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周日读诗】特朗斯特罗默:黑色明信片

赵迁 发表于: 2017-2-20 09:22 来源: 今天

日记写满陌生无知的未来。
电缆哼唱着无家可归的民歌。
漂在铅一般寂静的大海上的雪。影子
                  在码头上角斗。


在生活的中心,死亡碰巧来临
接受人类的测量方法。访问
被遗忘,生命继续。然而礼服
                    被暗地里缝制。


死亡,几乎是所有诗人都绕不开的主题。而以深邃、凝练、意象奇异著称的特朗斯特罗默的笔下,死亡又是怎样的呢?
诗人并没有直接书写死亡的来临,而是先令其隐藏在一种幽暗、沉浸的背景中,再将其调动、凸显出来。

第一节


日记写满陌生无知的未来。
日记,本来是记述已经过去的事情,而诗人偏偏反着说“写满陌生无知的未来”,是不是暗喻:我们早已把死亡记录于其中了?死亡并不是在未来的某一刻一下子到来,很可能它一直在将我们跟随。我们的每一次书写都与它相关——“日记”是一个人朝向死亡的另一种通道。特朗斯特罗默的句子总是能这样出奇不意地将人抓住。
“电缆哼唱着无家可归的民歌。”
“无家可归”是否正是人们当下的精神状态?或者说,是死亡背景下的个体的生存状态?在死亡面前,有何家园可言?
“漂在铅一般寂静的大海上的雪。”
“无风三尺浪”,大海是从来不会真正平静、停息下来的。诗人说它“铅一般寂静”首先是一种写实,在阴天或云雾弥漫下,大海可能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尤其是早晨或黄昏;同时又是一种对与死亡相关的精神状态的衬托:沉重和压抑——“铅”所能带给人的感觉。而“雪”漂在上面,我们立刻知道了诗所描绘的季节,以及当时的气候和温度——寒冷、肃杀、沉寂、无声无息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特翁对景物超凡的刻画能力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

“影子在码头上角斗。”

影子,是雪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诗人没有明说,我相信它还是一种实写。但指向深远,意在呈现一种在灰色沉寂的氛围中挣扎、斗争的图景。这种角斗,是人的命运的象征,它暗示着命运的悲哀与无奈:再多努力或挣扎都是无用的。——尤其是当读者把它和第二节联系起来的时候,
这一节里,“寂静”是关键词。它为整首诗提供了一种无声的背景,让日记、哼唱的电缆、角斗的影子一同并置于这种寂静之中,一种沉默、等待的氛围之中,等待着第二节中主题的出现。
当然,如果没有第二节的映照,以上解读都是过度阐释——死亡根本就没有出现过。这些“景物”,只有在和死亡这个主题联系起来时,才能获得以上所讲的那些意义。

第二节


“在生活的中心,死亡碰巧来临/接受人类的测量的方法”
这一句在李笠的译本里是“生活中,死亡有时会登门/丈量人体”。我没办法追溯原文,只好凭着自己对整首诗的把握来猜度。好在差别不大。不论是否强调生活的“中心”,也不论是否“碰巧”来临,死亡总是会来临,而且一再光临。它碰上世间与我们有关、无关的人,碰上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直到我们自己。
但李笠译的“丈量人体”偏的似乎远了点儿,读者也不能从“人体”联系到“人生”。之所以选择董继平的译本,是因为我更偏爱这一点:死亡并非主动地征服每个人,而是要接受人的某些内容。至于译为“人类的测量方法”,也似乎不够准确。我猜应该是接受人类测量自身生活、命运的某些方式、途径。——这让我联想到迪兰[size=10.5pt]·托马斯的诗《死亡也不能征服一切》。
所以,人在死神面前并非完全无能为力,任其宰割,人可以奉上自己丈量自己的方式、自己对命运的态度——不论积极还是消极。但这里,诗人并非是肯定“人的主动性”,或赞颂人的不屈服。他没有迪兰[size=10.5pt]·托马斯那么有反抗意识,而只是更为客观、冷静地指出了这一点。因为:
“访问/被遗忘,生命继续。”
死亡的拜访经常被人们遗忘,人类是多么健忘啊!也许人们太渴望沉浸在生的光明里,以至于很多时候将死亡(及其带来的恐惧和压迫感)遗忘,有意或无意。似乎也只有这样,生命、生活才能继续存在。但是,
“然而礼服/被暗地里缝制。”
但是,谁也无法摆脱死亡。不论我们在大千世界、万花筒般的生活中如何挣扎、奋进、沉沦、辉煌,在所有这些进行的同时,另一件事也在进行:为丧礼而备的礼服(李笠直接译为“尸衣”)也正在被加工着。没有人可以逃脱。
“黑色明信片”,是死亡信息的隐喻:我们现在写下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将通过时间寄往未知的远方;它将在某一刻被我们自己的死亡接收到。这个题目很好地将整首诗的内容收纳其中。

其实,这首诗并没有说出太多新的关于生命的体验或理念。在文艺创作中,死之不可避免这样的主题已经被无数次提及过了。但特朗斯特罗默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可以抓住即刻的场景,将自己深邃的生命体验不着痕迹地融入进去。而且,他的诗手法高超、永远不落俗套。他总能捕捉到陌生而又准确的意象,将其化作卓尔不凡的隐喻,每次都带给人新的冲击。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