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保罗·杨的《小木屋》 (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25 04:13:54
/ 个人分类:读书心得
威廉·保罗·杨的《小木屋》 (“The Shack” by WM. Paul Young)
小说《小木屋》讲述一位不幸的父亲在失去爱女后的一段心理历程。一个冬日在他对生活也失去信心后,在信箱里偶然收到一张上帝写给他的纸条,邀他回到四年前小女儿惨遭杀戮的小木屋,这次的旅行却给他的生命翻开新的一页。本书似乎在叙述一个人与神会面的神话,然而主人公周围的世界并无超自然的奇迹发生,只是他内心被小木屋里的对话改变了,使他能够微笑地回到等候他的妻子儿女身边。
1. 爱
这本书每个章节前都有一些有趣的引言,其中的一句是这样的:
“人世间没有天堂无法治愈的伤痛。”(231页引自无名氏)
这句话又是贯穿全书的主题。天堂在哪里?天堂指的是生命终结后的另一个世界吗?对主人公来说,他的天堂来临了,就是能感受到与神同在。神就是爱,在书中他是通过这样的比喻来分享他的感受的:
当一只小鸟儿朝着主人公缓缓地走来,凑到他手心啄食时,神对他说:“大多数鸟儿生来就是为展膀高翔的。当然,落在地上时它们也可以行走,但行走只是一种受限,它们生来可不是为了双脚走路的。同理,我创造了人类就是让你们去感受爱,没有爱的人生只是某种程度上的缺损,而不是说你生来就没有给予爱。失去爱的人生就像是鸟儿折断了翅膀,长此以往,你甚至都会忘了你原本是会飞,是赋予了爱和被爱的能力的。”(97页)
说到感受爱的能力,书中又说:
“许多人认为是爱在内心一点点增长,其实是这种感受爱的能力在增长,爱只是表层,感知爱的能力才是核心。”(155页)
这让我想起天真的童年,孩子们被父母的爱包围却浑然不觉,长大后回头看时才体会到。父母的爱总在那里,只是我们对它的认知加添了。
当然,也有不懂得爱的父母,书中也写道:
“从一定意义上讲,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有的父母自己已破碎,对他们的孩子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然,也有那些彻底不懂得爱的父母。”(154页)
其实, 不仅是对爱,对我们周围世界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是通过这种认知才体会到它的真实性的。 这里有作者的一段引言:
“你和亲朋好友吻别, 任凭千山万水分隔开你们, 但你对他们的思念却可以带走, 他们时时在心思意念里, 令你牵肠挂肚。这是因为一个事实: 你不仅仅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同时也有个世界生活在你里面。 ”(Frederick Buechner, Telling the truth. 209页)
我想,爱的终结也许就是内心这个世界的消失,人内心感受力的消失。“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这种感觉。而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这种渐渐麻木的感受力, 如卡夫卡所说, 好的文学作品要像一把斧子能劈开封冻于我们内心的冰海.
<待续>
9j;O&s5a
ib.zy0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