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新诗歌网 http://xinshige.tougao.com/ 张祈年代诗选(1992——2007) http://zhangqibeijing.blog.sohu.com/

张祈访谈:温暖孤独旅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2-10 08:07:48 / 个人分类:评论批评

查看( 119 ) / 评论( 5 )
温暖孤独旅程
  ——张祈访谈录
  
  
  ■施雨
  
  
  和张祈相识在网上,合作办《新诗歌月刊》也是在网上,平时他给我的感觉很沉静,有些羞怯。但在具体的工作中,他却表现出惊人的敏锐,细致和表现力,读他的诗歌作品,也很容易发现这些特质。张祈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诗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以诗歌为命的人。在当下的诗歌环境中,他执着地追求“艺术的美与和谐”,展示诗歌的美质是难能可贵。
  
  
  ■施雨:你写诗多久了?
  ◆张祈:十多年。最早是在一九八九年前后,和许多人开始写作的年龄差不多,那时我不满二十岁。
  ■施雨:当初怎么会想到用诗歌这种形式表达?
  ◆张祈:其实我最初并没有定下目标一定要写诗。上学时只是爱好文学,读了大量的书。说起来可笑,有时老师在上面讲着课,我就在下面偷看我从图书馆里借来的《红与黑》和《百年孤独》。那段时间,我大约每天读两本书,一本名著,一本是哲学或者艺术理论等,当然是不求甚解的读法。这样的日子过了很长时间,我记得有一个月,我读了大约有一米高的书。我那时除了喜欢诗歌,其实最想当的还是小说家,一度我曾经梦想写出《追忆逝水年华》或者《尤利西斯》里的美妙长句或者非凡的“意识流”,事实上,我到现在也没有放弃这个梦想。虽然我目前很少动笔写小说。我认为小说和诗歌一样,最终也是语言的艺术,从《日瓦戈医生》中,我感受到的语言的欢乐超过了其思想。类似的例子还有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目前中国的小说家们的语言太糟糕了,把精力放在了编故事上,很难相信那样的作品可以成为经典的小说。
  ■施雨:那么写了诗歌以后感觉如何? 精读和泛读的结果也可以用其他形式譬如散文,小说来表达,诗歌有什么特殊性?
  ◆张祈:最初写诗也许是因为它比较简短。后来才发现,诗歌才是最美妙的文学体裁之一。
  ■施雨:到现在还这么认为?
  ◆张祈:是的。我也曾经写过一些散文等,但总体来说,我喜欢诗人这个称呼,喜欢诗歌带来的愉悦。具体来说,一个习惯写诗的人会受不了某种慢的速度,我在写小说或者散文时总感觉自己写字的速度跟不上我的思想。同时我还发现,诗人不需要向其他任何体裁的作家求助,而有时别的作家却要向诗人索取灵感。比如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就写过一篇论文,名叫《在诗人的指引下》。
  ■施雨:嗯,写诗是对语言很好的一种训练。你喜欢读与诗歌有关还是无关的作品? 它们对你有什么帮助,启发,或者影响?
  ◆张祈:读的最多的当然还是诗歌。几年来,我一直在注意让自己系统地读完中外所有关键性的诗歌。目前,世界上一些重量级诗人的作品算是都读过了,有几位还进行了细致地重读和研究。除了诗歌,就是小说散文和哲学历史等作品。不过我这个人兴趣很广,仿佛什么都喜欢看一些——诗歌需要这个,因为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是无界限的。最近,我最喜欢读的书是叔本华。他的悲观哲学对我影响很大。事实上,诗人也应该是哲学家,在我眼中,诗人和哲学家是不分高下的——海德格尔的哲学就出自荷尔德林的诗,而尼采本身就是杰出的诗人。
  ■施雨:你对生命一直持悲观的看法?
  ◆张祈:我在童年时就不算是很活泼的男孩。我记得很小时我就喜欢看着远方地平线上的落日出神,我想,我的生命很短,短得像是一天。不过,对生命的悲观不一定意味着在生活中就是一脸苦相,它能让人更积极些地投入生活。我还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施雨:你这种对叔本华的共鸣是来自外部社会还是你本身?或者说,你认为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外部重要还是内在重要?
  ◆张祈:我个人的看法是,对于一个诗人尤其是他的诗歌写作来说,社会的问题是次要的问题,虽然它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也是我们用以写作的经验和素材,但最根本的诗歌冲动来自心灵内部,是我的心在向我询问:“你为什么活着?”——它要求我的诗歌对此做出回答。
  ■施雨:你是说,诗人更关注自己的内向?而非社会大环境?
  ◆张祈:诗人并非不关注外在的现实,而是他关注的方式有所不同,他更多的是采取内省式的思考来和现实接触。当然,这并不是说诗人就是对现实无能为力的。事实上,这种内在的反应也许会比直接的有时更有效。可以打个比方,诗人的心灵就是个屋子,他的窗口时刻对外开着,当外面的光线和声音进来时,他的内部就会起反应。诗人希尼有关收音机和天线的关系也是说明这一道理的。我以前曾经写过一个短文,对诗人和现实的关系进行过论述,我的观点是,诗人需要现实,也会对现实有所反映,但不一定是马上的,也不是那种应命式的反应。
  ■施雨:诗人是应该要受外部影响的,而且诗人是最敏感的一群人。你也受其他诗人影响么?身边的,本世纪的,上世纪的,国内的,国外的?
  ◆张祈:在我看来,对于一个用汉语写作的中国诗人来说,他的身上会有两条河流穿越。一条来自西方,就是从荷马开始到二十世纪的所有西方诗歌;另一条是来自我们的中国,也就是从庄子屈原开始到当代的汉语诗歌。我认为,如果谁可以将两条河流连接成功,他就会是很重要的诗人。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就具体写作来说,我还是受西方的影响多些。这里面的原因是,我认为我们是中国人,古典诗歌的血液就在我们的身上,而在西方诗歌中,我们会找到更清晰些的异质成分,学习起来也容易些。就我个人的诗歌而言,我受几位重要的古典诗人影响多些——荷马,但丁,歌德,弥尔顿——还有十九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前苏联的“白银时代”诗歌,再加上一些大家熟悉的法国,美国,希腊,西班牙的现代诗人。俗语说,人心千古不易,在我看来,现代诗和古典诗接触起来感觉是一样的,变化的只是技法而已。
  ■施雨:你认为中外怎样结合比较好? 到目前为止有否哪位或那些诗人是你推崇的?
  ◆张祈:这里面的影响关键在一个“化”字,也就是转化,我们把一堆矿物放进锅中,通过蒸煮和搅拌,让它变成透明的玻璃。很多人因为学西方而不会说中国话,很多人则只守着中国的东西而说外国的诗歌不好,这两种倾向我都不支持。我认为化得较好的中国现代诗人有艾青,冯至,卞之琳,戴望舒等。
  ■施雨:写诗这十来年,你应该是关注中国诗坛的,你有什么感想?
  ◆张祈:这十年中,中国的诗坛也是此起彼伏,很热闹。我开始写作时,朦胧诗正走向结束,然后是海子的自杀和“第三代”诗人,后来又有《诗歌报》的“先锋诗大展”,以及当下的知识写作,口语写作,第三条道路,更近些的则是下半身写作和“七十后”的崛起。在我看来,诗歌高度的标尺是个人,而很少是流派。诗歌流派的产生有助于诗歌的繁荣和活跃,但对于个人写作没有什么关键意义。
  ■施雨:你认为自己是那一类诗人? 为什么?
  ◆张祈:最初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个抒情诗人,现在也没有改变。只是写作的题材和手法扩展了一些。因为在我看来,最优秀的诗人根本上还是抒情诗人,因为诗歌本身就是生命的歌唱,具有优美音色的抒情歌手还是会得到更多读者的共鸣。
  ■施雨:你对其他类诗人的态度是什么?欣赏,排斥,不屑一顾? 你优秀的标准是什么?
  ◆张祈:诗人的表达方式是由自己的个性决定的。换句话说,所谓诗歌的风格其实就是一个人说话的语调或者歌唱的音高。我追求的是一种对立中的和谐。就语言来说,我还是喜欢精确简洁的。表现技法方面,我似乎好多手法都实验过,也感觉很不错。但我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实验主义的诗人——就像庞德那样的——我想成为里尔克或者济慈那样的比较朴素的内倾化的诗人。一位诗人有时会对另一位带来某种影响,但好的诗人的标志就是,他们互相羡慕但几乎完全不相干。
  ■施雨:你对未来中国诗坛的走向有什么预见和期望?
  ◆张祈:我很看好“七十后”这一代的诗人。原因是这样的,七十后一代正是中国文革后的一代,他们和前一代相比,身上少了些沉重,但或许会多一些激情。而且就中国的国情来说,近二三十年也是中国变化最大的,在这样的时代中,这些青年人应该可以写出符合他们心智和追求的诗章来。换句话说,在将来看,也许这一代人会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高峰之一。
  ■施雨:是因为你生于七十年代的缘故么? 我生于六十年代,我也很看好六十年代出生的诗人,只要他们能坚持写下去,结论应该在几十年后。你说呢?
  ◆张祈:每个诗人或者说每个人都对自己或者自己的时代抱有期望,这是正常的。事实上当前也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也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很突出的贡献。因为诗歌最终是个人的事。虽然时代的兴衰会给他们的作品打上烙印。
  ■施雨:你是怎么看待与自己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人?
  ◆张祈:我很喜欢学习和模仿那些大师,不过,对于当代的,或许学习技巧多些,对于古典的,则是精神上的营养多些。我认为这两者都很重要。总之,我们要对过去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才能明确地感知自己在传统中的位置,才能谈是否先锋和独创。
  ■施雨:你的目光除了关注大师,名诗人,对和自己起点,高度差不多的诗人你关心么?喜欢结交么?
  ◆张祈:我有许多和我同年代或者比我更年长些的诗人朋友,我很愿意和大家在一起谈诗论艺。通过网络和现实生活,我和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过,诗人还是独处为妙。而且我喜欢向远处学习,不太喜欢大家写同样的风格同样的东西。
  ■施雨:适当孤独?
  ◆张祈:嗯。诗歌是孤独的事业,它要花费一个人毕生的心血。我最初写诗时,感觉很快乐,但现在却越来越感觉到写作的艰难。不过,我想,写作的快乐也许才是诗歌的关键。
  ■施雨:你对自己有何期许?
  ◆张祈:这个问题有点不好回答。有句话说,写诗的人要闭紧自己的嘴。我的愿望是有更多的人喜欢我的诗,读我的诗,而且我的诗歌能够给他们带去快乐和明智。
  ■施雨::如果事与愿违,你会一直坚持写下去么?
  ◆张祈:济慈曾经请求上天给他十年的时间,而我比他幸运,我已经写了十年,虽然从诗艺上也没有特别大的长进。我想如果一切顺利,我会还有另外的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施雨:商品社会的诗坛,风向常转变,你会为迎合读者的口味改变自己的风格,审美和价值观么?
  ◆张祈:虽然现在常有人反对“为将来的或者后代”写作的说法,但我认为诗人的独立性是应该保持的,诗歌需要读者,但一味迎合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结果的。当前也有一些人搞跟风写作或者故意的“反对式”写作,意义也不大。事实上,那些迎合读者的,也许正在远离了真正的读者。
  ■施雨:作为网络诗刊《新诗歌月刊》的主编,你希望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讯息?
  ◆张祈:《新诗歌月刊》才创刊不长时间,很多地方还有待发展,不过我个人的目标是把它办成网上一流的期刊,坚持青年性和探索性,包容性。现在有人怀疑网络诗歌的存在和出路,但我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的诗歌也是可以自足而存在的。至于新诗歌的风格追求,主要还是以“崇高优美,朴素清新”八个字来说明。我一直想提出一个提法,叫做“新浪漫主义”,它是建立在古典诗歌美学思想上的一种浪漫主义,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诗坛总让人感觉有些闷,有的诗老气横秋,有的诗则过于粗糙随意,需要一股清新的激流来冲一下。
  ■施雨:所以,新诗歌的“新”字还是很有寓意的。你认为到目前为止的四期刊物,达到你的预期了么?今后有什么构想?
  ◆张祈:距离所想还有一些距离。但我们还是基本表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追求。我想,随着时间推移和刊物的成长,新诗歌论坛和《新诗歌月刊》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会越来越清晰。
  ■施雨:今天聊了这么多,非常高兴。最后一个问题。诗歌到底对你有什么意义?
  ◆张祈:在过去的十年里,诗歌给了我许多东西,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快乐与幸福。它帮助我记录下了我许多值得回忆的时光,让鲜花和星星在我的前方不断绽放。我和诗歌就是一场恋爱,我爱她,也不知道或者也不管她是否会爱我。这样的感觉有时会很痛苦,但我的爱是属于我自己的,我不会改变。况且,回报终归是有的,虽然它或许并不立即显现。诗歌温暖了我孤独的生命旅程,我愿意对她报之以微笑和祝福。(完)

[ 本帖最后由 张祈 于 2008-2-4 23:56 编辑 ]

TAG:

小杨柳的个人空间 小杨柳 发布于2008-02-05 00:25:53
呵呵,张祈兄的这篇访谈对了解你已经很深入了。

“济慈曾经请求上天给他十年的时间,而我比他幸运,我已经写了十年,虽然从诗艺上也没有特别大的长进。我想如果一切顺利,我会还有另外的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我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结束日期确定在三十九岁,很多人说悲观,其实我一点不悲观,因为我知道自己离开世界的日期,所以我比所有人都勤奋。这就是我对生命设定之后所带来的结果,如果三十九岁我不死的话,我会选择另一种生活。问好张祈兄,因为我们是同龄兄弟,读你这篇文字更有感触。新春快乐!
张祈:群峰之上 张祈 发布于2008-02-05 01:30:32
这是三年前的一个访谈了。
现在又有了新的想法。
我在生活里是个随缘任运的人,我们的确在努力,但我只是不想什么都太过于极端。我的目标是,在人生与责任方面能够过得去,再花更多一些时间来追求写作与诗。
天天向上发布于2008-02-05 21:11:00
“崇高优美,朴素清新”
龙羽生的个人空间 龙羽生 发布于2008-02-08 23:05:45
“你为什么活着?”——它要求我的诗歌对此做出回答。
龙羽生的个人空间 龙羽生 发布于2008-02-08 23:06:12
“你为什么活着?”——它要求我的诗歌对此做出回答。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