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 裂 的 焦 渴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2-04 11:41:32 / 个人分类:诗歌

                                                                                                                                                        ——刘向阳诗歌欣赏

                                                  马光水

  

  

      认识刘向阳,是通过一首诗。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华山下有几个诗歌爱好者,不知道天高地厚,竟要凑合在一起,欲成立一个诗社。诗未出两期便夭折了,诗社更是八字不见一撇。但那手印稿浓浓的墨香,犹在身边回荡;尤其刘向阳那句:“绿雾在山坳里匍匐了一夜,孵出一个鲜红的太阳”,其轻灵的意象,飘逸的语言,高远的意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几年来,刘向阳的创作进入了旺盛期,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了不少诗歌,可他只精挑细选了几十首编印成册。虽然小巧玲珑,可却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让人觉得“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边缘是一种自谦。学海无涯,诗林幽深。在森林的边缘行走,感受一下森林浩瀚幽深的奥妙,闻一闻大自然泥土的芳香,也是一种幸福。这个世道,凡事能沾个边,应该知足了!不过,边缘也是危险地带,一不小心,就会掉到万丈深渊。这可能也是刘向阳本人对诗歌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尝试的一种寓意。

      刘向阳写诗一直严谨,细致,典雅,属于很传统的那种。“诗的语词不应只作为外在事物的代码和内在情感的符号,而应具有自身的份量与自足的价值”(江弱水《抽思织锦》第42页)。他正是这样努力去实现,去完成,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志。

                                    

        空灵,是刘向阳诗歌的一大特色。正如清 王韬《<幽梦影>序》:“以飘忽之思,运空灵之笔。”只要你有余暇去读一读,就会感到他的诗,无处不潜伏着空灵。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说话不迂腐,十句之中定有一二句超脱;行文不板实,一篇之内但有一二段空灵,此即可以填词之人也。”我们先来看看《中秋月色记》:

                   那不是地上霜,是蛇

            满地的银环蛇

            群山孵出的赤裸的

            精灵,从山月

            那圆圆的洞窟纷纷

            潜出,啾啾

            争食山村的宁静

       把月光比喻为霜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把月光比喻为盐的,有潘维的《乡党》:“在月光锯齿的边缘晾晒街道/石板上的盐,并非可疑时光。” 但把月光比喻为蛇的,我是第一次看到。凡是第一次,能被大家认可的,那一定是雅,高雅的雅。其中的空灵,让我们会意出中秋的月色下,微风在吹,树叶在动,静中有动更显得静。再看看《鸟语》:

                  西山云絮里的紫蛋

              同我们一起

              滑落暮霭

              顺着斜晖

              又一声鸟语

      我们知道,云本身是一种空灵的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万端,捉摸不定。作者在这里通过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展示的是博大的胸襟,莹洁的灵魂,无尽的遐想,留给欣赏者的是一个清新空灵的世界。正如庄子所描写的“无极之境”。《春色老去》给我们的感触更深:

                  春光渐渐老去了

              背影龙钟

              在雨中,又一个春天

              逶迤而去

      春天是美好的,而在暮春,不得不让我们感叹时不我待,逝者如逝夫。这里是一种既不黏着事实,而又含蓄无尽的剔透玲珑的美,是使意境独具魅力而分外赏心悦目的美。

                                   

      动感是刘向阳诗的另一特色。他善于在最微小的地方捕捉,往往通过一个动词,让你领略大千世界灵动的美感。以细腻的眼光、真切的关怀、丰富多彩的元素,让人们体验生命的亮丽与温馨。毫不夸张地说,利用一两个动词,便可以把一首诗盘活,是刘向阳的拿手好戏。你可以亲切地感受到,他诗中的“动”无处不在:

                   小孩子踩着山歌走

               几株青松也撑起凉意

               回音象支羽毛轻拂耳朵

                          《爬山》

 

              春风把樱花扭送到眼前

                           《艳遇》

 

              一声鸟语滑落

              时间流淌的声音

                           《鸟语》

 

              翻出往事供大家欣赏

              而炊烟正柔柔地升

                            《九华之秋》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作者写诗的高超的技艺。每一个动词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真是“增一分太老,少一分太嫩”。且看《广陵散》:

                 一锤砸下

              砸在山涛眼上

              砸在钟会腰上

              司马心上

      一连三个“砸”字,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嵇康是竹林七贤精神领袖之一,他经常与向秀打铁。可他最鄙视司马篡权,而恰恰他身边的许多人都为司马所用。这三个“砸”字,砸出了嵇康刚毅坚强,刚正不阿的性格,也砸出了他内心的孤独。且不说他的哥哥嵇喜早已是司马的人,连他最要好的朋友山涛不但心系司马,还写信劝他“入伙”,以致他愤恨回了绝交信(当然也可能是嵇康对山涛的一种保护,因为它临终托孤的对象正是山涛)。钟会是嵇康最瞧不起的人。有一次钟会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结下仇隙。 最后,嵇康年四十即死于钟会之手。由此可以看出“砸”得多么到位。

                                      

       细入浅出,是刘向阳诗的另一个看点。我们知道,现代诗真的不好写,流派众多,风格迥异,各自强调优点,忽略缺点。自“梨花体”,“下半身”等出现后,诗已是茶余饭后被恶搞的对象。有的人写诗浅入浅出,口语化,口水化,把什么都说得清清楚楚,生怕别人不理解,意象陈旧,语词俗不可耐,陈芝麻烂谷子,锅碗瓢盆,张长李短,吃喝拉撒都入诗,真是:日记分成行,一天一千行。或者是浅入深出,简单的事复杂化,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语焉不详,晦涩难懂。但在刘向阳的诗里,细入浅出这样的句子司空见惯:

                     如一块石头投入湖心

                 漾开一圈圈涟漪,那指纹

                 是箕,清晰可辨,印在

                 脱釉的古老陶片上

                               《指纹》

      古老的陶片上,先人无意留下的一枚指纹,这应该是细得不能再细了吧。而作者通过这一细微之处,让我们生出许多感慨。古人在陶片上留下指纹,是古人来过的证明,我们会留下什么给后人呢?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我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这就是诗的质感和强度,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他的《生活》一诗,也凸显这一优点:

                       今夜月色只有三分成熟

                  在我眼里酿出九分醉意

                  听着妻子娇美的鼾息

                  涌起一丝甜蜜的酸楚

      夜深沉,妻子因为一天的劳累,早早地进入了梦乡,谁能不看在眼里,爱在心里。这就是细微之处见真情。诗人的话语象一道无声的闪电,迅即划过茫茫的夜空,照亮了我们沉睡的灵魂。一笔勾勒出的真实轮廓,打开了生活的记忆。

                        井把脚伸入土地

                   内心盈满水的德性

                  月影醉卧其中

                                《井》

       井,土地,水和月,四个简单的意象,一幅美妙的画。诗到语言为止。可我们内心的感动却无法因语言而停止。这幅画告诉我们,它们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爱怜的关系。这就是作者以最不刻意的语言,说出一个令人震撼的哲学命题。

   

                                      

       尝试和创新是刘向阳孜孜不倦不断追求的目标。姑且不论这种尝试与创新成功与否,但表现出的姿态是令我们敬佩的,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般人难以理解。我们知道,要想成为一名诗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那就是:多产;题材和处理手法宽泛;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技巧娴熟,是行家里手;作品成熟,且一直持续到老。或许,当前的刘向阳离大诗人尚有一段距离,但他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多种尝试,让我们看到了某种希望。

      《诗经》里有不少问答式诗体。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求答,唐宋诗里问答式诗歌更为常见。问答式诗歌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人深思寻味,撩人无边遐想。刘向阳在《渔樵问答》里,由渔父提出12个问题,樵夫一一回答。这只是第一步,他的创新在于:樵夫并非简单作答,而几乎是质问的语气,并通过回文的方式。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种冒险。问答式诗歌在诗集里也仅此一首。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180
  • 日志数: 13
  • 建立时间: 2008-09-14
  • 更新时间: 2015-01-1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