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站在语言中打量死亡】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7-4-02 15:26 来源: 今天

————————————————————————————————
      站在他者的角度是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似乎是个不错选择,可以在更好位置看见看见生命的承载。貌似客观地解说了生命这个在定义之外的事实。可生命发生、进行、结束的过程的现场之外,一切描述都没能解决其过程到意义之间的连接,像两件平行发生的事情,未能反映在同一个画面中。

      况且,在他人的场景外,我们没法体会其中生离死别的感受,无法对他们彼此情感的牵依感同身受。局外人,对死亡的揣测停于自己的经验判断,或者连这种经验判断也是一种大众化说辞的群体感受,并非真正属于局外人自己。在一个具体的生命事件中,我们或是局外人,而在普遍意义的生死中,我们都是局内人,无不在面对同一件事,死生事大。我们为死而来,然后又为生而去,一劫又一劫,总弄不明白每次死亡里携藏的信息,即便又带着它降临人世。致使我们总在不停的追逐之中,总在我们认为有意义的现场之外。有时候,我们甚而忘了其实我们就是生死轮回的局内人。

      关于生死的解读,无一例外指向所以为此,而非之所以如此的因。当然,进一步扩大至一般范畴,其实我们通过文字阅读的世界亦如此,好像有一个真理般的存在在那里等着,好像在一步步接近真理。眼睛,阅读着这世界的缺陷、孤独,阅读着生命走向极致的过程,超越语言对世界的描述。要知道,语言世界构建的完备,其构建过程即是对这种企图抵达的完备的拆解,那种短暂的过程意义亦不是对象本身,较之眼睛的阅读来说是残缺的,是对我在的世界的完整性的瓦解。

      我站在我之中,打量着我们都为之而来的一件大事。想起我曾亲眼所见的强硬的人在死亡来临时的脆弱,那种想要将生命紧紧抓住的绝望神情,“我”在肉体上停留的愿望格外强烈。这场面迫使审视我们到来的动机,并借此来解释眼前的生命事件,我可不希望过多停在视觉世界,或以麻木的方式适应死亡。在那一刻,我和弥留之际的人共同陷入对死亡的恐惧、悲伤、悔恨,现场为我们提供了超越文本形式的内在体验,生与死俱在,一并演绎生命的存在。我们什么也没说,我们只是流泪,泪水时多么感人的篇章啊!

      生与死俱在的一刹,我是存在的,我感受到似曾相识的在,这种感受反复过多次了,我觉得自己在重复中被过分地强调着,是死亡对我的凸显,将我的生者形象抛向高处。换句话说,是死亡的伴随,才使得我们时时不忘突出自我,对我的凸显是对死亡的恐惧。在语言、文字中,生与死之间的距离被我人为地拉大,有足够的空间来描写生命。

      在生命的现场,在生死面前,我们不断地与自己告别,然后又不断重逢。一次次死亡过程中,我所得到的不是文本经验,而是对因的印证。已而,一个人平静地站在语言中打量死亡,死亡里充满了生命宗教式的神圣。多安宁啊!超越于一切理解的安宁。

      注:2017.4.1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