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我们之中的不确定】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7-2-14 23:12 来源: 今天

————————————————————————————————————————

      自然地说出了心中所想要表达的,很多时候感觉好像已经准确地说出一切,辅助以手势、图像、语调、眼神等。当我们根据说话对象反馈效果来看,才失望地发现:理解和被理解之间存在严重的错位。于是,多找对话者之间的原因,偶尔也会归于语言的局限。

      从语言方面试着分析一下。对表达者来说,已存在的语言、为表达者掌握的语言似乎是件顺手的工具,随时可以拿来使用,直接指向语言对象,制造一种假象:表达者通过语言抓住了对象的本质或洞悉了表达者自身也在内的事件真相。然而,语言表达在连接、沟通表达者和表达对象之间的关系、目的时,也因语言自具的属性和人们使用中的习惯意义,使得二者之间隔着工具本身的存在,从而缺乏直接性的场景抵达。

      表达者却惑于言辞的虚无,以既定语意所指构造出语言对象与自己同步的效应,想当然地认为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等固有形态下建构出的确定所指,亦即:语言意指有准确的是。且,这种“想当然”为普遍性的共识,是人们的思维模板。

      然而,语言只在表达中“真”的存在,在表达之外没有固定形态以及一个想象的明白无误的客观实在,语言作为表达工具其“实在”必在表达中,此“实在”正是表达双方得以连接的纽带——共同的在。但,此表达之中语言也带出了一种潜在的不确定性,即对语言中“实在”的误解,将之视作物体一般的存在,如此引起表达双方对语言之“真”的歧义。

      那么,表达之中语言带出不确定性由此引起的歧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导致表达者与对象之间的错位?至于,日常语意的普遍意义上适用,而将语言歧义遮住。那么,仔细想想,比如:一个句子所引起的歧义并不比其在常见使用表达的意思少,或许更多,此处,我指得是哪怕我们作为表达主体也不能可控于语言,这种工具有它自身的属性,在每个具体的表达者之外有属于它自己的存在。

      无意间,语言(或其一个简单的句子)带出的歧义,将我们之中的不确定一一暴露。或,反之,我们说表达中语言里带出不确定性实质上就是我们之中不确定性的反映,是我们之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语言表达中的不确定性,表达出“真”的存在,表达出“我”的存在。而这种“我之中”不确定则是一种常态,是世界的本身;相反,我们认为一切是“如此”的固有的在,则显出我们对一个稳定自我的寻求,这源自我们对平衡带来的存在感的依赖。

      我们自由地说出了心中所想要表达的,借助表达对象对语言投影的反应,修正我之中的一切存在。此时,歧义不过是表达者自我的显示,通过语言工具到达对象,从而实现自我的回归。

      注:2017.2.14


View My Stats