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金川诗歌 » 日志
金川,网名金川诗歌,原名张金川,独立诗人、独立作家、独立文学家、独立经济学家与独立思想家,党员,会计师,1963年生,曾是一家国营大型企业分厂经营厂长兼工会主席,多家私企财务主管、总监。保证探索思考的高度与清澈,主动离开一切组织制度。文学领域代表作《金川诗歌全集》,《走过心灵那一端》(长篇小说)、《现代诗歌的本质:现代意识》、《金川诗学集》,经济学代表作《人性与信息经济学》,新思维代表作《诗艺的图谱》(诗学理论)、《回望地球》(思想随笔)、《天界重铸》(玄幻体)等。...............

《人性与信息经济学》引言 我有一个梦想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12-31 16:35:41 / 个人分类:金川经济理论

查看( 139 ) / 评论( 0 )

引言 我有一个梦想

 

 

一九六三年,作者出生在太行山中部、山西阳泉市郊区河底镇红土岩村。家乡是山区,村里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祖辈依靠煤炭资源为经济支柱,优质无烟煤,远近闻名。那时作者村子里的生活相对不错,还不算贫困,远比临近的村子里的人生活得好。村里男人娶媳妇比较容易,作者哥哥患有轻度癫痫病,也顺利地娶上了媳妇。一九七五年前后,作者参加村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负责通讯报道。看着一座座水库在山岗上修建起来,存满了浇灌农田的水;看着在河滩建造起一片片大块田,那时叫海绵田;夏天小麦长得那么好,秋天玉米成熟;那动人的景象,现在想一想也撩人心魂。

那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带领全村的人,把所有的小块田变成大块田,有水浇灌;全村年年粮食丰收;村子里统一修建成有自来水、有洗澡设备的房子;人人衣食无忧。

其实当时人的思想,都是那么简单,没有更多的祈求;仿佛只要有白面大米吃,能洗澡,能有自来水,孩子大了能分开居住,那就是进入天堂了。

 

 

一九七九年,作者作为全村第一个考上重点高中的人离开家乡,到郊区一中重点班读书;一九八一年考到省城读会计专业,一边应付呆板僵硬的课程,一边疯狂读书。课余时间回到宿舍,与同学们一起评点历史,争论时事,探究古今得失。一九八三年到国营大型铁合金企业工作。不到几年的时间,企业经济运行环境开始出现问题,三角债困扰企业,作者曾经就是专门讨债队伍的一员,奔赴东北三省要债。

随着经济运行大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多。

那时,我有一个梦想:为企业的发展寻找到一个新的模式。

在一九九零年前后,利用在北京冶金干部学院审计大专班学习的机会,开始重新研究马恩列斯著作、以及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开始思考中国经济运行环境与经济运行模式选择的问题。

一九九二年写《财务经营改革》万言书,通过“划小核算单位,下放人财物自主权,实行利润指标考核业绩”的方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九九三年,这个方案获得公司采纳,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作者亲自制定改革方案、组织实施,于一九九四年取得成功。然而由于财务经营改革成功,剥离了各部门的利益,不久此制度又被取消了。

这个失败非常有价值。自此,作者看清了企业经济运行中的顽疾。从那时直到现在,许多企业的经营方针全部依赖“寻找信贷资金;不惜借高利贷维持企业运转,得过且过。”以及“以抓项目为借口,实际是在套取资金;跑项目,跑政策,跑价格等”,依靠市场运作手段来经营企业。而企业内部的潜在亏损越来越多,从金融机构以及其他融资渠道获得借款剧增,负债越来越高。那时,作者就预言:中国企业的经济运行必定出现重大危机。果然,直至一九九九年,作者所在的企业,由于亏损巨大、加上环保问题,不得不破产。

要为企业建立一个好的经济运行模式的梦想破灭之后,作者不断在反思自己面临的现实状况,最终认为:经济运行环境与社会环境,已经恶化到不再适合作者这样的理想者居住了。

 

 

于是,作者利用企业破产的机遇,放弃往其他国营企业安置的机会,毅然买断工龄,决定脱离一切人为的组织制度,离开城市,回到自然人、纯粹、独立、清澈的状态,开始重新思考人生。

那时由于乡镇企业、个体企业与私人,无度开采煤炭,农田基本不能耕种,山地坍陷,河水断流,作者的家乡已经不再适宜人居住。作者想把家乡的小块田变成大块田的梦想,也无法实现了。

这时,我有一个梦想:远离城市,遁入世外桃源去。

作者在山西盂县选择一片环境相对好的自然村,那里只有三户人家,叫做枣林沟,开办了一个规模较小的农牧场。与老母亲、小弟弟、弟媳以及弟媳的一个亲戚一起放牛种地、看护果园,梦想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不到两年,由于作者一家的到来,打破了这村子三户人家的安静,引起这三户人家的反对与抵制。由于当时牛肉价格过低、养牛赔本,种粮赔本,农牧场经营困难重重,生活举步维艰,老母亲、弟弟等也纷纷离开。田园梦不到两年也破灭了,最后只剩下作者一个人与二十头牛,在茫茫荒野,虽生犹死,到了心如死灰的边缘。

一个人职位没有了,文凭没有用途了,知识、智慧与思想慢慢地沦落为荒野。一个人与二十头牛为伍,有时觉得人与牛没有区别了,人与牛与石头与植物没有区别了;人就像在世上消失了,不是虽生犹死又是什么?作者经常一个人蜷缩在冬季荒野的某个角落,面对漫漫四野,空无一人,寒风吹拂,仿佛要被尘土淹没。作者一动不动,临近死去,只有内心的一点热还在跳动,于是好奇地问:我是谁?我在做什么?世界是谁?世界存在吗?与我有关吗?对我为什么一点诱惑都没有啊?

然而对于一个非要寻找到人类最真实本原与本愿的生存环境的人来说,这时恰好看到了人性的最原始状态与最自然的属性。这正是作者一直在寻找的景象。作者在这个时候,无意之中找到了最终要找到的起点与平台。

当时甚至就意识不到这个辉煌。甚至此后作者一直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辉煌。因为这个辉煌是以痛苦与绝望的形式出现的。此后,这个痛苦与绝望一直让作者无法摆脱,不断地呼唤着、要求作者:回顾吧,回顾这个绝望与痛苦吧。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点与平台的出现啊。

人,一旦因彻底的绝望与痛苦,毁灭了过去一切人为的所作所为;包括荣誉与功绩,一切人生所渴望得到的价值总和全部消失,而突然出现一个空无的状态:这是人的属性本原的状态。

这个状态的出现,成为作者今后得以破解许多历史与现实的重要问题的解剖台。

 

 

有一天,在城市的夫人打电话说: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作者离开之后,一直在下降;同时告诉作者,居委会通知该交党费了。这时候,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一无所有。该叫党费了?这个通知使作者想起自己依然活着,社会生命并没有消失。

这时唤醒作者两个基本社会属性。一是家庭的基本属性:作为家庭的一员,作者依然背负未完成的任务,有责任与义务赡养母亲、教育孩子。二是唤醒更大的社会责任的属性: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体现社会价值。于是,作者毅然卖掉牛群,回到城市。

这时,我有一个梦想:不能管别人了,放弃拯救别人的想法吧!先给自己找一条幸福地活着的道路,先拯救自己吧。

而这条道路是从人的自然人属性重新开始,并重新回到社会经济属性,为了完成作为社会经济人的属性而开始的全新构建。

这时,作者已经发现,自己彻底变成另一个人。已经具备了独立、完整、客观、清澈地思考人、人生、生活;社会、世界、万物;以及思考一切形而上的政治、法律、价值、哲学与艺术……等。有这个可能了。这个可能出现了。到达初步目的了。

作者知道,这是通过个人,通过重塑个人最终走向社会,顺利迈出的第一步。

而梦想该怎样实现?作者依然困惑。

作者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找一个具体的职业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即使一年挣几百万年薪,都觉得不是自己生命的价值的最大总和。但是,鉴于当时存在着许多阻碍,比如信息的闭塞、交流的闭塞,以及许多思考环境的局限与限制;于是作者不得不选择文学来实现这个价值。

一边打工、观察现实问题,一边思考写作。先后在耐火、煤炭、运销、汽车销售、维修与加工等行业,做财务主管、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务。但是大都为期短暂,一旦打工积累一些问题与资料,就想放弃打工集中精力用于思考写作。

写作,是再思考,再挖掘;是寻找最终答案的过程。

当作者走上文学之路,并非想做一个职业作家,或者是诗人。尽管作者有过这样的想法,也希望靠写字解决基本生活保障;但是很快就发现,这不现实。因为作者的思考,一旦写成的文字,根本不适合大众阅读。而作者又绝对不可能为了迎合大众阅读,去做一个职业作家或诗人。与其做职业作家、诗人去赚钱,还不如重操旧业,做企业高级职员赚取年薪呢。

许多人不理解作者在写什么。作者也不理解自己在写什么。因为作者既不是写传统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写有关政治、经济、哲学、法学等职业性著作,但又是包罗万象。

作者一开始写小说随笔,开始总结人生。第一部小说《走过心灵那一端》总结思考农村生活经历。第二部《掀起城市面纱》《小人物的三个梦:城市梦,田园梦,作家梦》开始思考城市读书、生活、工作的经历。之后写出《回望地球》开始全面总结四十岁以前的人生,概括出全部人生的思想体系。

接着转入写诗歌。此时作者无法继续在小说的路上前进,不能忍受用编写故事的方式来思考自己与世界、以及与世界万物存在的关联、目的、价值与意义。

选择用诗歌来探索人的精神世界概貌与整体,写出近万首诗歌,近百万字的诗歌理论。用诗歌这种高强度的思维模式与抒情模式,真实地探讨了人性的现状,以及丈量了人性本原的空间,又写出《中国当代诗歌的新解构》,最终发现了一个生命:从自然生命开始,进入社会生命、或者叫职业生命,最终成为艺术生命,这个全新模式。这是一个崭新的生命价值观用艺术理论模式予以概括。这其实也是每个人生命的最终走向。

同时,通过这个过程,对全部形而上的方方面面的体系进行了重新澄清。

自此,作者进入自我生命的完全幸福状态。已具备清晰地解答一切问题的可能,对一直思考着的一些重大问题,基本有了一些准确的表达。

此时作者感到自己既是个自由的人,又有与整个社会、世界、万物互相依赖,互相融合,又不会失去个人独立与完整。此时,对社会的、现实的、他人的与人生的一切不解与困惑,都已逐步找到解答。

但是,此时的问题在于,作者无法选择一个更好的形式来呈现全部的思考。

在网络发表作品,经常遇到因为敏感词汇无法发表的问题,似乎这不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叫人心灰意冷。作者不得不继续回到写小说的状态之中,通过写玄幻的、鬼故事的模式,来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接着写出《亡命天山》《让鬼子吃屎》《色·经》,也希望用离奇的故事、玄幻的模式、带有情色味道的模式,来实现目标。但是最终又觉得这样做,太委屈,太不符合本愿。这有点曲线迂回的味道。

作者隐约意识到,准确呈现自己全部思考的工具与模式依然没有找到。而思考与答案,必须找到更新的承载模式与突破口。这个工具与模式,必须是有助于承载一切思考。这个工具与模式,一旦把全部思考呈现给世界的时候,不会被当做平庸、过激、幼稚与假象的言论来对待。

于是作者继续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是图深入地试探一下。

接着开始构思毁灭三部曲《一个村支书的奋斗史》《财务总监》《公关部长》,以此来完成对社会现实问题、经济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的思考。但是很快就写不下去,因为此时已不再需要进行文学性思考。作者已经可以对一切问题做出清晰地表达了。但是新模式在哪里?

作者暂时停下三部曲的写作,开始写科学幻想小说《天界重铸》,以此来进行又一个全新模式的探索。

《天界重铸》写到天界社会经济结构,如何构建天界所谓生存与工作环境新模式;因确立这个新模式,必须对作者所思考的人类地球现实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进行完善,进行解决。在这个要求下,在力图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构建出天界新模式的努力中,解决现实问题的模式基本成熟了。这时,发现写小说的方式已不适合用来阐述这个新模式了。

于是作者开始使用随笔的方式,写了文学评论《官方传统文学大势已去,网络文学已成为主流》,标志着进入对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做出答案的开始。

但是,此时作者依然不敢大胆地进入社会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的领域,驰骋纵横;而是先进行文学问题的阐述。作者心存顾虑,每想到政治敏感词汇,就不想招惹麻烦。

作者不怕世界不理解。作为一个曾经虽死犹生的人,完全可以选择在闹市隐居、闭门不出、著书立说,以此度过幸福的一生。但是作者的担心是,自己不大胆彻底地深入进去,恐怕依然不会写出首先令自己信服与满足的著作,因为作者经常觉得浮在问题外面、绕着问题,有许多事情根本无法彻底做好。怎么办?

最准确的见解,必须首先令自己心服;摇撼自己的灵魂,才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而唯有最准确的见解,才最有价值,最摇撼心魂。

当前的现实中,不缺乏怨恨、牢骚;不缺乏不理智、偏激与偏见的言论;尽管发表这些言论的多数人,是心存美好的愿景。

但是若要具有超越常人的深度与高度,必须具有超越常规的做法与思路。作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做到了超常规的做法,现在需要找到超常规的思路。

因为作者一直感到,必须找到一个最适合的方式的重要性。这个方式必须是让人可以接受的,让人看了确实是在沿着准确的方向运行的。那么这个方式在哪里?

 

这时,我有一个梦想:要找到个人与世界彻底融通的模式。这个模式能把个人的经验与总结升华为所有人的,世界的。我必须为世界做这件事。

现在,每当作者处于幸福状态:有简单的物质生活支撑,享有着无限的精神满足时,经常打开电脑,看新闻,到处是无法控制的问题:恶性事件,丑闻、贪腐……就发现整个社会的不幸在羞辱作者;或者是作者太幸福,个人的幸福在羞辱整个世界的不幸。这是为什么?

自从作者的母亲在2007年去世;女儿上了大学;接着小弟弟在2009年车祸事故中丧生。家庭的基本任务完成,接着2010年底,跟着作者一起生活的老岳母也去世,家里更加安静。作者几乎闭门不出读书,思考与写作,进入纯粹的人生状态。尽管每月生活费只有200元左右,但没有任何额外花销,衣服都是别人不穿送的,手机停机、故意善意地拒绝朋友来往。

温饱问题有保证。为了保证安心地思考写作,作者把繁华区的屋子租出去,再租赁一所比较偏僻的、便宜的屋子居住,因此保证每月有一点固定的房租收入,靠这个支撑幸福的日子。

可是面对世界与现实的诸多不幸,天天有令人难过的事件在发生。有时,本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而每当出门散步,害怕上大街,害怕车。因为作者的亲弟弟、一个表弟、一个表妹,都是死于车祸。而亲友邻居受车祸之害的也很多。无法在大街散步,既有危险,空气又不好。而去郊外的山上散步,又觉得一个人不安全,随时都有被抢劫杀害的威胁。社会环境危机四伏,防不胜防。

是的,反过来看,世人完全可以像作者一样,安于温饱,不必再放纵自己,不必贪婪无度,把工作之余的精力,用于艺术的分享,打理灵魂的问题,满足精神疆界开拓的分享,那么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进入太平盛世,一点都不难。但是,先不说普通民众,先看看许多文学艺术工作者,他们一边打理着灵魂,一边却陷入文学艺术的贪婪、陷入由此引发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甚至文学界的困惑,也经常令作者困惑。作者经常写好作品,无法在杂志正常发表,于是也懒得去发表。因为发表作品,反而会把写作品得到的精神愉悦与满足、给彻底地肢解掉。何苦?

现实走不通,艺术走不通,那么道路在哪里?

怨恨决策者么?是的,我也怨恨过,也直接给决策者写过建议。可是反过来想,如果自己去做决策者,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不能,也许更不如现在的决策者解决的好。因为作者千百次拷问过自己,自己根本不适合做决策者。

但是,在这个时候,却感到了做决策者的痛苦。其实最高决策者也是人,并不是神,也需要温情,也有人性的优点与缺点。但是,这些又似乎不能用优点与缺点来概括、来解释。用什么解释准确呢?这是什么?

这个质问一直拷问作者。甚至作者觉得这就是焦点,这就是新模式出现的突破口,但又无法准确抓到。

因为作者经常思考着、关注着现实中、历史上的重大经济社会政治问题与事件。为此经常有一些独立的思考与结论。在2004年,就给新上任的决策者写过建议。现在,觉得2004年建议中渴望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农民养老看病问题,在开始解决,有的问题已经出现了解决的可能。于是非常激动,非常震撼,2011年11月,给最高决策写了一封感谢信。

这封感谢信,在强国论坛发表,效果不错。作者原以为,这封信就不允许发表。事实是,顺利地发表了。这才发现,作者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写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完全可以把三十年的思考全部呈现出来了。

于是就开始尝试着写一篇《高度认识与坚决遏制决策投机意识的恶性循环》的文章,在强国论坛发表。

这篇文章要是在三十年前,作者会立刻失去自由。但是,这篇文章不但顺利发表,也没有受到任何指责。接着写了《中国经济理论投机意识的积弊与根除》与《中国经济运行投机意识的表现与危害的防止》与一篇经济随笔《为什么说“为富不仁”》以及《投机意识论概要》,也都顺利发表。这时才发现,终于可以以研究经济运行问题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部思考写出来,呈现给世界了。

而回答一切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通过上述五篇论文的写作;通过思考人、生命,以及生命属性、社会关系、职业关系、组织关系、物与物的关系等,在对人的本性的分析之中,找到投机意识、决策经济论、经济理论人,这三大工具。

由此又找到人性是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支撑,找到最终用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作为新经济运作手段。

 

 

于是我有一个梦想:写一部书《人性与信息经济学》。

这部书里有家乡的小块田在变成大块田。这部书里有新设计的企业在运转;有新建造的城市与乡村,科学有序地存在。

这部书里,一切人,人人平等,人与人不平等产生的痛苦会得到有效消除。这部书里的人在按照做人本原的价值,分享生命,分享着自然人之间结成社会关系的快乐;即使互相误解,产生痛苦,也能转化为愉悦分享。

这部书消除世界对作者的幸福的羞辱。通过这部书,作者的个人幸福与世界的幸福基本达成一致。

这部书具有艺术的分享,不是一部干巴巴、折磨人的经济理论文字的堆积。这部书要让作者的小侄子、作者女儿的孩子,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觉得经济学是如此有意思,如此可爱可亲,不学也不行。

这部书对一切问题的分析、论证与思考,都有现实事件做依托,都经过作者切身体验与求证,都经过作者长久推究与探索、与世界经典理论以及当今最新的知名的经济理论研究结果进行过对比与比较。

这部书,使用了,综和了经济的、哲学的、法律的、文学的、艺术的……几乎涵盖诸多形而上的思维模式的精华。

这部书要做到让人信服,让人觉得公正客观真实,其见解、主张与理论模式,是出自一个人令人信服的做人的真诚,是出自对社会、国家、人类的最高责任感,是站在一个超脱于一切偏见与庸俗理论的基础之上。

这就是,这部《人性与信息经济学》的来龙去脉。

 


人性与信息经济学

人性与信息经济学

TA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