点接受这种颜色,也许就是早一点接受成熟。

    打开《生命之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十个排列在一起的神秘图案,令人费解,好像作者在故布迷阵,其实都是与主题有关的。在科学的见解未形成之前,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就是这样子。其中有宗教符号、民间传说、哲学象征和原始图腾,像岩浆一样滚动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它们是科学的前身,也是探索激情的源头和养分,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它们独特的内涵。

    《生命之树》是一部耐读的书,文化理念的设计更甚于图形和色彩的设计。对孩子们来说,它本身就像一门学问,充满科学启迪和再发现的可能。最重要的是,它使科学的全貌活生生地袒露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伟大科学家曾经走过的路。同时,也引导他们慢慢思考自己将要走的路。



    6、你能管住心里的小熊吗?

    情绪管理绘本是儿童绘本的一个门类,虽然也讲故事,却主要是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情绪调节。《你爱谁多一些》正是这样的内容。

    这个绘本初读起来有点奇怪,因为从中看不到作为管理者的父母,孩子也不是以被管理者的面貌出现的。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到底谁在管理谁?

    爱莉的奶奶和外婆每人给爱莉买了一只玩具熊,两只小熊一模一样,只不过一只是白色,一只是棕色。两位老人围绕着爱莉更喜欢哪只熊争辩不休,本书所要管理的情绪——嫉妒,首先通过两位老人表现出来。坐在一旁吃早饭的爱莉对此无动于衷,两只小熊却像中了魔似的,因嫉妒而展开一系列的争斗。

    它们不择手段地欺辱对方,将家里折腾得乱七八糟,也将对方弄得污秽不堪。这时,一直没露面的爱莉出场了,对它们高叫:“我受够你们两个了!”这通常是烦得要命的父母的口头禅。于是,作者的意图顿时大白,她是把孩子提升为父母,让玩具来扮演孩子了。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就转化成孩子对玩具的管理。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父母们都知道,孩子有时比大人还爱面子呢,脆弱的小心灵被他们自己包裹得紧紧的,遇到批评可没那么容易接受,闹不好还适得其反。在绘本中列举孩子的“劣行“,警告他们不要那样做,孩子不仅不接受,还会讨厌这本书,认为它不怀好意。所以,作者聪明地避开锋芒,巧妙地帮助父母对孩子说,不要像两只小熊那样,孩子听起来就舒服多了。他会暗暗为自己的优秀感到自豪,并愿为保持这份优秀付出努力。

    其次,孩子总是任性的,不管什么事都要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由父母来处理。把孩子提升到父母的位置,像父母俯视自己一样去俯视小熊,既可以帮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也可以诱使孩子认识自己的顽皮与荒唐,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另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那对小熊扮演的其实就是“原我”,爱莉扮演的则是约束原我的“超我”,或处在两者之间的“自我”。这道理说起来复杂,还原到生活中就简单了。也就是说,孩子不仅可以通过与小熊对比来看待自己,也可以试着从父母的角度看待自己。最主要的是,她可以自己审视自己,进而管理自己。那个小爱莉的身上,复合了多种角色。

    同其它优秀绘本一样,本书作者在表现既定内容时,也施展了一些“手段”。否则绘本就过于简单了,既提不起孩子的兴趣,也不能赋予孩子更丰富的心智启迪和艺术感染。

    需要强调的是,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这个故事里,奶奶和外婆便充当了嫉妒的发生源。当然她们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将那种争辩无顾忌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是不妥的。所幸在故事里,承袭嫉妒的只是两只玩具熊。如果在生活中,“有样学样”的便是天真可爱的孩子了。

    我们还可以把前后环衬对照来看——前面是两只小熊相互争斗的场面,后面是两只小熊友好相处的情景。我们可以带孩子一项一项地分辨,实际上也是对孩子的行为加以梳理。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本书的绘画吧。乍看之下,觉得这些画很普通。细细品味,会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淡雅的色调、细腻的光影、浑圆的线条和饱满的造型。这些画会随着看的次数增加而增强对它们的好感,也就是说,它们很耐看。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平和内敛的美,一种匀称紧凑的韵致,一种稚拙的童趣与精致的专业技法的巧妙融合。相对本书的内容而言,这种画风是十分贴切的。



    7、风趣——我们从小的必修课

    《大野狼》是一本“可怕”又风趣的书。

    兔子埃米莉葛拉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介绍大野狼的书,一边走一边看。起初狼是在书里的,看着看着,狼就出现在兔子的身后。不知不觉地,兔子竟走到狼的身上,而且是按照书里介绍的顺序,依次走过大野狼的爪子、尾巴、脊背上浓密的皮毛、长着42颗牙齿的强有力的下巴……当书中说到狼的食物也包括兔子时,兔子已来到狼的鼻眼之间。由于盯着这只兔子,狼的两个眼球几乎挨到一起,兔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眼睛也睁得圆圆的。

    接下来会怎样呢?作者只向我们出示了兔子手中那本书,封皮上布满爪子的抓痕,还有不易察觉的血渍。看情形,兔子像是遇难了。但作者却声明,在本书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任何兔子被吃掉……刚看到这本书时,很多读者都感到费解,因为它不符合基本的故事逻辑。它到底在讲什么?而且,它凭什么获得格林纳威金奖?

TAG:

诗者海客 海客 发布于2015-03-31 04:48:09
来读。周哥喝茶
老周(周新京)的个人空间 老周 发布于2015-03-31 07:57:02
回复 2# 的帖子
都是以前写的,分类汇总一下,对有孩子的人或许有参考价值。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24415
  • 日志数: 258
  • 建立时间: 2008-12-25
  • 更新时间: 2017-01-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