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本名谢向明),作家,诗人,媒体工作者。在《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大公报》等副刊发表专栏文章,目前已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300多万字作品,文体包括随笔、时评、小说、书评影评等。 写诗抒怀,率性而为,游离于主流诗歌圈外。有部分诗作发表在《青年文学家》《青春诗人》《延河》等文学期刊上。代表作有《重庆文学》刊发的组诗《盲点》。1996年5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诗集《痴情》;2016年8月,由现代出版社出版诗集《痴》。诗歌作品《山在无人的地方活着》,曾获“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杯新诗大奖赛”佳作奖......

茶道哉茶艺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11-27 21:39:05 / 个人分类:随笔

查看( 105 ) / 评论( 1 )
茶道哉茶艺也

向明(大陆)

常有报道将“中国茶艺”误称作“中国茶道”。其实,茶艺与茶道的差别,如柔道和摔跤,不可相提并论。茶道及相关礼仪源于中国,但目前仅存于日本。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此为世上首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

在唐时,国人品茶“工于煎”,重在茶的汤花,在色、香、味上,以色为主,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讲究。后来,这一脉的品茶技艺传入日本,发展成今日颇为繁杂、十分郑重的“茶道”。我国大约在元代以后,注重仪式的沏茶便不再风行,代之以平民化的泡茶方法。而十六、十七世纪的日本大兴“茶道”,其沿袭唐风,注重礼数和仪式。举凡“茶道”必在专门的“茶室”内,以一首应景诗、一幅适时的画、一盆空灵的插花,配上几件朴实的茶具,在文静的交谈中进行。但近年来,日本茶礼所显示的豪奢气氛,与茶道清净、单纯的理想有悖,日本文化界人士屡有今不如昔的感叹。

中国茶艺,在明清时期进入“瀹”茶时代,品茶“工于‘瀹’”,(即以汤烹茶)与唐时的“煎茶”相比,较注重味和香。其时,茶艺在文人墨客之间,是一种高雅、安祥、和谐之精神趣味的追求。据《古今笑》载:元画家倪瓒“嗜茶”,有名茶“‘清泉白石’,非佳客不供。有客请见且弥月矣,倪鉴其诚,许之。客半仙飘洒,倪甚欣洽,命进此茶。客因渴,再及而尽。倪便停盏入内,终不出。”因为,好茶宜于品,不宜于喝。这里还涉及到饮茶的方式,按饮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品茶、喝茶、饮茶、灌茶四种(“吃茶”已少见),其中品茶,或称品茗,乃饮茶的最高方式。

茶艺的品茶包括尝茶、闻香、观汤、品味等内容,盛行于福建的漳州、泉州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的“功夫茶”,即为品茶技艺之典型代表。尤其在福建闽南一带盛产乌龙茶,品茶之风有广泛的民间基础。时下在茶艺馆常见的茶艺表演,不过是在功夫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

所谓“功夫”,力求茶之色香味而已。首先,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珑,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为一壶三杯,三杯团成“品”字。其次,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为最佳。再者,泡制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为半发酵茶,以福建安溪产的铁观音为最佳。泡制乌龙茶时要先将水烧开后冲茶,冲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即:“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故喝功夫茶时,常佐以各色蜜饯、果脯等,以调济口味。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茶产于南方,所以南人比北人更具品茶的条件;北方气候干燥、容易生渴,这才有了喝大碗茶的习俗。但这些年,我国北方城市也出现不少极具传统文化风味的茶艺馆,大有南风北渐之势。正因此,我也试着说明茶艺与茶道,免得以讹传讹。

TAG:

万宽发布于2013-11-27 21:52:18
不光是茶道,太多的东西,保存在日本。包括重要的祭祀文化。重要的舞蹈,音乐等等。包括节日。。。有时,想来是比较心痛的,我们的文化没有保存好。。。作为一个个体,只能是尽己所能,保留中华的文化。。。

[ 本帖最后由 万宽 于 2013-11-27 21:54 编辑 ]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