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音乐中一种印象的存在】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7-4-10 15:51 来源: 今天

———————————————————————————————————
      1、音乐在葬礼中抵达生的尽头,当然我是指那种广义的仪式,你完全可以以证人的身份说,葬礼上的嵇康和莫扎特是特例,其它的多用相同的哀乐误读了死亡的意义,只有把生置于被拷问的悬崖边,你才理解作为一个过程的生之中的音乐情感。

      2、我们对于声音的敏感使得音乐具有更好的疗效,它顺着我们的伤口流淌,填补着,外表看上去一如从前,而其下则保存了伤口的完整,这大概就是所谓修复功能吧!音乐这种对伤口形状的完整保存,如果细细考量,俨然是在提前展示死亡或死亡的一部分。一个个伤口、一处处提示、一次次领悟,我们就这样一步步理解生命。

      3、每听一段音乐,里面总会找到我在的熟悉,彷徨、徘徊、欢乐、忧伤,生的不确定似乎注定更适合淡淡儿略显悲伤的曲子,如果说里面有死亡意识有些夸张的话,那么我们换种说法,是死亡迫使我们自我觉醒,清醒意识到自己暂时的存在,就如一段段音乐、一首首曲子抒发的感想、阐释的真谛。

      4、即便是面向生活写出的作品,描绘出一幕幕现实场景。真,经常被广泛用作判断作品质量的标准,这里的真不过是说作品所表达的内容符合于现实生活、符合我们通常约定成俗的经验。可作为艺术品,以这种方式来判断就显得可笑了,因为艺术是现实生活和经验之上的存在,二者不是等价的。并且,构建艺术品的文字、词语、符号、声音、线条、色彩等有它们自身为真的形态、特性、判断,即便它们构成我们面前的朝向生活的作品,这些构件仍有自身的存在,有其自身朝向世界的展示。作为艺术品的真不是简单等价于我们对生活、经验的真的符合性判断。音乐如此,一切艺术品亦如此。

      5、在生的过程中,生死主题总比生活主题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生死主题下呈现的一切更能打动人心,似乎生活只是生死的外在形式,亦包括主体的我和一切事物。听哪怕一小节音乐,有时心里深深的埋藏、昏睡即被撬开、被唤醒,那种形式意义的在与我们内部的是连在一起构起了艺术的真,如是自然地感动着,我们与艺术的真俱在。

      6、音乐不是拿来洗耳、而是用来洗心。心若蒙尘,音乐过耳,我们又怎能真的听见呢?靠声音来清洗耳朵,我们接受的仅是一种声音而非音乐,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就像我们说不是所有描述生活形态、场景、内容的文本都是艺术品一样。

      7、我们说一切声音皆是一音,那是指我们越过声音、音乐等包括我们自身在内一切形式以上的存在,即:事物内在的一致性。而这种事物内在的一致性通过音乐等艺术品形式将我们拉回生死问题跟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音乐于我似乎其它形式更易在其中寻到一种生命的原初印象。

      8、有时候,音乐的人声具体掩盖了音乐本身表达的抽象,我更喜欢纯音乐或说这条路更适合我,使我不至迷路,凭借本能的感觉走在迷雾的林间,凭着和山林、小路、雾等连成一片的本然,一曲又一曲音乐中走出迷雾的森林,走出我们的印象。

      注:2017.4.10

最新回复

泸州曾一 at 2017-4-30 15:19:54
可作为艺术品,以这种方式来判断就显得可笑了,因为艺术是现实生活和经验之上的存在,二者不是等价的。并且,构建艺术品的文字、词语、符号、声音、线条、色彩等有它们自身为真的形态、特性、判断,即便它们构成我们面前的朝向生活的作品,这些构件仍有自身的存在,有其自身朝向世界的展示。作为艺术品的真不是简单等价于我们对生活、经验的真的符合性判断。音乐如此,一切艺术品亦如此。

艺术是超验的,饱受经验之苦的人也才需要艺术.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