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劼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5-05-24 16:24:52

 李劼老师的书是一位朋友推荐给我看的,最初是在电脑上看电子版,第一本就是《枭雄与士林——20世纪中国政治演变和文化沧桑》,初读的感觉是李劼老师文字的冲击力很大,自己以往的文字阅读经验、心理感受、历史认知都受到一种冲击,所以自己感受李劼老师是一个很偏激的人,但随着时间变化,我逐渐体会到李劼老师文字所包含的真情和展示出来的才华,每句话都饱含一种的深度的思想体验,认真读起来时候也往往唤起一种孤独感,相信对任何一件事情的深度体验也总是孤独的。而浅薄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能力面对一种深度的文字时会产生莫名的焦虑与不适感,我最初就是这种感觉。跟朋友们聊起李劼老师,就是基于有关阅读改变了自己的阅读心理、思维模式和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李劼,1955年生,上海人,中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师从著名学者钱谷融先生,后留校任教,90年代末期离开大陆赴美国。代表作有《李劼思想文化文集》、《八十年代文学备忘录》、《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中国文化冷风景》等,其中许多作品是出国以后写的,并在海外出版,在思想文化界产生很大影响,思想敏锐,鞭辟入里,对历史文化、文学批评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枭雄与士林——20世纪中国政治演变和文化沧桑》是李劼老师旅居美国以后写的一本对中国近百年政治、历史、文化演变的审视与评判的书,此书分为上下两部分内容,上部以对革命领袖的审视为切入点,对近百年政治变迁做以概括和评论,下部是对近百年思想文化做以审视和反思,最后还有对中国当代思想界的情况做以评价。能对近百年历史做如此全面审视与批评,可谓独此一书。思想敏锐,语言流畅,富有深刻的洞察力,不回避当代许多敏感话题、人物和事件,作者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性情于文中可见一斑。

    此书每一句话都能带给我震动,但粗略来说,有两个方面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作者对历史文化赋予充分个人化的解读,作者的思想与才情尽显其中。通过阅读,使我逐步改变以前形成的对历史和人物概念化和标签化的判断和解读,更深切感受到了历史细节的生命力。因为长时间接受学校正统教育,与过往的历史会有一种时间性的隔膜,所以也形成一种惰性的思想和思维,容易很懒惰地接受他者的叙述和观点,而本身对认知对象缺乏一种深度的思索与体验,所以很多判断是充满泡沫性的。

    举个例子,杜月笙先生,以前了解很少,很多影视和传说把他描述成黑帮老大,所以对他也形成这样一种简单的认知和判断,而在此书中却介绍杜月笙更为丰富的一面,比如善待前总统黎元洪深受好评,散尽家财为国抗日,做事懂得协商留有余地,富有智慧;做人谦虚和蔼,深得人心。很多文化名士对他颇有好感,章太炎、杨度、章士钊等人在其大寿时候为其写出许多赞扬的文字。李劼老师的文字让我对杜月笙产生兴趣,我还买了一本台湾出版的《杜月笙传》,认真阅读之后,深深感受到杜氏当年更加精彩的一面,包括帮助工人维护权益,使上海滩保持秩序的安定,策反汪伪政权重要人物等等,让我感受到了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但很多历史细节其实都已经边缘或淹没,因各种原因甚至排除在常识之外,而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才是认知历史的基础。

    在前一段时间,中原图书大厦的读书会上,遇见一位操着湖南口音的老先生,后来了解到他曾是河南文革造反组织的骨干人物,对这样一位人士,我的初步印象是造反派,但读完他的一些访谈、对话等资料后,我突然发现以前对历史的判断方式和思维出现了问题,就是无法有效地解释或者解读。这位老人家在曾经的政治风潮中,“左”与“右”身份瞬息万变,曾三次坐监狱,并且都是政治罪名,还有他对“敌对”派系并没有你死我活、斩尽杀绝,我感受人性与政治复杂的交织,僵化的思想与麻木的灵魂充斥在当时很多人身上,很多悖论和矛盾性的因素呈现在个体生命中,他还坐过三次监狱,并且没有一次是因为刑事罪名,这些经历对于他来讲也是一种生命的苦难,当然也许他在大风大浪之后已经超脱,但作为后来充当审视历史角色的我们,由于人生经历的时间差,很多判断容易被意识形态主导历史叙述所引导,从而产生概念化的认知和僵化的道德判断,对他经历前后的生命体验和心态变化缺乏关注和倾听,这也是一种真实。对这种真实的遗漏会造成时代的误解,这种误解是一种时间性的隔膜。所以,当阅读到这样一种复杂的历史细节和情景时候,是否应当保持一种谦虚和低调的心态,不让情绪盲目作怪,简单地想象和粗暴地判断,而更应该认真聆听、关注跨越时间维度的历史细节与生命真实,记得一位历史学家说过,时逾远,则议论逾公,时逾近,则见闻必却。对历史的评判也许充满一种难以接近真实的困难与悖论,但是还是应该挖掘他的丰富性的,更何况,还有当事人所在。这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历史、生活生态的差异就应是历史变迁的真实场景。

    第二,李劼老师的文字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深邃的历史洞察,敏锐的思想表达,犀利的语言风格,这种鲜明的个性让人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句子、段落中间有一种铿锵的节奏,语言形式犹如楼梯一样环环相扣,层层而下,而读起来那种语感,犹如江河一样,奔涌而下。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述,别开生面的思想阐释让我对李劼老师的风格感受是举重若轻。

    比如:享有朱家、郭解美誉,并且被人比作当世春申君的杜月笙,可谓突现于江湖帮会的一个奇迹,古今鲜见的一位奇人。此公胸无点墨,却与现代政治天然相通。除了1927年替蒋介石摆平上海的共产党暴动之际,杜月笙曾经违心地依人所求做过暗杀勾当;杜氏一生行事,光明磊落,并且全都给他人留足余地,从来不把对手逼入死角。杜月笙遇事总能够站到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谋求双赢,避免你死我活。杜月笙既是谈判高手,又是和解的专家,并且知道对什么人施展什么方式。倘若跟日本人周旋,得让对方明白自己不好欺负。因为日本人的习性是,对手越示弱,就越看不起,越想要欺负。相反,跟英国人过招,杜月笙知道最好的方式是诉诸法律。为此,杜月笙曾经打赢过一场跟英租界工部局的官司,在上海滩轰动一时。

  杜月笙的这种行事方式,不仅暗合于现代的民主政治,而且颇有一番古风在其中。要不然,不会得到章太炎和杨度们的盛赞。章太炎一生心高气傲,连蒋介石奉送数万银元都嗤之以鼻,却会躬身为杜月笙撰写《高桥杜氏祠堂记》。黎元洪的秘书长、骈文大家饶汉祥更是在那副被誉为民国经典的绝对中,径直将杜月笙比作战国春申君和唐朝望族杜氏: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倘若不是杜氏气度勾起文化宗师和文人墨客有关古风的些许记忆,杜月笙人缘再好,也断断乎得不到如此的赞誉……

   这只是其中一个段落,如果通读全书,会对他的风格有更深刻的体会。李劼老师的文笔刚健有力,举重若轻,充满思想的力度,文字风格充满一种阳刚的气息,这也许是男性书写风格特征的展现。阅读李劼,让我有联想到一位女性作家、学者,何向阳老师,我读过她的文字,柔和、细腻,充满审美的品质,能用柔和的文字艺术地表达出人生很细微的体验,能从很微小的细节中阐释出丰富的内容,我对她的文笔风格的感受是举轻若重,比如:

    肩上是风,已是许多年了,沿着大地,到处是蓝色的道路,肩上划过的,依然是透明的沉重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面对大的时间段或大的主题时,可能会因为视野局限或者知识掌握的碎片化状态而难以言说,面对细微的人生,琐碎微小的细节捕捉不到而会无以表达,面对自己,人生经常无语或者失语,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心灵鸡汤充斥个人世界,怎么会有那多名言警句被反复引用或消费;面对时代,更多的可能是人云亦云。我觉得两位老师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用自己文字进入大世界和界入生命小世界,举重若轻的表达和举轻若重的言说使其永远保持独具一格和充满生命气息的风格,这样的文字才具有生命力。

 


TAG:

泸州曾一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泸州曾一   /   2015-05-25 07:59:46
李劼,一个真正独立的思者和批评者!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5-05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461
  • 日志数: 18
  • 建立时间: 2014-11-28
  • 更新时间: 2016-03-1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