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今天 » 地洞 » 日志
戈多,原名王旭,1975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思想者。著有:长篇小说《烟花纪》,散文集《乡村遗事》,随笔集《死亡笔记》等。出版有诗集《卡夫卡的乌鸦》。

陌生女子(外一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26 15:06:55

查看( 183 ) / 评论( 6 )
陌生女子

阳光追随着
你胸前
红色漆皮坤包
颤动
午后的巷子里
迎面你的
脸上浮动着
孤岛般的笑容
阴晴不定
“得得得”
十寸高跟鞋
演奏着
小步舞
披散的长发
甩来甩去
看不大清眼睛
我只捕捉到
半点眼神以及一个深潭
香水味飘忽不定
皮短裤
黑色渔网袜
打量着黄金分割线
右手拎着一本
《诗经》
你的嘴唇动了一下
什么也没说
却摁响了
巷口的汽车鸣笛

2011.04.20


洗水果的人

洗水果的人
热衷于玩语言符号游戏
给这些果实起名字
陀思妥耶夫斯基
萨福
牛顿
毕加索
杜拉斯
嘴巴轻轻一闭
名字就自动消失
然后再一一命名
苹果
木瓜
菠萝
猕猴桃
火龙果
随后一一拆解掉
只剩下一些
圆型
椭圆型
圆柱型
红色
黄色
绿色
粉色
他把这盘水果
端到卧室里
一一吃掉

2011.04.22

TAG:

地洞 戈多 发布于2011-04-26 15:06:08
读戈多的《陌生女子》(文/篓子)

在我的阅读范围,戈多是一个别样的诗人。当他摒弃了传统意义上所有构成诗的要素之后,却透露出貌似纯粹形式主义的趣味,以掩藏他的“别有用心”。他的诗对读者既不拒绝也不迎取。一个场景很“客观”地呈现出来了,剩下来的是看你怎么看。怎么看都对,也都不对。
此时诗人侧身一旁,以虔诚心待之,恭迎事件出场,让事件去呈现它自身,让事件自己去言说,实际上他暗中操纵着事件的走向。换言之他通过诗“虚构”了一个生活中“真实”场景。

在技艺的层面看,此时诗人已然不在,而诗便发生了。因为诗的自足,己不需要诗人在场。
一般说来,诗人大多数时候在场的,因为诗人犹有遗憾,他仍在端详,打量,他仍对诗进行涂凃抹抺,那点睛的一笔仍不知在何处。一但找到并点准,龙便飞腾而去,那它就是它自己,与创造者几无关系。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所谓意义,是必须有所取舍,有所限制才能成立,但随之会失去丰富性和整体性,这无法令诗人满足。由于诗人对此不做限制和选择,而就不会破坏一个事件或场景的完整性,并使之无限敞开。
他虚构一个观察世界的框架,或者说虚构了一个窗口,以便于从何处望出去,但仍然是先行设定的观念,是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所必须的。这种观念写作意味深长,它不仅仅带给诗人智性上的满足,更可能是诗人在虚无中唯一的立足点。

也许诗人并不认同,这不重要。既然他提供了一种诗歌现象,而这种现象又很难用传统的理论来阐释,那么我也要“虚构”一个窗口,才能看见诗人呈现的一景,并从这一景中看出诗人创作路径,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意图。有些现代诗之所以难读,是因为我们----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皆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将我们个人总是置于一个想说的太多太多,却不知从何说起的尴尬状态。
在集体失语中,现代诗歌是否已找到它自己的言说方式?我想,对于那些志存高远的抒写者,是完全可能的。至少戈多处于对诗歌文本与本文的高度自觉之中。
地洞 戈多 发布于2011-04-26 15:06:36
谈《陌生女子》(文/光之暗面)

解读戈多的《陌生女子》,看到作者对文字自身束缚的一个写作的跨越。

戈多老兄,《诗经》这个诗眼一点都不做作,《诗经》这个词,完全获得了你在上次的那首诗《柏拉图咖啡馆》,里面没有获得的词句“存在主义”的无所适从的尴尬感。

《诗经》这个词,不仅让诗歌的作者从诗歌中完整轻松的抽身而退,而且《诗经》这个古老的词,并没有让整首诗的文学指向,没有了方向,这首诗就是指向“诗经”,呵呵。

但是,《诗经》这个词却是以诗歌里面的,描述的“现实中”的女子手里拿着书《诗经》,也就是说,它不是观念中的“诗经”,而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诗经”,《诗经》丢掉了很多的东西,也获得了两样东西:

1.这个词让写作者的要表达的观念隐秘其中,和整首诗的现代表达对抗,既获得了当代写作重要的“新鲜感,现场感”,同时也避免了空洞的概念写作和感情泛滥,

2.而诗人写作者却抽身文字外面,窃喜偷笑或喝茶旁观。获得写作的自由。
星空 梁小曼 发布于2011-04-26 22:28:17
来读。这两首与往日大不同,成熟诗人总是要经过多次蜕变。问好戈多!
心情消融在色彩里 黄冬 发布于2011-04-26 23:38:16
诗歌不可以被诗人的称谓践踏
诗歌首先是无法解读的,它是私人化的精神凝聚,对于诗歌,尤其是好的诗歌,即使是非作诗的专业者也能体会其美感,即使没有与作者最接近的体会.纯粹的意识与人文的交合是诗歌存在的物质基础,对诗歌的理解往往要求极高的语言情感的能力.而一个"诗人"是其特定的成长所伴随出来的最最复杂丰富的余音,没天分的人是绝大多数,因为他们的意识没有真正的纯粹感性化,由小巧的故事所编织的亦可为短篇,人与人隔阂的最大困难在于是否理解对方,若是自我,那么终究不必谈什么诗歌的评价.而,原作者的自身的讲解可能就根本不存在.若有,巧妙地构思,灵动的语言,闪烁的字词,晕染的情感?
地洞 戈多 发布于2011-04-27 15:05:59

QUOTE:

原帖由 梁小曼 于 2011-4-26 22:28 发表 来读。这两首与往日大不同,成熟诗人总是要经过多次蜕变。问好戈多!
问好小曼,也许心境不同导致诗风的改变吧
地洞 戈多 发布于2011-04-27 15:06:36
回复 5# 的帖子
…………多谢黄冬来读诗!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4-2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5018
  • 日志数: 64
  • 图片数: 1
  • 建立时间: 2008-06-08
  • 更新时间: 2012-05-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